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洼地到税务查处的重灾区选好园区是关键黔之尚
从税收洼地到税务查处的重灾区,选好园区是关键!
面对现有的国地税合并、金税三期升级、个税改革、减税降费、日益变化的税收新政、严苛的稽查......以往传统的节税手段多不可取了,尤其是进项少的企业,一旦发生虚开发票的事情,不但容易让企业上税务部门的风控名单,更是要担负法律责任的。所以以总部经济为主的各类园区、工业园、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更加安全可靠,合理合法的筹划方式。
选择合适的园区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实际利润,更可以优化企业的税务结构,让企业更安全的享受到政府的税收扶持和奖励计划,但并非所有的园区都是企业安全的“避风港”。
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园区?园区的优劣不仅仅是看税收扶持和奖励的程度的高低,更加重要的是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并且后期处理各种企业问题是否及时和安全可靠。某些平台看似税收扶持的比例高,甚至标榜减免80—90%,但实际上地方留存的比例较低,可能只留存15-30%,同时风险较高。选择扶持比例适中,但是园区政策环境相对长期稳定才是企业首要考虑的。
简单的例子,之前大火的西北地区某园区,曾经以“五减五免”的巨大优惠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企业蜂拥而至,如今又纷纷撤出。曾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几百家企业在报刊登出注销公告。其中大多数为影视公司、传媒文化类公司、网络科技公司以及金融公司等,
从公司扎堆的“大热”到纷纷撤退的“爆冷”,两年之间,这个园区算是经历了颇富戏剧性的变化。大部分公司享受优惠不超过一两年便遇到了企业风控,账务被查,补收以往大量税款,缴纳巨额罚款,被园区整顿清理等种种问题,得不偿失,给公司和法人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
再者之前江西某园区,前期以高额扶持比例吸引园区入驻,好景不长,去年便受到了相关税务机关的严查。相信没有任何人敢保证自己的企业账务毫无问题,就普通企业而言,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些许问题。像这样比例高的园区,其资金动向和相关税务一般都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密关注,一旦其中一家企业被查出问题,其他企业都会受到连带的影响。所以在18年下半年的时候,查出某家企业存在税务问题,导致该园区大批量企业被查并罚款,不仅补交税款,更是收紧了园区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所以这些企业只有注销,纷纷寻找其他更加稳定可靠的园区。
类似这种号称高比例扶持的洼地,都是利用低廉的企业成本和令人极为动心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双层吸引,却让人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
案例一:
某园区作为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的地区,吸引了大批量的企业寻求入驻,某企业注册该地区子公司后,采用对外开票确认收入的方法节税,结果近期该地区对此类情况企业进行大规模专项税务检查,企业因开票问题被严查,企业面临巨大的税务调整风险。
风险点:不少企业认为注册开公司后就可以开票,并未考虑企业的实际成本及会计报表巨额利润和往来业务是否真实等问题,还有园区能否保证企业稳定的开票量以及提额程度的问题。这类企业极易被当地税务风控和严查。
案例二:
某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在某“税收洼地”注册销售型子公司进行业务分流,让子公司享受园区的高额扶持,却让母公司形成了异常报表亏损,触发税务局稽查,税务机关经稽查后利用关联交易定价调整机制要求母公司补缴税收。
风险点:园区税务筹划和代账会计不够专业,导致该公司在设计母子公司结算方式及价格时缺乏专业考虑。
所以企业不要光看到“税收洼地”的诱惑,也要注意潜在的风险,识破某些地区高比例的幌子,特别要注意以下这些风险问题:
一、比例的真实性。某些园区宣传的高比例是否能够扶持到位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存在不少企业被某些园区以高额税收返还的名义招商后,并未实际取得返还,这类企业很少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权。
二、返还政策不明风险。地方实际留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解释权不在企业自己手上。比如前期谈的是返还80-90%,按地方财力实得部分进行返还,后地方实际上只留存15-20%,这里面就存在着文字游戏,需要企业自己去甄别。
三、税务风控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地税合并,税务总局不断推进“多证合一”,并与工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针对高比例扶持的园区,监管力度更大。况且不少园区能够提供的开票额是有限度的,所以企业一旦开票环节出现异常极易被风控。如果注册在园区内的企业被风控,那么风控企业法人对应的其他企业也可能会受到牵连,导致其他企业被税务机关抽查。所以,一定要把握选择园区的安全性。
四、地方财力是否有保障。税收返还实质上是以地方政府以及这些园区的诚信作为保证的,因而地方财力是否有能力保证扶持资金返还的履行,是比较园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五、政策是否长期稳定。注册地和纳税地的选择应考量当地政府政策的稳定因素,如果打算在该地区长期发展,只有政策稳定的园区才能保障企业长远的利益。
