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知名心理医生张彭讲解读书学习问题
重庆知名心理医生张彭:学习读书问题
说读书,而不是说学习,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在校的知识学习与考试,而非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习是一种习惯,从小学着拿筷子吃饭,学会表达,长大了学会与人相处,进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科目。离开学校开始学习社会常识,学专业技能等等。所以大人们常说的爱不爱学习,学习好不好基本就是学校生涯时期的读书状态。
儿童青少年时期,好像只要负责任的父母重点关注的就是读书问题。读书阶段的主要问题也集中在中学,初中高中时期。令家长们头疼的就是各种理由的厌学与青春期叛逆。单说厌学这个问题,实际上初中开始是一个分水岭。为何很多孩子小学与中学呈现出来两个状态。这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两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不同,二是孩子本身的成长特性。首先说要求就是幼儿园小学很多是鼓励陪伴式基础教育,除了少数的高要求严厉的学校班级,大多孩子都能轻松获得一定的的成绩,稍微用功都不会很差。这也给孩子,给家长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对孩子而言就是学习不是很难的事情,对家长而言就是孩子还是多聪明的,学习问题不大。其次是孩子那个阶段属于依恋父母阶段,父母与老师的督促管教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管控作用。因此这个时候是各方都算和谐,问题较少的阶段。
读书升学,考进了好学校,或者父母安排进入了比较好的读书环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因为竞争激烈的环境,对学习能力与勤奋要求就出来了。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组织与自律意志力等。勤奋就需要主动花时间精力去专注投入。这个时候的难度大,科目内容多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小学那种轻松过关的侥幸。出类拨萃的学生尖子往往就是排名前面的那几个人,他们也会学得比较累,但是有成绩做支撑,也会有自信。其余很多人在小学建立起来的信心,慢慢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可能一开始都尝试努力一下,发现结果并不如意的时候,往往会变得焦虑,自我否定甚至逃避。这个时候跟优异的学生比起来实际上就是学习能力欠缺的挫败感。
因为读书的确有一个漫长的周期,不是立即投入立即有产出的类似房地产金融的买卖行为。所以在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时候,就容易放弃,厌学,逃避现实等。出现的心理状态往往就是抑郁,消极,自卑等。然后在生活中就会感受到他们爱玩手机,游戏小说,甚至早恋等父母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问题。只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会认为孩子很聪明学习多好的,都是因为贪玩,手机游戏这些才导致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下降。老师也会认为只要认真听了,少玩一些就会有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正好手机,游戏,小说,包括抑郁症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理由,那么就干脆认可到底,他们越这么认为,孩子就越这么做。这里有逆反心理,更主要这是可以掩盖能力不足的常规手段。不妨想一想,以前没手机没电脑甚至没电视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样有生有差生,成绩好的也只是那几个少数人。那么现在跟以前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还是一样不断通过考试淘汰来选拔学习能力更强的人,更勤奋用功的人而已。因此,手机游戏厌学现象等成了各方的替罪羊。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因为自尊心不愿意面对自己学习困难的现实,家长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现在与曾经的落差,不愿意自己的辛苦付出却没有把孩子变得更的结果,老师的立场更不愿意教学差强人意。实际上要澄清一下,其实每个人都努力了的,只是每个人内在渴望太理想化。哪怕嘴上说不在意没有逼,日常表现出来的也强烈渴望有个令自己满意的结局。
很多家长说以前的年代,感觉读书条件艰苦,只要有机会读书都是在认真读,现在条件好了什么都不差为何总是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父母没怎么管,不懂啥文化,孩子还很听话很刻苦。可是仔细一想,曾经那些努力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机会少啊,一个家庭子女多,难以提供给所有人机会。因此机会就意味着只有一次。很多孩子拼命读书为了什么,因为他们不想继续在那个环境,不愿意继续重复他们父母辈一样的生活,改变的通道就是学习考试。所以真正在努力应付考试的,是迫切改变现状,或者迫切追求愿望。而真正在享受并且习惯学习的,是已经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一部分,伴随终生。喜欢学习的人,无论在没在学校环境,都会积极的去吸收,运用,创造。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在进步,都在保持着动力不断让自己更丰富,更强大。没有学习习惯的人,读书时期还可以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着,脱离学校环境就意味着学习就此止步。
把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才是真正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品质的核心。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部分。一般就两个要素,一是学习环境,二是独立思考。学习环境包括父母的所作所为,学习的氛围。反思一下,如果孩子对家长说,“你们总是要求我好好学习,要考好,可是你们有没有比别的家长更努力,更上进,有成功,更爱学习呢。你们总是要求不能玩手机,不能贪玩,可你们平时玩手机,打麻将,喝酒抽烟,闹婆媳矛盾婚姻矛盾呢”。真正的学习环境就得营造这种大家都在积极向上,大家都有自律的良好习惯,处理好各种矛盾的氛围。一流的学校一流的老师可以助具备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孩子一臂之力。绝不是把欠缺习惯与能力的孩子扔进去好像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习惯,无论在那个环境,都可以保持对进步的渴望。然后是独立思考,要促使孩子从小学会判断,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对读书的判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以后前途的考虑,对自己大大小小得失的衡量,都得有自己的判断与主见。比如他用手机麻痹问题的后果,父母告诉他的,和他自己想明白的,是有天壤之别的。青春期也是独立意识成长的时候,有的事情,他们得自己做决断,然后承担相应的结果,家长更多可以是理解。一个人有自己是非能力的判断,一辈子路就不会走偏,走进死胡同。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无论什么阶段都不会太差,保持着进步就始终保持着希望。
