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提升练题效率的3个具体办法
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抓基础的四个办法,其中一个是基础知识习题化。一些肯动脑筋的老师,已经在这方面走得很远了,例如北师特届的化学李老师,不过,他也头疼于学生的不配合。其实基础知识习题化里面,有3个具体的办法很管用。
个办法,回归课本抓基础。传统高考复读学校喜欢直奔高考知识点讲,每天白天讲8节课以上,以题带基础知识,轮复习可以很快完成。迅速进入第二轮,大量的练题、讲评。其实高三就是这样的,对高分生、尖子生,这是一段每天收获进步、每天离目标越来越近的岁月,但对中低分学生来说,每天都在追赶中失落、在失落中追赶直至沉沦。要让中低分复读生好好干活,愿意配合,起码得保证他们能听懂课。所以,基础,必须回归教材,从课本,相当于从地面打基础。
这个办法有两大意义。其一、教材是的,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做到清楚、准确,可以解决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其二、因为它精炼,老师讲解也节省时间,富余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巩固。中低分生的提分,就指着科学的练习,因为他们常常误以为听懂课就等于会做题了,其实听懂课还得会做题,会做题还需练到位,后才能拿到分。
第二个办法,习题分层级。以前我们也是特别强调基础,要学生记,要学生背,学生不喜欢,而且背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我们又把基础知识变成填空题,学生只须填关键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填空题,学生烦了,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们把习题分了层级,不论平时的作业还是考试,我们都按照以下分值比例设计,概念题:易:中:偏难:附加题=4:2:2:2:2,即概念题占40分,容易题占20分,中等题占20分,偏难题占20分,另外,增加20分的附加题。在做完概念题后,学生就能轻松拿下容易题和中等题,学得好的做附加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80-110分之间。这样一个结构,保证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提振了学生的兴趣。
这是我们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学生乐意接受,在做了这些概念题后,学生对所学的概念熟悉了,理解深了,他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自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在轮复习中把概念题的分值比例定在40%(各学科会有时差别),其实题量占一半以上,由于这些题非常简单,学生所用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学生把基础知识真正学会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来感受。传统教学直奔考纲讲课,作业难度起点高,易中难的比例大致是1:1:1,当然,难题会稍微少一些。对中低分生来说,到中等题和难题部分,题目变难了,要花更多时间思考、查资料或求助,但往往做不完;即使勉强完成,也没真正搞懂,下次碰到可能还会错。所以,我们那个做法,概念题就是铺垫,是跳板,这是给孩子借力。
总之,作业的练习,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落到实处。学生不配合,老师要想办法改变,毕竟中低分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基本概念题,可以适当的变化形式,判断题、连线题、选择题都行,从不同角度考察,直击概念,让学生明显觉得有趣有效。再比如容易题和中等题里,可以划出必须掌握的题来,学生们做完,要重点讲评。
第三个办法,基础和难题并行。讲难题跟抓基础并不矛盾,反而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回归课本打基础的同时,时间讲难题。我们在讲完概念以后,老师就把难题作为例题来讲。难题用到的还是基础知识,难题之所以难,就在于它的解答步骤比较多,老师讲的时候一分解,就成了几个简单的小题,或者分成几步完成,讲一道难题,相当于讲了几道小题,老师把解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教给学生,然后把例题稍稍改动一下放进作业,学生就能做出来。即便当时做不出来,他天天听老师讲解难题方法和技巧,在第二轮复习中,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接触的难题多了,就容易掌握,成绩获得快速的提升。
这个方法是胡东生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他教乡镇普通班中学的化学,成绩达到重点中学的水平。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一看到难题就懵了,笔都不敢下,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难题,让学生认识到,难题无非就是几个小题的组合,或者分成几步而已,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些学生虽然高考成绩很差,但思维能力很强,掌握方法以后,成绩就能迅速提高。我校有一个高斌的学生,入学320分,复读一年考了560分,这样的例子很多。光练简单题,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适当练些难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数学难题,严谨的推理过程,能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
个办法,回归课本抓基础。传统高考复读学校喜欢直奔高考知识点讲,每天白天讲8节课以上,以题带基础知识,轮复习可以很快完成。迅速进入第二轮,大量的练题、讲评。其实高三就是这样的,对高分生、尖子生,这是一段每天收获进步、每天离目标越来越近的岁月,但对中低分学生来说,每天都在追赶中失落、在失落中追赶直至沉沦。要让中低分复读生好好干活,愿意配合,起码得保证他们能听懂课。所以,基础,必须回归教材,从课本,相当于从地面打基础。
这个办法有两大意义。其一、教材是的,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做到清楚、准确,可以解决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其二、因为它精炼,老师讲解也节省时间,富余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巩固。中低分生的提分,就指着科学的练习,因为他们常常误以为听懂课就等于会做题了,其实听懂课还得会做题,会做题还需练到位,后才能拿到分。
第二个办法,习题分层级。以前我们也是特别强调基础,要学生记,要学生背,学生不喜欢,而且背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我们又把基础知识变成填空题,学生只须填关键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填空题,学生烦了,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们把习题分了层级,不论平时的作业还是考试,我们都按照以下分值比例设计,概念题:易:中:偏难:附加题=4:2:2:2:2,即概念题占40分,容易题占20分,中等题占20分,偏难题占20分,另外,增加20分的附加题。在做完概念题后,学生就能轻松拿下容易题和中等题,学得好的做附加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80-110分之间。这样一个结构,保证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提振了学生的兴趣。
这是我们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学生乐意接受,在做了这些概念题后,学生对所学的概念熟悉了,理解深了,他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自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在轮复习中把概念题的分值比例定在40%(各学科会有时差别),其实题量占一半以上,由于这些题非常简单,学生所用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学生把基础知识真正学会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来感受。传统教学直奔考纲讲课,作业难度起点高,易中难的比例大致是1:1:1,当然,难题会稍微少一些。对中低分生来说,到中等题和难题部分,题目变难了,要花更多时间思考、查资料或求助,但往往做不完;即使勉强完成,也没真正搞懂,下次碰到可能还会错。所以,我们那个做法,概念题就是铺垫,是跳板,这是给孩子借力。
总之,作业的练习,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落到实处。学生不配合,老师要想办法改变,毕竟中低分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基本概念题,可以适当的变化形式,判断题、连线题、选择题都行,从不同角度考察,直击概念,让学生明显觉得有趣有效。再比如容易题和中等题里,可以划出必须掌握的题来,学生们做完,要重点讲评。
第三个办法,基础和难题并行。讲难题跟抓基础并不矛盾,反而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回归课本打基础的同时,时间讲难题。我们在讲完概念以后,老师就把难题作为例题来讲。难题用到的还是基础知识,难题之所以难,就在于它的解答步骤比较多,老师讲的时候一分解,就成了几个简单的小题,或者分成几步完成,讲一道难题,相当于讲了几道小题,老师把解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教给学生,然后把例题稍稍改动一下放进作业,学生就能做出来。即便当时做不出来,他天天听老师讲解难题方法和技巧,在第二轮复习中,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接触的难题多了,就容易掌握,成绩获得快速的提升。
这个方法是胡东生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他教乡镇普通班中学的化学,成绩达到重点中学的水平。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一看到难题就懵了,笔都不敢下,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难题,让学生认识到,难题无非就是几个小题的组合,或者分成几步而已,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些学生虽然高考成绩很差,但思维能力很强,掌握方法以后,成绩就能迅速提高。我校有一个高斌的学生,入学320分,复读一年考了560分,这样的例子很多。光练简单题,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适当练些难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数学难题,严谨的推理过程,能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