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角膜塑形镜镜的原理简介
角膜塑形镜,是近比较流行的一种近视镜,可以有效延缓和控制近视。角膜塑形镜属于接触镜的一种,从光学原理上而言,接触镜和其他光学矫正器具并无本质的区别。但与框架眼镜等其他光学矫正器具不同的是,接触镜具备一些光学特征。
北京童年眼科医师为大家详细讲解角膜塑形镜的原理:
1)镜片设计自由度较小。因为镜片后表面必须与眼角膜前表面曲率相适应。
2)可供选择的材料折射率较少。镜片材料的选择,更多是从临床角度,而不仅仅是光学角度进行决定,有时对材料折射率是没有办法进行选择的。
3)弹性较大的镜片的光学表面取决于和角膜形状的顺应、镜片的整体轮廓和材料的物理性质等。
4)镜片的整体轮廓基本由眼球前表面地形所决定。
一、厚透镜光学
从光学上来说,接触镜被认为是厚透镜,即镜片的厚度与较短的曲率半径相比具有光学效果上的影响,不能被忽略,在光学计算中需要应用厚透镜光学公式。
比较一下薄透镜和厚透镜的光学公式:
F薄=F1+F2
F厚=F1+F2-(tc/n)F1F2
其中F1和F2分别为透镜前、后表面的面屈光力,tc为镜片中心厚度(这里以m为单位),n为材料的折射率。
在薄透镜的屈光力计算中,镜片的厚度被忽略,只是将两个面的面屈光力相加。而在厚透镜,前、后表面的曲率/曲率半径、材料的折射率和镜片中心厚度对屈光力都有影响。
一般来说,接触镜的基弧(后光学区曲率半径,BOZR)根据角膜前表面曲率而确定,折射率是特定材料的固有属性,镜片厚度由设计形式和临床需求而确定,因此前光学区曲率半径(FOZR)成为决定接触镜屈光力的关键所在。在临床上,镜片屈光力通常是指后顶点屈光力。
二、顶点距离效应
1,顶点距离效应
框架眼镜与角膜之间存在的顶点距离(在黄种人平均为12mm,在白种人为15mm),而接触镜则与角膜基本接触,因此要达到相同的光学矫正效果,所需要的接触镜和框架眼镜的度数有所差异。而且是度数越大,这种顶点距离效应(vertexdistanceeffect)更加明显。临床上当屈光不正度数≥±4.00D时,需要考虑顶点距离效应对接触镜屈光力的影响。这种效应对眼调节、集合、放大率也产生了影响。
2.顶点距离效应对镜片屈光力的影响
眼屈光不正的量在临床上通常在眼镜平面上进行测量(即框架眼镜),因此所对应的接触镜屈光力为
F接触镜=Fs/(1-dFs)其中F接触镜为接触镜度数,Fs为框架眼镜度数。
例如,当Fs为+5.00D时,F接触镜近似为+5.25D;当Fs为-5.00D时,F接触镜近似为-4.75D。
小结
为达到相同的矫正效果,对于正镜片,接触镜比框架眼镜度数高;对于负镜片,接触镜比框架眼镜度数低。
这种度数的转换在散光镜片上,要体现在各主子午线上。
[例]眼镜:-4.50DS-2.00DC×180,画出光学十字。
经过顶点距离效应转换,水平方向为-4.25D,垂直方向为-6.00D,所以终为-4.25DS-1.75DC×180。
三、泪液镜
1.泪液镜的定义和计算
接触镜配戴产生的总的光学效果包括镜片屈光力与泪液镜(tearlens接触镜和角膜之间的泪液形成的光学透镜),对于硬镜,尤其如此。为便于计算,可以把接触镜与泪液镜看作两个分别在空气中的透镜进行计算。
以LL代表泪液镜度数,BC代表镜片基弧(以D为单位),K为角膜前表面曲率,则近似存在这样的关系式:
如果BC比K平坦,LL为负值,即产生的泪液镜是负透镜的效果;如果BC比K陡峭,LL为正值,即产生的泪液镜是正透镜的效果;如果BC与K匹配,则LL为零,即产生的泪液镜是平光镜的效果。
由于软镜通常顺应角膜表面形状,所以认为软镜产生的泪液镜为平光,不管BC和K各为多少。
在硬镜验配上还有这样的临床经验公式:镜片基弧0.05mm的变化,相当于0.25D泪液镜的变化。
临床上,可以将泪液镜的度数直接与所配戴的接触镜度数进行代数和计算。如果是在散光角膜上产生的泪液镜,则LL的量相当于角膜的散光量。相关计算详见第五章“接触镜矫正散光”。
2.泪液镜的临床应用
以上泪液镜的效应在硬镜的验配中得到重要的体现。在硬镜的矫正中,各种具有光学效应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
ORv+CLP+LL=SRv
其中ORv是戴镜验光即残余;CLP是接触镜的度数;LL是泪液镜度数;SRv是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