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你真的了解吗
发作性睡病你真的了解吗?
发作性睡病
1 特点:日间过度睡眠(EDS)、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2 病因:多基因易患性、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共同参与该病的发作机制。
3 病理特征: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Hcrt)神经元特异性丧失;
4 分类: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SC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发作性睡病1型-Hcrt缺乏综合征,即猝倒型发作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发作性睡病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5 发病高峰年龄:8-12岁,男性略高于女性;
6 临床表现:
1)日间过度睡眠(EDS): 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或陷入睡眠,在单调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一些患者可能在行走、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而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刻板动作;无论患者夜间睡眠时间长短,EDS每日均会发生,伴有注意力和精神运动警觉性的波动;
2)猝倒发作:清醒期突然发生的双侧骨骼肌张力下降而意识相对保留。是REM睡眠片段解离与插入的表现,是发作性睡病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通常在EDS出现后1年内发生。猝倒发作通常由大笑、高兴等积极的情绪诱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也可能促发。猝倒发作可仅表现为骨骼肌无力,如眼睑下垂、舌脱垂、面部松弛,甚至仅为视力模糊,也可影响到颈部、上肢和下肢,引起头下垂、上肢下垂、膝盖弯曲、身体前倾甚至跌倒等,呼吸机通常不受累。猝倒发作时间通常短暂(<2min),可以迅速得到完全恢复。频率从数月1次到每天数次不等。有时强烈的情感刺激可能引发持续的猝倒发作,严重时可持续数小时,称为猝倒持续状态。
3)夜间睡眠行为障碍: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梦靥、异态睡眠及REM睡眠期行为障碍。具特征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发生于33%-80%。入睡前幻觉:是发生于觉醒-睡眠转换期的梦境样体验,一般多为恐怖或不愉快的内容,也可发生在觉醒前。通常为视觉或体感幻觉,也可表现为听觉、平衡觉或多种感觉复合形式的幻觉。睡眠瘫痪:运动不能,此时患者虽然意识清醒,但无法自主运动或讲话,持续数十秒到数分钟,在有意识努力控制下或外界刺激下可立即回复正常。(多为恐怖性体验)
4)伴随:
向心性肥胖;性早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RBD;焦虑或抑郁;偏。
发作性睡病
1 特点:日间过度睡眠(EDS)、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2 病因:多基因易患性、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共同参与该病的发作机制。
3 病理特征: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Hcrt)神经元特异性丧失;
4 分类: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SC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发作性睡病1型-Hcrt缺乏综合征,即猝倒型发作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发作性睡病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5 发病高峰年龄:8-12岁,男性略高于女性;
6 临床表现:
1)日间过度睡眠(EDS): 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或陷入睡眠,在单调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一些患者可能在行走、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而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刻板动作;无论患者夜间睡眠时间长短,EDS每日均会发生,伴有注意力和精神运动警觉性的波动;
2)猝倒发作:清醒期突然发生的双侧骨骼肌张力下降而意识相对保留。是REM睡眠片段解离与插入的表现,是发作性睡病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通常在EDS出现后1年内发生。猝倒发作通常由大笑、高兴等积极的情绪诱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也可能促发。猝倒发作可仅表现为骨骼肌无力,如眼睑下垂、舌脱垂、面部松弛,甚至仅为视力模糊,也可影响到颈部、上肢和下肢,引起头下垂、上肢下垂、膝盖弯曲、身体前倾甚至跌倒等,呼吸机通常不受累。猝倒发作时间通常短暂(<2min),可以迅速得到完全恢复。频率从数月1次到每天数次不等。有时强烈的情感刺激可能引发持续的猝倒发作,严重时可持续数小时,称为猝倒持续状态。
3)夜间睡眠行为障碍: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梦靥、异态睡眠及REM睡眠期行为障碍。具特征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发生于33%-80%。入睡前幻觉:是发生于觉醒-睡眠转换期的梦境样体验,一般多为恐怖或不愉快的内容,也可发生在觉醒前。通常为视觉或体感幻觉,也可表现为听觉、平衡觉或多种感觉复合形式的幻觉。睡眠瘫痪:运动不能,此时患者虽然意识清醒,但无法自主运动或讲话,持续数十秒到数分钟,在有意识努力控制下或外界刺激下可立即回复正常。(多为恐怖性体验)
4)伴随:
向心性肥胖;性早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RBD;焦虑或抑郁;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