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点击搜索

发布

妇产科论文征稿论文代发

区域:
北京 > 西城 > 金融街
类别:
考公务员辅导班
地址:
北京丰台


  从阳道实阴道虚浅析脾胃病

  “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1],阳道,指六腑,六腑属阳,多病外感而为实证,故日阳道实。阴道,指五脏,五脏属阴,多病内伤而为虚证,故日阴道虚。脾胃病,多指消化系统的疾病,其与脾、胃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内经中其他条文的引证,浅述笔者的观点。

  1 脾为阴,病多虚从脾脏本质来看,脾属阴。脾为太阴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湿。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脾为五脏之一,内经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脾“藏精气”,相对于胃的“传化物”,属静、属阴。从病凶上看,脾病的病因性质多属阴。多由内伤所致,凡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病从内生,易伤太阴,导致脾气虚弱。从虚实病机来看,“精气夺则虚”,故脾病多虚。内经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足说胃受纳、腐熟水谷,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若脾气虚弱,运化不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形体失于濡养,多导致虚弱病证,常表现为腹胀,腹 痛,便溏,食欲不振等脾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无源,进一步加重则会导致精神倦怠、消瘦等气血两虚之症。从病机的变化来看,太阴脾病,阳气易伤,易受阴邪侵扰,病多从湿化、寒化,故寒证、虚证多见,即后世所谓“虚则太阴”。例如脾虚则运化失职,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内湿产生之后,或外在湿邪侵人人体,又反过来困厄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健,即所谓“湿困脾”。

  2 胃为阳,病多实从胃腑本质来看,胃属阳。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在五行亦属土。胃为六腑之一,内经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传化物”,相对于脾的“藏精气”,属动、属阳。从病因上看,胃腑病的病因性质多属阳。“虚邪贼风”之外感六淫均为阳邪,胃腑疾病多由寒邪等外邪及饮食伤胃所致,寒邪客胃,饮食积滞胃中,湿热中阻,易导致胃气郁滞。从虚实病机来看,“邪气盛则实”,故胃病多实。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水谷转化为可吸收的精微物质,才能依靠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若寒邪、饮食等实邪停滞胃中,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则会出现如内经所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等实证。进一步“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就会出现胃气上逆的,如呃气、呕吐,嗳腐吞酸等。从病机的变化来看,阳明胃病,津液易伤,易受阳邪侵扰,病多从燥化、热化,故热证、实证多见,即后世所谓“实则阳明”。3脾胃病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阳道实阴道虚”能够概括脾胃病的病机,“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能够概括脾胃病的病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则是其基本大法。上应先辨虚实,实证中属饮食积滞者,当消食导滞,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加减;属寒蓄中焦者,当散寒温里,以良附丸、乌头桂枝汤等加减;属湿热阻滞者,当清利湿热,以清中汤、大承气汤等加减;属气机郁结中焦者,当顺气解郁,以柴胡疏肝散、五磨饮子等加减;属瘀血阻滞者,当化瘀,以丹参饮、失笑散等加减;辩证为虚证者,属胃阴虚者,当养阴益胃,以一贯煎、益胃汤等加减;属脾气虚者,当健脾,以香砂六君子汤、补中汤等加减;属脾胃阳虚者,当温阳健脾,以小建中汤、理中汤等加减。虚实错杂者,当补泻兼施,以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临床用药多在基础方上随症加减。

  4预防调护

  随着现代生 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等导致脾胃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针对其病因病机,在预防上要重视饮食与精神的调摄。胃为阳,病多实,脾为阴,病多虚,临床上无论患者是以胃实热为主要表现,还是以脾虚寒为主要表现,均应要养成规律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减轻肠胃负担,以免饮食积滞,切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均,以及进食寒凉、辛辣刺激之物,如饮凉水、咖啡、白酒、浓茶、食辣椒、韭菜、生冷瓜果等,避免寒热湿等外邪犯胃。

  同时,精神上的调护也十分重要,由情志所致者,要畅其情志,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思等精神刺激使气机逆乱或气机郁结。此外,平素也应当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总之,脾与胃同属中焦,脾胃二气相为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以“阳道实阴道虚”分析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预防脾胃病。在实际临床运用中,虚实错杂的情况也不少见,需要我们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查看更多北京考研/公务员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160652)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