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当代家庭教育
在学习了“合格家长”线上课中的第 1 课“成为合格家长·教育子女”
后,身为家长的我们有了怎样的感悟?请在下方横线上写下来。
关于教养方式,一直广为流传着两种“理论”,一种是“虎妈式”教育,一种是“放养式”教育。而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西方父母偏“放任型”,中国的父母偏“型”。
但经济学家给了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不仅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比如西方在近代也是非常推崇“型”育儿,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专断型教育。两种方式没有的好坏之分,这篇文章也许会刷新你的认知,一起来看看。
用“虎妈式”教育方式,担心孩子失去创造力;用“放养式“教育方式,又担心孩子过于自由,缺乏规则意识。
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爱,金钱和养育方式》(《Love,Money & Parenting》),他们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选择和文化背景有关,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社会大环境和与之配套的经济学原理。”
那么在今天中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哪一种教育方式会更占上风呢?
01教育有两类:“父爱式”和“母爱式”
有种对商业模式的分类法,认为当今世界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父爱式”,一类是“母爱式”。
“父爱式”模式就是指,企业认为什么东西好,就给用户提供什么,而用户只需接受企业给他的就行了。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就是“我负责产品创新,你只要负责体验”就可以了。
另一种“母爱式”模式是指,通过了解用户的喜好来设计企业产品,即用户认为什么东西好,企业就给他什么。像如今的今日头条、抖音这些平台,其实都是根据用户偏好来做推送的。
这两种分类其实也可以套在教育上——“父爱式”地给孩子施加影响;“母爱式”地给孩子提供支持。
作者把“父爱式”的教育方式称为“密集型”育儿;把“母爱式”的教育方式就叫“放任型”育儿。
“放任型”育儿好理解,即父母很少去干预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通常都会表示接受和肯定,同时也不会鼓励他们遵循既定的法则。
比如在家人聚餐时,如果小孩突然不开心了想要回家,那这类父母一般不会想着怎么安抚孩子,而是会直接跟在场的人表示歉意,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比较平等,孩子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密集型”育儿就不一样了,这类父母会非常明确地把孩子定 位成孩子,而不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在他们看来,孩子根本没法判断是非,故而一定得管束着孩子。比如孩子爱玩游戏,而父母认为游戏有损心智。当这两种想法出现冲突时,这类父母会想尽办法控制孩子。
一般来说,父母控制孩子的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强迫,即直接禁止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作者管这种方式叫“专断型”育儿;
另一种是说服,即给孩子灌输“长时间玩游戏”是不好的这种理念,作者称之为“型”育儿。
“专断型”育儿的大特点,就是父母会试图用一系列规则限制孩子。在专断型父母心中,服从和遵守规矩是重要的,而且这些父母坚定地相信,让孩子学会守规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相对来说,“型”育儿就开明多了。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影响孩子,但是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强加在孩子身上实现的,而是通过思想引导、问题导向等方法来慢慢改变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02影响教育方式的不是爱,而是社会背景
“放任型”“专断型”“型”这三种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全世界父母常用的三种方式。尽管这三种方式的差别很大,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
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哪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并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专断型教育。因为当时经济水平低,社会职业的流动性较差,多数人都是子承父业,父母也就必须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子女,甚至需要直接控制子女的选择。
如果有子女脱离父母的掌控,他们往往会收获变少,损失变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服从和遵循规则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彼时并非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落后,而是在当时的坏境下,只有这种教育方式才是有用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新兴行业兴起,职业流动性增强,导致很多年轻一代跟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一样了,甚至有些行业在父母那一辈是没有的,父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已经对孩子没有用了。由此,专断型教育方式失去了作用,型教育方式,慢慢成为一个大趋势。
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选择,父母的文化背景有关,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社会大环境和与之配套的经济学原理。
03经济学因素如何影响教育的方式?
跟所有的商业活动一样,影响教育方式的经济学原理,主要还是投入产出比,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使用这一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投资收益率。
说到投资收益,那就必须得从“投入”和“回报”两个方面来看。对一种教育方式的“投入”和“回报”影响大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父母的条件、教育系统的特点、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社会流动性。
父母的条件
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越多,他们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源也就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也一般会采用投入多的型教育方式。
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较低的父母,因为疲于生计,根本无暇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他们要么命令孩子听自己的,要么干脆对孩子放任不管,所以这类家长大多都会采用“专断型”教育或者“放任型”教育。
教育系统的特点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设计都不一样。
比如北欧,学校和学校间几乎没有质量上的差异,学生之间也几乎不存在竞争,大部分学生只要正常学习,就能获得所有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投入多少,回报都差不多,自然就没有多少家长愿意在教育上多做投入。所以北欧家长大多会采用投入相对较少的“放任型”教育方式。
但在中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因为国情复杂,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这些国家,家长通常会采用投入大、回报也大的“型”教育方式。
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
社会经济差距越大,教育投入的回报越大。毕竟接受的教育质量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孩子未来的收入。
在经济差距很小的社会,不管大家是都穷或是都富裕,孩子未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落差,自然父母也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
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流行“放任型”教育,而发展中国家重视“型”教育的原因。
后,身为家长的我们有了怎样的感悟?请在下方横线上写下来。
关于教养方式,一直广为流传着两种“理论”,一种是“虎妈式”教育,一种是“放养式”教育。而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西方父母偏“放任型”,中国的父母偏“型”。
但经济学家给了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不仅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比如西方在近代也是非常推崇“型”育儿,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专断型教育。两种方式没有的好坏之分,这篇文章也许会刷新你的认知,一起来看看。
用“虎妈式”教育方式,担心孩子失去创造力;用“放养式“教育方式,又担心孩子过于自由,缺乏规则意识。
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爱,金钱和养育方式》(《Love,Money & Parenting》),他们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选择和文化背景有关,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社会大环境和与之配套的经济学原理。”
那么在今天中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哪一种教育方式会更占上风呢?
