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飞”泛滥考问无人机监管
近两年来,无人机爆发式增长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航拍美景、巡查交通、测绘地形、喷洒农药甚至投送快递、餐厅点菜……与此同时,近一个阶段,“无人机高空偶遇战斗机”、“无人机掉进地铁轨道逼停列车”、“无人机坠落砸坏汽车”等险情则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无人机监管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绝大多数的无人机飞行属于‘黑飞’”。在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业内人士建议,抓紧制定完善监管规则,让无人机飞向“有序的天空”,“对种类型号繁多的无人机既要完善和规范监管,也要注重保护和鼓励科技创新,让方兴未艾的无人机飞得更稳、更远。”
“黑飞”泛滥致险情多发
去年11月,一段“无人机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架遥控操作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某城市上空悬停拍摄,几乎与一架正在进近着陆的战斗机相撞,两者高度相仿,近时距离仅数百米。“无人机不能无人管。”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回应此事时说,无人机的违法违规飞行会对国家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空防安全构成威胁。
类似险情并非孤例。去年6月,南京一架无人机在飞行中撞上电线掉进地铁轨道,幸而操作人员报警及时,即将进站的列车紧急制动;7月,深圳一架无人机从高空坠落,砸坏了停在路边的汽车。
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事物,无人机的监管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原有的法规执行起来面临困难,是“黑飞”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根据民航部门2013年11月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无人机驾驶员无须证照管理:一是在室内运行的无人机;二是在视距内飞行(半径500米以内、相对高度120米以内的区域),质量在7千克以下的无人机;三是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除此以外的无人机驾驶员由行业协会或民航局管理。
“这三类不用持照飞行,但是飞行也要申报飞行计划。”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曾表示。据《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35条规定,“所有飞行必须预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另据有关法规,飞行计划要在飞行前一天15时以前向当地的飞行管制部门申请,并在飞行前夕再次联系放飞事宜。
按照上述标准,目前我国多数无人机飞行处于“黑飞”状态。一是持证的比例低。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为2142个。而无人机数量保守估计有数万台;二是申报飞行计划的比例更小。许多飞友感慨:要申报不知道找哪儿,不申报也没人管,想不“黑飞”都难。
飞向“有序的天空”
近年来,我国民航部门陆续颁布了《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等文件。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这些规章对无人机管理作出了积极探索,但约束力和可操作性有一定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针对民用无人机的规章及管理体系。
专家认为,目前对无人机的管理明显落后于无人机发展的速度,亟待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让无人机飞向“有序的天空”。
一名大疆无人机经销商向本刊介绍,目前对购买无人机没有实行强制实名登记,没有进行机主身份认证。这也带来了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如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无人机来搞破坏,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且破案的难度非常大。与此同时,深圳大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为避免安全隐患,企业也会通过飞控系统精准定高、定 位悬停、自动返航、敏感区域禁飞等功能,来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也向本刊建议,在无人机销售环节实行实名制,以便于监督管理,在无人机失事或肇事时也容易找到机主。他还建议,规范管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市场,使培训收费更加合理,让更多的飞行爱好者通过系统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执照。这不仅将有利于减少“黑飞”,还将有利于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柯玉宝介绍,今年3月4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批准AOPA推出的无人机云系统(U-Cloud)上线。这个云系统对于无人机的监管特别重要,它可以解决对无人机“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实时掌握接入云系统的无人机位置、高度、速度、航向和运行轨迹等信息。
“无人机监管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绝大多数的无人机飞行属于‘黑飞’”。在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业内人士建议,抓紧制定完善监管规则,让无人机飞向“有序的天空”,“对种类型号繁多的无人机既要完善和规范监管,也要注重保护和鼓励科技创新,让方兴未艾的无人机飞得更稳、更远。”
“黑飞”泛滥致险情多发
去年11月,一段“无人机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架遥控操作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某城市上空悬停拍摄,几乎与一架正在进近着陆的战斗机相撞,两者高度相仿,近时距离仅数百米。“无人机不能无人管。”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回应此事时说,无人机的违法违规飞行会对国家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空防安全构成威胁。
类似险情并非孤例。去年6月,南京一架无人机在飞行中撞上电线掉进地铁轨道,幸而操作人员报警及时,即将进站的列车紧急制动;7月,深圳一架无人机从高空坠落,砸坏了停在路边的汽车。
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事物,无人机的监管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原有的法规执行起来面临困难,是“黑飞”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根据民航部门2013年11月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无人机驾驶员无须证照管理:一是在室内运行的无人机;二是在视距内飞行(半径500米以内、相对高度120米以内的区域),质量在7千克以下的无人机;三是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除此以外的无人机驾驶员由行业协会或民航局管理。
“这三类不用持照飞行,但是飞行也要申报飞行计划。”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曾表示。据《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35条规定,“所有飞行必须预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另据有关法规,飞行计划要在飞行前一天15时以前向当地的飞行管制部门申请,并在飞行前夕再次联系放飞事宜。
按照上述标准,目前我国多数无人机飞行处于“黑飞”状态。一是持证的比例低。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为2142个。而无人机数量保守估计有数万台;二是申报飞行计划的比例更小。许多飞友感慨:要申报不知道找哪儿,不申报也没人管,想不“黑飞”都难。
飞向“有序的天空”
近年来,我国民航部门陆续颁布了《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等文件。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这些规章对无人机管理作出了积极探索,但约束力和可操作性有一定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针对民用无人机的规章及管理体系。
专家认为,目前对无人机的管理明显落后于无人机发展的速度,亟待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让无人机飞向“有序的天空”。
一名大疆无人机经销商向本刊介绍,目前对购买无人机没有实行强制实名登记,没有进行机主身份认证。这也带来了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如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无人机来搞破坏,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且破案的难度非常大。与此同时,深圳大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为避免安全隐患,企业也会通过飞控系统精准定高、定 位悬停、自动返航、敏感区域禁飞等功能,来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也向本刊建议,在无人机销售环节实行实名制,以便于监督管理,在无人机失事或肇事时也容易找到机主。他还建议,规范管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市场,使培训收费更加合理,让更多的飞行爱好者通过系统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执照。这不仅将有利于减少“黑飞”,还将有利于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柯玉宝介绍,今年3月4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批准AOPA推出的无人机云系统(U-Cloud)上线。这个云系统对于无人机的监管特别重要,它可以解决对无人机“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实时掌握接入云系统的无人机位置、高度、速度、航向和运行轨迹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