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用笔与结构:北京书法培训班
书法中的用笔与结构:北京书法培训班
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概述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谓用笔,包括使用毛笔与字中点划两方面。只有掌握了毛笔的共性与个性,因势利导,笔才能与手配合,发挥功能,写出好字。否则违背笔的性能,勉强使用,虽苦学功深,也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法概论
研究笔法,必先推究毛笔写成笔画的原理。每一笔画分下笔、行笔、收笔三部分。下笔时,笔锋尚未铺开,自然露锋写成尖锐形。接着行笔下按,笔锋铺开,笔迹转肥,后收笔,笔向上提出,笔锋收拢,又成尖锐形。两端轻、中段重,是用笔的原理,也是每一笔画的原始状态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为求一笔之间取得力量平衡,产生了繁复的用笔方法。写成的笔画,现象掩盖了本质,使学者难窥。
下笔
横划与捺一类,每一下笔处,可以察出画的上边微有凸出。直与撇属一类,每一下笔处可察出左边微有凸出。这是下笔后立即按下,使行笔成为中锋的缘故。凡知晓笔法的书家,无不如此,但此种细微迹象,在书写迅速时往往隐而不显,若经过刻时或墨迹印刷不清,更不见迹象。下笔分藏锋、中锋两法,藏锋即上述将原始用笔两端尖锐处折入笔画中,成为圆笔。出锋时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成为方笔。但方圆两法是相通的。
行笔和收笔
其实后人作书,既不知用笔的原理是中端重两端轻,更不知用笔之法为下笔后因使笔成为中锋或取逆势。下笔与收笔各有三个动作,而行笔只是一个动作,不能转为中锋或取逆势,偏锋轻轻滑过,以致扁薄,更突出了与两端力量的不平衡。关于收笔,董其昌见苏轼书《赤壁赋》真迹,观察仔细,说:“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一波画尽处,隐隐有聚磨痕,如黍米珠。”在生活中,可见制春卷皮的人,手握调稠的湿面粉,在烧热的平板铁锅上,按下提起,不论直下侧下,收起时锅上面粉必然聚在中心收起,以此比喻收笔之意,为形象。收笔之法,要使笔毫复原,即恢复毛笔未蘸墨落纸时的原状,笔端每根毛都挺直无扭曲绞拢。不善收笔者在作书过程中,笔端含墨尚丰,感觉笔不顺手,不时在砚上蘸墨顺毫,原因是笔端之毫有绞拢,出墨受阻。如此顺毫,如步行中鞋常脱脚,不断蹲下提鞋,焉能便于长途。钩笔均附于上一笔之末,是上一笔收笔的变化。在上一笔末,稍提移至下一点的中心处提出。笔锋着纸轻,在钩的背面,时露凹进的缺口。
笔锋
中锋与侧锋。用笔之法,中锋是基础,但笔笔中锋,只宜作篆书。自汉隶以后的各种字体,包括正书、行书及草书,均须兼用侧锋。在苏轼《赤壁赋》墨迹中,可以看出每笔千方百计使用中锋的用笔之法,故董其昌叹为“坡公之《兰亭》”。中锋与侧锋,是用笔中之一对矛盾,若无矛盾,其书不能生动多变,侧锋逆行,使笔毫打乱。中锋顺行,整理笔毫,在不断打乱整理过程中,产生千变万化。但整理笔毫,不专靠顺行笔划,如侧逢逆行的笔,要在收笔时使笔锋运到笔划的中心离纸,则笔锋毫端能自然挺直恢复下笔前的原状,侧锋逆行,违背笔性,能在收笔时归于中锋,或在续写第二笔落笔时整理笔毫,可以挽危局,出奇制胜。顾前人说“侧锋取媚,钟王不传之秘。”
笔势
笔在运行中产生笔势。用力较重,后笔距离则远,形成宽松。用力较轻,后一笔距离则近,形成紧密。所有字形,是在符合整个字的中心之下,有长短不同的笔画,与笔画间不同的距离配合而成。在笔势往来中,又产生了离心力和向心力两种作用,使字形宽而不散,密而不挤。运笔快慢,应有一定的控制。下笔须峻落,前人比喻“如高山坠石”。转折处不宜过速。收笔离纸应速,特别是悬针竖直及捺笔之末端,若写宣纸(笺纸除外),缓则笔离纸后,锋端往往发生胀墨。
两派笔势。“取纵势者,直类用顺笔,横类逆笔。逆笔可重按,故横划较肥。取横势者,横类顺笔,直类逆笔,顺笔用提锋故划较痩。”凡大书法家,均兼擅纵横两势。采用纵横两势,大概与执笔有关。包世臣所谓“使(笔)管向左迤后稍偃”与康有为所谓“筋自左纽”都是取纵势的意思。取纵势的则执笔相反,笔向右前微偃。但向左向右微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作书时灵活兼用。