总之,企业选择园区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切不可只注重高比例,高比例下风险也相对较高,选择适合自己且政策稳定的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面对现有的国地税合并、金税三期升级、个税改革、减税降费、日益变化的税收新政、严苛的稽查......以往传统的节税手段多不可取了,尤其是进项少的企业,一旦发生虚开发票的事情,不但容易让企业上税务部门的风控名单,更是要担负法律责任的。所以以总部经济为主的各类园区、工业园、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更加安全可靠,合理合法的筹划方式。
选择合适的园区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实际利润,更可以优化企业的税务结构,让企业更安全的享受到政府的税收扶持和奖励计划,但并非所有的园区都是企业安全的“避风港”。
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园区?园区的优劣不仅仅是看税收扶持和奖励的程度的高低,更加重要的是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并且后期处理各种企业问题是否及时和安全可靠。某些平台看似税收扶持的比例高,甚至标榜减免80—90%,但实际上地方留存的比例较低,可能只留存15-30%,同时风险较高。选择扶持比例适中,但是园区政策环境相对长期稳定才是企业首要考虑的。
简单的例子,之前大火的西北地区某园区,曾经以“五减五免”的巨大优惠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企业蜂拥而至,如今又纷纷撤出。曾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几百家企业在报刊登出注销公告。其中大多数为影视公司、传媒文化类公司、网络科技公司以及金融公司等,
从公司扎堆的“大热”到纷纷撤退的“爆冷”,两年之间,这个园区算是经历了颇富戏剧性的变化。大部分公司享受优惠不超过一两年便遇到了企业风控,账务被查,补收以往大量税款,缴纳巨额罚款,被园区整顿清理等种种问题,得不偿失,给公司和法人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
再者之前江西某园区,前期以高额扶持比例吸引园区入驻,好景不长,去年便受到了相关税务机关的严查。相信没有任何人敢保证自己的企业账务毫无问题,就普通企业而言,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些许问题。像这样比例高的园区,其资金动向和相关税务一般都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密关注,一旦其中一家企业被查出问题,其他企业都会受到连带的影响。所以在18年下半年的时候,查出某家企业存在税务问题,导致该园区大批量企业被查并罚款,不仅补交税款,更是收紧了园区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所以这些企业只有注销,纷纷寻找其他更加稳定可靠的园区。
类似这种号称高比例扶持的洼地,都是利用低廉的企业成本和令人极为动心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双层吸引,却让人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
案例一:
某园区作为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的地区,吸引了大批量的企业寻求入驻,某企业注册该地区子公司后,采用对外开票确认收入的方法节税,结果近期该地区对此类情况企业进行大规模专项税务检查,企业因开票问题被严查,企业面临巨大的税务调整风险。
风险点:不少企业认为注册开公司后就可以开票,并未考虑企业的实际成本及会计报表巨额利润和往来业务是否真实等问题,还有园区能否保证企业稳定的开票量以及提额程度的问题。这类企业极易被当地税务风控和严查。
案例二:
某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在某“税收洼地”注册销售型子公司进行业务分流,让子公司享受园区的高额扶持,却让母公司形成了异常报表亏损,触发税务局稽查,税务机关经稽查后利用关联交易定价调整机制要求母公司补缴税收。
风险点:园区税务筹划和代账会计不够专业,导致该公司在设计母子公司结算方式及价格时缺乏专业考虑。
所以企业不要光看到“税收洼地”的诱惑,也要注意潜在的风险,识破某些地区高比例的幌子,特别要注意以下这些风险问题:
一、比例的真实性。某些园区宣传的高比例是否能够扶持到位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存在不少企业被某些园区以高额税收返还的名义招商后,并未实际取得返还,这类企业很少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权。
二、返还政策不明风险。地方实际留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解释权不在企业自己手上。比如前期谈的是返还80-90%,按地方财力实得部分进行返还,后地方实际上只留存15-20%,这里面就存在着文字游戏,需要企业自己去甄别。
三、税务风控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地税合并,税务总局不断推进“多证合一”,并与工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针对高比例扶持的园区,监管力度更大。况且不少园区能够提供的开票额是有限度的,所以企业一旦开票环节出现异常极易被风控。如果注册在园区内的企业被风控,那么风控企业法人对应的其他企业也可能会受到牵连,导致其他企业被税务机关抽查。所以,一定要把握选择园区的安全性。
四、地方财力是否有保障。税收返还实质上是以地方政府以及这些园区的诚信作为保证的,因而地方财力是否有能力保证扶持资金返还的履行,是比较园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五、政策是否长期稳定。注册地和纳税地的选择应考量当地政府政策的稳定因素,如果打算在该地区长期发展,只有政策稳定的园区才能保障企业长远的利益。
总之,企业选择园区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切不可只注重高比例,高比例下风险也相对较高,选择适合自己且政策稳定的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