01教育有两类:“父爱式”和“母爱式”
有种对商业模式的分类法,认为当今世界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父爱式”,一类是“母爱式”。
“父爱式”模式就是指,企业认为什么东西好,就给用户提供什么,而用户只需接受企业给他的就行了。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就是“我负责产品创新,你只要负责体验”就可以了。
另一种“母爱式”模式是指,通过了解用户的喜好来设计企业产品,即用户认为什么东西好,企业就给他什么。像如今的今日头条、抖音这些平台,其实都是根据用户偏好来做推送的。
这两种分类其实也可以套在教育上——“父爱式”地给孩子施加影响;“母爱式”地给孩子提供支持。
作者把“父爱式”的教育方式称为“密集型”育儿;把“母爱式”的教育方式就叫“放任型”育儿。
“放任型”育儿好理解,即父母很少去干预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通常都会表示接受和肯定,同时也不会鼓励他们遵循既定的法则。
比如在家人聚餐时,如果小孩突然不开心了想要回家,那这类父母一般不会想着怎么安抚孩子,而是会直接跟在场的人表示歉意,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比较平等,孩子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密集型”育儿就不一样了,这类父母会非常明确地把孩子定 位成孩子,而不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在他们看来,孩子根本没法判断是非,故而一定得管束着孩子。比如孩子爱玩游戏,而父母认为游戏有损心智。当这两种想法出现冲突时,这类父母会想尽办法控制孩子。
一般来说,父母控制孩子的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强迫,即直接禁止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作者管这种方式叫“专断型”育儿;
另一种是说服,即给孩子灌输“长时间玩游戏”是不好的这种理念,作者称之为“型”育儿。
“专断型”育儿的大特点,就是父母会试图用一系列规则限制孩子。在专断型父母心中,服从和遵守规矩是重要的,而且这些父母坚定地相信,让孩子学会守规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相对来说,“型”育儿就开明多了。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影响孩子,但是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强加在孩子身上实现的,而是通过思想引导、问题导向等方法来慢慢改变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02影响教育方式的不是爱,而是社会背景
“放任型”“专断型”“型”这三种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全世界父母常用的三种方式。尽管这三种方式的差别很大,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
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哪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并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专断型教育。因为当时经济水平低,社会职业的流动性较差,多数人都是子承父业,父母也就必须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子女,甚至需要直接控制子女的选择。
如果有子女脱离父母的掌控,他们往往会收获变少,损失变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服从和遵循规则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彼时并非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落后,而是在当时的坏境下,只有这种教育方式才是有用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新兴行业兴起,职业流动性增强,导致很多年轻一代跟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一样了,甚至有些行业在父母那一辈是没有的,父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已经对孩子没有用了。由此,专断型教育方式失去了作用,型教育方式,慢慢成为一个大趋势。
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选择,父母的文化背景有关,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社会大环境和与之配套的经济学原理。
03经济学因素如何影响教育的方式?
跟所有的商业活动一样,影响教育方式的经济学原理,主要还是投入产出比,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使用这一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投资收益率。
说到投资收益,那就必须得从“投入”和“回报”两个方面来看。对一种教育方式的“投入”和“回报”影响大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父母的条件、教育系统的特点、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社会流动性。
父母的条件
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越多,他们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源也就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也一般会采用投入多的型教育方式。
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较低的父母,因为疲于生计,根本无暇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他们要么命令孩子听自己的,要么干脆对孩子放任不管,所以这类家长大多都会采用“专断型”教育或者“放任型”教育。
教育系统的特点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设计都不一样。
比如北欧,学校和学校间几乎没有质量上的差异,学生之间也几乎不存在竞争,大部分学生只要正常学习,就能获得所有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投入多少,回报都差不多,自然就没有多少家长愿意在教育上多做投入。所以北欧家长大多会采用投入相对较少的“放任型”教育方式。
但在中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因为国情复杂,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这些国家,家长通常会采用投入大、回报也大的“型”教育方式。
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
社会经济差距越大,教育投入的回报越大。毕竟接受的教育质量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孩子未来的收入。
在经济差距很小的社会,不管大家是都穷或是都富裕,孩子未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落差,自然父母也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
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流行“放任型”教育,而发展中国家重视“型”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