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师培训咨询当代家庭教育
“我觉得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样,他是有时间段的。你可以给他浇大量的化肥,这个树长得很快,但到后他实际上可能是病态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小天才长大以后后发力、爆发力差的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我是比较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还有比如说费学生脑筋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教育,比如五六岁的人去学十五岁的东西啊,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是不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俞敏洪次谈别给孩子拔苗助长的话题。在他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当下很多家长应该做的事。而不少家长,也存在不少误区。提到尊重孩子,其实各种声音已经有很多,但是不少家长觉得,其实想知道的是,到底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家长又应该做什么?
拔苗助长显然不可取,那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家长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的问题至少我个人感觉到,大部分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我觉得那就好了。
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名和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学会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
其实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存在一些压力。但是近些年,我们开始普遍感觉到压力和焦虑。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以身作则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其实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关注孩子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引导孩子兴趣
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现在我是比较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还有比如说费学生脑筋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教育,比如五六岁的人去学十五岁的东西啊,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是不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俞敏洪次谈别给孩子拔苗助长的话题。在他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当下很多家长应该做的事。而不少家长,也存在不少误区。提到尊重孩子,其实各种声音已经有很多,但是不少家长觉得,其实想知道的是,到底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家长又应该做什么?
拔苗助长显然不可取,那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家长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的问题至少我个人感觉到,大部分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我觉得那就好了。
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名和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学会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
其实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存在一些压力。但是近些年,我们开始普遍感觉到压力和焦虑。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以身作则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其实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关注孩子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引导孩子兴趣
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