墨法
董其昌说:“世人且不知笔法,况墨法乎?”“墨法之妙,在能摄墨。”而能将笔端所含墨汁蓄得住,写时要用多少,随运笔之轻重快慢而注出多少,使之出现浓淡枯湿、湿而不胀、枯中有润、不设色而墨呈五彩。点划与牵丝重轻分明,如春蚕吐丝,蚕是蚕,丝是丝,两者合成一体,则不愁古人在前,不能逾越。
启功”结构“和”笔法“论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
启功在这“五三五”不等分的基础上练字许久。他反复研究,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也不可尽信了。其实,平、直之中也是有变化的,不然写出来的字就全无神采而变得呆傻了。“形似”与“神似”之别,究其根源还在于汉字的结构上。如果字的结构不好,用笔再妙也无济于事。所谓“胸有成竹”,就是写字时,心中应先有这个字的“骨架结构”,下笔心中有底,笔下也就有神了。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
汉翔书法北京(8 家)校区地理位置:中关村校区/金源校区/亚运村校区/崇文门校区/公主坟校区/国贸校区/望京校区/五道口校区
汉翔课程涵盖:
1.成人北京书法培训班:成人软笔书法、成人硬笔书法;
2.儿童书法培训班:儿童软笔书法、儿童硬笔书法;
3.国画课程:儿童国画
课程详情:》》》http://www.shu***/
汉翔书法教育,专注于中国传统书法、国画艺术的教学,致力于以书画为载体,将东方经典智慧与美带给每个人。
汉翔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崇文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书法考级定点单位。一家徐小平投资并力荐的书法教育机构。目前八家校区遍布京城,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汉翔拥有7年教学经验,200名师资源,超过11万学员的良好口碑,使汉翔成为书画培训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
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概述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谓用笔,包括使用毛笔与字中点划两方面。只有掌握了毛笔的共性与个性,因势利导,笔才能与手配合,发挥功能,写出好字。否则违背笔的性能,勉强使用,虽苦学功深,也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法概论
研究笔法,必先推究毛笔写成笔画的原理。每一笔画分下笔、行笔、收笔三部分。下笔时,笔锋尚未铺开,自然露锋写成尖锐形。接着行笔下按,笔锋铺开,笔迹转肥,后收笔,笔向上提出,笔锋收拢,又成尖锐形。两端轻、中段重,是用笔的原理,也是每一笔画的原始状态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为求一笔之间取得力量平衡,产生了繁复的用笔方法。写成的笔画,现象掩盖了本质,使学者难窥。
下笔
横划与捺一类,每一下笔处,可以察出画的上边微有凸出。直与撇属一类,每一下笔处可察出左边微有凸出。这是下笔后立即按下,使行笔成为中锋的缘故。凡知晓笔法的书家,无不如此,但此种细微迹象,在书写迅速时往往隐而不显,若经过刻时或墨迹印刷不清,更不见迹象。下笔分藏锋、中锋两法,藏锋即上述将原始用笔两端尖锐处折入笔画中,成为圆笔。出锋时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成为方笔。但方圆两法是相通的。
行笔和收笔
