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点击搜索

发布

脉诊鼻祖正统医派扁鹊脉法传承班

区域:
北京 > 朝阳 > 四惠
类别:
技能培训
地址:
河北保定
扁鹊创立的“独取寸口”法,因其方便和实用,一直沿用至今。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理论、临床在历代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使中医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的诊断基础。但是,中医界脉学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唯有医祖扁鹊脉法一代一代从一而终传承至今。其它脉法均由扁鹊脉法派生出来的体系。
02
承上启下,扁鹊脉法现代传承者研究者践行者,河北名医曹东义的扁鹊脉法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四大国学之一,以师傅教徒弟的形式传承数千年,因此,学习中医,必须要拜正宗名师为师,有贵人相助,得到真传。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很多珍贵的经验都流失了,无论这些经验得来是多么不容易,但也有的人很幸运,遇到了“知音”或者“贵人”,使宝贵的经验能够传承下来。扁鹊与长桑君,公乘阳庆与仓公是这样,张仲景与王叔和、李东垣与罗天益的动人事迹也有这样感人的缘分。
曹东义老师有幸遇到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成为了国医大师的入室弟子,演绎出了现代版的扁鹊与长桑君,张仲景与王叔和的动人事迹。
曹东义老师的医学著作达18部
附(部分医学著作):
《神医扁鹊之迷》、《易水学派研究》、《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河北中医五千年》、《河北中医名师图录》、《中医药与亚健康》、《中医大智慧》、《河北省中医高徒经验选》、《中国中医药学科史》、《国医年鉴》等。

曹东义发表的180多篇论文
附(发表的部分论文):
外感热病学说的演变、 论张仲景、王叔和与伤寒例、扁鹊地望渤海考、扁鹊(秦越人)里籍考、扁鹊里籍求真、扁鹊诊秦武王质疑、扁鹊著作考、 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扁鹊生活年、扁鹊墓庙研究 、 扁鹊脉学研究、重塑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形象、扁鹊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扁鹊在故乡鄚州学医之谜、扁鹊与扁鹊文化、扁鹊开辟中医路,高明在于治未病、扁鹊文化与扁鹊脉学等。
28种常见脉法解析
1.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 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 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 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 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 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11.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12. 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13. 缓脉:(1)平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2)病缓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14. 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5、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16. 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7. 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8. 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19、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特征: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20. 散脉 :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特征: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21.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特征: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

22. 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特征: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23. 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

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24. 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25. 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特征:脉率比数脉更快。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26. 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特征: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27. 短脉: 首位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28. 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特征: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查看更多北京职业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541578)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