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
认识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在孩子学习时甚至于把孩子要读的那一页书都翻好了。
他这样做是为孩子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儿子不但成绩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父亲不在身边相陪,他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都有一种,只要有人替他着急,他自己就会懈怠。
当父母过多的参与他的学习时,他就会认为学习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于完全是父母的责任。既然什么事情父母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着操心了。这一点,其实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父母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现在艰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他自己有一个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父母在学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没有足以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
只有当孩子认识这一点,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学习的机会,而越发投入,学习也更有收获。
我们必须要提醒各位父母,说到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孩子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家长呢?
1
孩子的学习,此动力与彼动力大不相同
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动力,一种是外在动力。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两种动力就像紧挨在一起生长的两棵大树,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
换言之,如果学习动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给予,那么造成的状况往往是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萎缩。
如今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在很多家庭已经表现得不能再强。不管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酷暑当头,都可以看到家长车载手推,运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处上辅导班;
家长用电动车驮着孩子上下学,一路上都在严厉拷问孩子的功课,到了家中,哪怕没有时间做饭洗衣,都要像个牢头一样,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如此一来,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蹿生成为一个巨人,而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却萎缩成一个侏儒。孩子常常在严厉的管束、无边的压抑中生出逆反心理:
妈妈像个牢头管牢犯一样管着我,她要我学习好,还不是为了她自己有本钱到朋友圈里去吹嘘,为了她自己能收获上百个赞脸上有光,她体会到我的痛苦没有?体会到我每天觉都不够睡,每天被各种功课填满的痛苦没有?她有多么自私!
2
父母的不当做法,削弱了孩子学习的内动力
1、情绪完全被孩子的成绩带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这种状况:家长的喜怒哀乐全被孩子的成绩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长比自己升职加薪还要喜出望外;
孩子没考好,家长那个垂头丧气,比股市暴跌自己的投资全被套牢还要满脸绝望。这样的表现成为常态后,孩子一考试就感到有芒刺在背,满手都是冷汗。
时间一长,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不然,为何妈妈要为我的89分捶胸顿足、伤心不已?
朋友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小姑娘没有考好,妈妈想到这一年来风里来雨里去驮女儿四处上课的辛苦,气恼兼伤心,不禁号啕大哭。小姑娘很地站着给妈妈递纸巾,反而劝慰她说:
“妈妈,学习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这么经不起打击?你一个快40岁的人了能不能遇事点儿?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这样,以后万一我中考、高考没考好你怎么办?哪个成功者不是失败了很多次的?连我们老师也说,考试有难有易,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一定要尽快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中走出来……”
女儿的话,在妈妈的心中犹如轰响一个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认识上的盲区: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自己,还是为家长的脸面?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的全面成长,还是只为一个挣脸的分数?
2、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奖惩挂钩
相信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制订很多赢得物质奖励的规则,比如功课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会奖励给孩子什么或者满足孩子什么条件。
制订这样奖惩政策的家长一定扬扬得意,因为一开始,孩子为了物质奖励确实是好好学习了一阵,可是多过了6个月,同等力度的奖惩已经触动不了孩子惮他便开始恢复“老油条”的脾性。
家长盯一盯,他被动推进一下,家长一没留神督促,他马上开小差,还想出了“长时间蹲马桶看动漫”;“长时间洗澡拖延写作业”;“假装吃水果蹭电视看”,这些独到的偷懒怠工方式。
没错,看看家长与孩子签订的这些奖惩合同,看看这些事无巨细的物质引诱,与资本家雇佣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就像资本家,专门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萝卜,连哄带骗驱赶他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工人,哪个会积极主动,出内在的创造力呢?
他这样做是为孩子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儿子不但成绩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父亲不在身边相陪,他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都有一种,只要有人替他着急,他自己就会懈怠。
当父母过多的参与他的学习时,他就会认为学习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于完全是父母的责任。既然什么事情父母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着操心了。这一点,其实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父母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现在艰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他自己有一个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父母在学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没有足以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
只有当孩子认识这一点,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学习的机会,而越发投入,学习也更有收获。
我们必须要提醒各位父母,说到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孩子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家长呢?
1
孩子的学习,此动力与彼动力大不相同
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动力,一种是外在动力。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两种动力就像紧挨在一起生长的两棵大树,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
换言之,如果学习动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给予,那么造成的状况往往是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萎缩。
如今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在很多家庭已经表现得不能再强。不管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酷暑当头,都可以看到家长车载手推,运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处上辅导班;
家长用电动车驮着孩子上下学,一路上都在严厉拷问孩子的功课,到了家中,哪怕没有时间做饭洗衣,都要像个牢头一样,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如此一来,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蹿生成为一个巨人,而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却萎缩成一个侏儒。孩子常常在严厉的管束、无边的压抑中生出逆反心理:
妈妈像个牢头管牢犯一样管着我,她要我学习好,还不是为了她自己有本钱到朋友圈里去吹嘘,为了她自己能收获上百个赞脸上有光,她体会到我的痛苦没有?体会到我每天觉都不够睡,每天被各种功课填满的痛苦没有?她有多么自私!
2
父母的不当做法,削弱了孩子学习的内动力
1、情绪完全被孩子的成绩带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这种状况:家长的喜怒哀乐全被孩子的成绩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长比自己升职加薪还要喜出望外;
孩子没考好,家长那个垂头丧气,比股市暴跌自己的投资全被套牢还要满脸绝望。这样的表现成为常态后,孩子一考试就感到有芒刺在背,满手都是冷汗。
时间一长,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不然,为何妈妈要为我的89分捶胸顿足、伤心不已?
朋友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小姑娘没有考好,妈妈想到这一年来风里来雨里去驮女儿四处上课的辛苦,气恼兼伤心,不禁号啕大哭。小姑娘很地站着给妈妈递纸巾,反而劝慰她说:
“妈妈,学习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这么经不起打击?你一个快40岁的人了能不能遇事点儿?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这样,以后万一我中考、高考没考好你怎么办?哪个成功者不是失败了很多次的?连我们老师也说,考试有难有易,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一定要尽快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中走出来……”
女儿的话,在妈妈的心中犹如轰响一个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认识上的盲区: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自己,还是为家长的脸面?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的全面成长,还是只为一个挣脸的分数?
2、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奖惩挂钩
相信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制订很多赢得物质奖励的规则,比如功课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会奖励给孩子什么或者满足孩子什么条件。
制订这样奖惩政策的家长一定扬扬得意,因为一开始,孩子为了物质奖励确实是好好学习了一阵,可是多过了6个月,同等力度的奖惩已经触动不了孩子惮他便开始恢复“老油条”的脾性。
家长盯一盯,他被动推进一下,家长一没留神督促,他马上开小差,还想出了“长时间蹲马桶看动漫”;“长时间洗澡拖延写作业”;“假装吃水果蹭电视看”,这些独到的偷懒怠工方式。
没错,看看家长与孩子签订的这些奖惩合同,看看这些事无巨细的物质引诱,与资本家雇佣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就像资本家,专门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萝卜,连哄带骗驱赶他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工人,哪个会积极主动,出内在的创造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