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哪里有珠山八友瓷画鉴定的西安岳宝轩国际艺术品
徐仲南瓷画鉴定
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纪长,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岁。画瓷时间长,成名稍晚,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花鸟,一生以画竹子著称。
笔墨(料)特征
徐仲南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鸟,赝品以此两类为多。徐氏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构图横竖式兼有,从石后斜出的凤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枝干细劲,摇曳临风,奇异空灵。从徐氏画竹的笔墨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徐氏画竹叶删去了不少烦琐的细节,但又成组成丛,聚散得体,疏密浓淡颇有章法。竹叶多为仰叶,叶梢风翻转折,无板滞之敝,爽快生动,萧疏纵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组合的韵律,前后层次不甚清晰,零乱无章。
二是徐氏撇叶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凝缩处不局促,力全而不苦涩。模仿者往住形在笔先,看一笔画一步,故而笔道呆滞,料不均匀,筋脉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画竹干、竹枝,笔道墨韵利落有力,苍劲挺拔,气脉连贯,节节有韵,表现出秀竹劲节凌云之气。而模仿者笔道脱略,局促无神,料色涩滞。
另外,细察徐氏画竹时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赝。徐氏画石以配竹,多是在画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有的一石独居,有的两石相依,用笔波折顿挫,似折带皴,勾画有法,灵透生动,轮廓转折之处虽不见圭角,但有雄浑之气。石块肌理以尖笔斜点皴塌,似雨点皴法,疏密有致,转折处点大色深,笔法中透出轻松的弹力,偶尔在石头边沿或相叠处以皴点苔,清新秀丽。而模仿品轮廓勾描生硬,点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笔法貌似神离,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点,也是区别作品真赝的关键。徐氏以墨色撇画竹叶后,并不在每片叶子上填彩,而是着眼一丛一组,注重整体,以取象传韵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没有胸中之竹,按叶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画青石后,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浓笔重
徐仲南粉彩竹石小洗
徐仲南粉彩竹石小洗
,青石的根部色淡笔轻,苍润浑厚,极富质感。
徐仲南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的意味。
题识印款
徐仲南的书法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作品题款或行书或行楷,但以行书为多,与同时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仲南徐陔写”、“徐仲南写”、“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写于珠山栖碧山馆之西窗”等。
常见印款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邓碧珊瓷画鉴定
邓碧珊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56岁。其成名较早,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而且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早,留下作品不多。
笔墨(料)特征
邓碧珊鱼乐图
邓碧珊鱼乐图
邓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笔画法绘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邓碧珊早期瓷像画的赝品出现,从笔墨技巧来看,邓氏之瓷像画借鉴了东洋画精于描摹的技法,层次细腻,笔画精微,有较高的工艺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层次差别较大,人相五官刻意画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态呆滞,常出现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画工艺性很强,笔墨特征相对缺乏个性化,因此在鉴定邓氏早期瓷画像作品时,要多从胎釉方面去分析,因为邓氏画瓷像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Content End-->
邓碧珊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此类作品存世虽少,但也鱼龙混杂。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层次单薄,在表现物体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邓氏作此类风景画时,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而模仿品笔路飘浮,轻重不齐。
仿邓氏之赝品,大多是他的“鱼藻图”。邓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他的角-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复笔,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笔韵不具邓氏个性,尤其是起落笔法与邓氏之差别一看便知。
二是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时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层次少,颜色单薄,没有重叠层次,少厚重感。
三是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凋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调方面,难以做到如此微妙之变化。
四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画之鱼少精微层次,并用扒笔剐画鱼鳞,以后人画鱼之法硬套在仿邓氏的作品上,张冠李戴。
五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经意,少而无韵,疏而无神。
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纪长,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岁。画瓷时间长,成名稍晚,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花鸟,一生以画竹子著称。
笔墨(料)特征
徐仲南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鸟,赝品以此两类为多。徐氏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构图横竖式兼有,从石后斜出的凤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枝干细劲,摇曳临风,奇异空灵。从徐氏画竹的笔墨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徐氏画竹叶删去了不少烦琐的细节,但又成组成丛,聚散得体,疏密浓淡颇有章法。竹叶多为仰叶,叶梢风翻转折,无板滞之敝,爽快生动,萧疏纵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组合的韵律,前后层次不甚清晰,零乱无章。
二是徐氏撇叶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凝缩处不局促,力全而不苦涩。模仿者往住形在笔先,看一笔画一步,故而笔道呆滞,料不均匀,筋脉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画竹干、竹枝,笔道墨韵利落有力,苍劲挺拔,气脉连贯,节节有韵,表现出秀竹劲节凌云之气。而模仿者笔道脱略,局促无神,料色涩滞。
另外,细察徐氏画竹时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赝。徐氏画石以配竹,多是在画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有的一石独居,有的两石相依,用笔波折顿挫,似折带皴,勾画有法,灵透生动,轮廓转折之处虽不见圭角,但有雄浑之气。石块肌理以尖笔斜点皴塌,似雨点皴法,疏密有致,转折处点大色深,笔法中透出轻松的弹力,偶尔在石头边沿或相叠处以皴点苔,清新秀丽。而模仿品轮廓勾描生硬,点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笔法貌似神离,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点,也是区别作品真赝的关键。徐氏以墨色撇画竹叶后,并不在每片叶子上填彩,而是着眼一丛一组,注重整体,以取象传韵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没有胸中之竹,按叶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画青石后,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浓笔重
徐仲南粉彩竹石小洗
徐仲南粉彩竹石小洗
,青石的根部色淡笔轻,苍润浑厚,极富质感。
徐仲南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的意味。
题识印款
徐仲南的书法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作品题款或行书或行楷,但以行书为多,与同时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仲南徐陔写”、“徐仲南写”、“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写于珠山栖碧山馆之西窗”等。
常见印款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邓碧珊瓷画鉴定
邓碧珊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56岁。其成名较早,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而且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早,留下作品不多。
笔墨(料)特征
邓碧珊鱼乐图
邓碧珊鱼乐图
邓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笔画法绘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邓碧珊早期瓷像画的赝品出现,从笔墨技巧来看,邓氏之瓷像画借鉴了东洋画精于描摹的技法,层次细腻,笔画精微,有较高的工艺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层次差别较大,人相五官刻意画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态呆滞,常出现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画工艺性很强,笔墨特征相对缺乏个性化,因此在鉴定邓氏早期瓷画像作品时,要多从胎釉方面去分析,因为邓氏画瓷像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Content End-->
邓碧珊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此类作品存世虽少,但也鱼龙混杂。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层次单薄,在表现物体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邓氏作此类风景画时,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而模仿品笔路飘浮,轻重不齐。
仿邓氏之赝品,大多是他的“鱼藻图”。邓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他的角-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复笔,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笔韵不具邓氏个性,尤其是起落笔法与邓氏之差别一看便知。
二是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时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层次少,颜色单薄,没有重叠层次,少厚重感。
三是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凋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调方面,难以做到如此微妙之变化。
四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画之鱼少精微层次,并用扒笔剐画鱼鳞,以后人画鱼之法硬套在仿邓氏的作品上,张冠李戴。
五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经意,少而无韵,疏而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