其实后人作书,既不知用笔的原理是中端重两端轻,更不知用笔之法为下笔后因使笔成为中锋或取逆势。下笔与收笔各有三个动作,而行笔只是一个动作,不能转为中锋或取逆势,偏锋轻轻滑过,以致扁薄,更突出了与两端力量的不平衡。关于收笔,董其昌见苏轼书《赤壁赋》真迹,观察仔细,说:“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一波画尽处,隐隐有聚磨痕,如黍米珠。”在生活中,可见制春卷皮的人,手握调稠的湿面粉,在烧热的平板铁锅上,按下提起,不论直下侧下,收起时锅上面粉必然聚在中心收起,以此比喻收笔之意,为形象。收笔之法,要使笔毫复原,即恢复毛笔未蘸墨落纸时的原状,笔端每根毛都挺直无扭曲绞拢。不善收笔者在作书过程中,笔端含墨尚丰,感觉笔不顺手,不时在砚上蘸墨顺毫,原因是笔端之毫有绞拢,出墨受阻。如此顺毫,如步行中鞋常脱脚,不断蹲下提鞋,焉能便于长途。钩笔均附于上一笔之末,是上一笔收笔的变化。在上一笔末,稍提移至下一点的中心处提出。笔锋着纸轻,在钩的背面,时露凹进的缺口。
笔锋
中锋与侧锋。用笔之法,中锋是基础,但笔笔中锋,只宜作篆书。自汉隶以后的各种字体,包括正书、行书及草书,均须兼用侧锋。在苏轼《赤壁赋》墨迹中,可以看出每笔千方百计使用中锋的用笔之法,故董其昌叹为“坡公之《兰亭》”。中锋与侧锋,是用笔中之一对矛盾,若无矛盾,其书不能生动多变,侧锋逆行,使笔毫打乱。中锋顺行,整理笔毫,在不断打乱整理过程中,产生千变万化。但整理笔毫,不专靠顺行笔划,如侧逢逆行的笔,要在收笔时使笔锋运到笔划的中心离纸,则笔锋毫端能自然挺直恢复下笔前的原状,侧锋逆行,违背笔性,能在收笔时归于中锋,或在续写第二笔落笔时整理笔毫,可以挽危局,出奇制胜。顾前人说“侧锋取媚,钟王不传之秘。”
笔势
笔在运行中产生笔势。用力较重,后笔距离则远,形成宽松。用力较轻,后一笔距离则近,形成紧密。所有字形,是在符合整个字的中心之下,有长短不同的笔画,与笔画间不同的距离配合而成。在笔势往来中,又产生了离心力和向心力两种作用,使字形宽而不散,密而不挤。运笔快慢,应有一定的控制。下笔须峻落,前人比喻“如高山坠石”。转折处不宜过速。收笔离纸应速,特别是悬针竖直及捺笔之末端,若写宣纸(笺纸除外),缓则笔离纸后,锋端往往发生胀墨。
两派笔势。“取纵势者,直类用顺笔,横类逆笔。逆笔可重按,故横划较肥。取横势者,横类顺笔,直类逆笔,顺笔用提锋故划较痩。”凡大书法家,均兼擅纵横两势。采用纵横两势,大概与执笔有关。包世臣所谓“使(笔)管向左迤后稍偃”与康有为所谓“筋自左纽”都是取纵势的意思。取纵势的则执笔相反,笔向右前微偃。但向左向右微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作书时灵活兼用。
墨法
董其昌说:“世人且不知笔法,况墨法乎?”“墨法之妙,在能摄墨。”而能将笔端所含墨汁蓄得住,写时要用多少,随运笔之轻重快慢而注出多少,使之出现浓淡枯湿、湿而不胀、枯中有润、不设色而墨呈五彩。点划与牵丝重轻分明,如春蚕吐丝,蚕是蚕,丝是丝,两者合成一体,则不愁古人在前,不能逾越。
启功”结构“和”笔法“论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
启功在这“五三五”不等分的基础上练字许久。他反复研究,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也不可尽信了。其实,平、直之中也是有变化的,不然写出来的字就全无神采而变得呆傻了。“形似”与“神似”之别,究其根源还在于汉字的结构上。如果字的结构不好,用笔再妙也无济于事。所谓“胸有成竹”,就是写字时,心中应先有这个字的“骨架结构”,下笔心中有底,笔下也就有神了。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
汉翔书法北京(8 家)校区地理位置:中关村校区/金源校区/亚运村校区/崇文门校区/公主坟校区/国贸校区/望京校区/五道口校区
汉翔课程涵盖:
1.成人北京书法培训班:成人软笔书法、成人硬笔书法;
2.儿童书法培训班:儿童软笔书法、儿童硬笔书法;
3.国画课程:儿童国画
课程详情:》》》http://www.shu***/
汉翔书法教育,专注于中国传统书法、国画艺术的教学,致力于以书画为载体,将东方经典智慧与美带给每个人。
汉翔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崇文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书法考级定点单位。一家徐小平投资并力荐的书法教育机构。目前八家校区遍布京城,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汉翔拥有7年教学经验,200名师资源,超过11万学员的良好口碑,使汉翔成为书画培训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