成人教育论文发表之基层政治建设中农民政治素质的现状
摘 要:农民的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当前农民的政治认知渠道日益多元化;政治心理趋于理性化,但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政治价值观状况正进行着“合一分立”式的功利化变革;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基础稳固,但偏差犹存;政治能力不断提高,但重选举、轻决策、乏监管的现象比较明显。
关键词:基层民主;农民;政治素质
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五个村为调查分析样本。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采取抽样问卷的形式,并在调查过程中把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结合起来,以求获得手可靠而翔实的资料。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的过程中,借助spss分析软件,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来说明问题。根据政治素质的基本内涵,从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和政治能力五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农民的政治认知状况——渠道多元化下的渐进变革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认知是“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角色、现行政策以及政治输入输出所具有的认识及信念”[1]。农民的政治认知水平主要是指他们对政治事务的知晓程度。由于受自身文化程度、心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敏感度还不强。
政治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认知渠道的多寡与通畅程度。在传统社会里,农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事务了解很少,缺乏接触和认知政治事务的机会和手段。现代社会的开放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拓展农民的政治认知渠道提供了条件。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农民对知识、文化、技术接受的渠道日益拓宽,“三下乡”活动倍受农民欢迎,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一帮一助学工程、农民夜校及农民文化活动室等,成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调查发现,电视是村民获得时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效百分比为67.2%;其次是报纸和村民之间的闲聊,各占7.5%;再次是听收音机和上网,分别占6.3%和5%。可见,当今社会,村民获得政治信息的渠道已经逐渐多样化。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强。而且,有些村民开始接触网络这种先进的信息媒介,虽然他们的主体是一些在外打过工的年轻人或学生。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导致村干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垄断信息资源来控制村民。而且,随着“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大部分农村都通上了电话,开通了马路,村民对地方政府的“土政策”有什么不满,本村村委会干部有什么腐败行径等,很快就会传播开来。这无疑对增强村民的政治认知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民的政治心理状况——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
政治心理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及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政治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种,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并直观底表现为政治情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者曹锦清就十分重视农民社会心理的研究,他认为:“处于社会急速转变过程中的广大民众只有感觉、情绪与纷乱的识见。理论必须源于这些普遍的感受、情绪与意见,同时又必须高于它们”[2]。而且在他看来,“社会心理比社会事件更为重要”[3]。
“60年代我国遭遇巨大天灾,农民没有造反,困难在短短几年里就被克服了,当时靠的就是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对中国及其领导的政权的深厚情感”[4]。在其后的20余年的集体生活中,农民生活总体上没有多大改变,但他们仍然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对党和政府及其领袖不忠的言论和行为。然而,乡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后,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情感不再是盲目崇拜,而是转向理性认同。
对于当前农民的政治心理状况,要高度警惕他们对基层乡村两级政权的信任危机。在调查中发现,乡村干部的腐化、不合理地征用耕地、对环保的失望和问题严重等成为农民诟病基层政权的主要问题。农民对基层干部信任缺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他们不再把这些干部或农村基层政权看作是自己利益的代表,并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对立。相反,他们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度信任,说明单纯的民主选举并不能轻易增强村级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看来,怎样重塑乡村政权的合法性,让农民从心理上信任是下一步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三、农民的政治价值观状况——“合一分立”式的功利化变革
农民政治价值观念涉及人生价值观、物质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等内容。当今的农村社会,绝大多数农民已经认可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取得的成就,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认可了私有制的合理存在。同时,人们也看到了社会保障机制的羸弱、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突出[4]。
乡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后,根据调查,农民在投票选举村干部时,首要条件往往是“能带领大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