家庭从组建到解体,家族甚至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延续,不在于一代人的精彩起伏,而是让每一代人都具备积极向上改变的动力与环境,保留进取的初心,才是教育需要做足的功课。
张彭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中心
2020.6.7
张彭,心理作家,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专家,知名口碑品牌重庆寸草心创始人。2016年发表内地首部心理散文集《张彭:沉思曲》,引起业界极大的反响。其文章能巧妙的结合社会焦点,引入现实心理问题,以富有哲理性的文笔加上心理教育意义的主题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在老中青各年龄层引起广泛的心灵共鸣。
说读书,而不是说学习,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在校的知识学习与考试,而非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习是一种习惯,从小学着拿筷子吃饭,学会表达,长大了学会与人相处,进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科目。离开学校开始学习社会常识,学专业技能等等。所以大人们常说的爱不爱学习,学习好不好基本就是学校生涯时期的读书状态。
儿童青少年时期,好像只要负责任的父母重点关注的就是读书问题。读书阶段的主要问题也集中在中学,初中高中时期。令家长们头疼的就是各种理由的厌学与青春期叛逆。单说厌学这个问题,实际上初中开始是一个分水岭。为何很多孩子小学与中学呈现出来两个状态。这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两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不同,二是孩子本身的成长特性。首先说要求就是幼儿园小学很多是鼓励陪伴式基础教育,除了少数的高要求严厉的学校班级,大多孩子都能轻松获得一定的的成绩,稍微用功都不会很差。这也给孩子,给家长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对孩子而言就是学习不是很难的事情,对家长而言就是孩子还是多聪明的,学习问题不大。其次是孩子那个阶段属于依恋父母阶段,父母与老师的督促管教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管控作用。因此这个时候是各方都算和谐,问题较少的阶段。
读书升学,考进了好学校,或者父母安排进入了比较好的读书环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因为竞争激烈的环境,对学习能力与勤奋要求就出来了。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组织与自律意志力等。勤奋就需要主动花时间精力去专注投入。这个时候的难度大,科目内容多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小学那种轻松过关的侥幸。出类拨萃的学生尖子往往就是排名前面的那几个人,他们也会学得比较累,但是有成绩做支撑,也会有自信。其余很多人在小学建立起来的信心,慢慢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可能一开始都尝试努力一下,发现结果并不如意的时候,往往会变得焦虑,自我否定甚至逃避。这个时候跟优异的学生比起来实际上就是学习能力欠缺的挫败感。
因为读书的确有一个漫长的周期,不是立即投入立即有产出的类似房地产金融的买卖行为。所以在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时候,就容易放弃,厌学,逃避现实等。出现的心理状态往往就是抑郁,消极,自卑等。然后在生活中就会感受到他们爱玩手机,游戏小说,甚至早恋等父母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问题。只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会认为孩子很聪明学习多好的,都是因为贪玩,手机游戏这些才导致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下降。老师也会认为只要认真听了,少玩一些就会有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正好手机,游戏,小说,包括抑郁症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理由,那么就干脆认可到底,他们越这么认为,孩子就越这么做。这里有逆反心理,更主要这是可以掩盖能力不足的常规手段。不妨想一想,以前没手机没电脑甚至没电视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样有生有差生,成绩好的也只是那几个少数人。那么现在跟以前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还是一样不断通过考试淘汰来选拔学习能力更强的人,更勤奋用功的人而已。因此,手机游戏厌学现象等成了各方的替罪羊。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因为自尊心不愿意面对自己学习困难的现实,家长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现在与曾经的落差,不愿意自己的辛苦付出却没有把孩子变得更的结果,老师的立场更不愿意教学差强人意。实际上要澄清一下,其实每个人都努力了的,只是每个人内在渴望太理想化。哪怕嘴上说不在意没有逼,日常表现出来的也强烈渴望有个令自己满意的结局。
很多家长说以前的年代,感觉读书条件艰苦,只要有机会读书都是在认真读,现在条件好了什么都不差为何总是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父母没怎么管,不懂啥文化,孩子还很听话很刻苦。可是仔细一想,曾经那些努力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机会少啊,一个家庭子女多,难以提供给所有人机会。因此机会就意味着只有一次。很多孩子拼命读书为了什么,因为他们不想继续在那个环境,不愿意继续重复他们父母辈一样的生活,改变的通道就是学习考试。所以真正在努力应付考试的,是迫切改变现状,或者迫切追求愿望。而真正在享受并且习惯学习的,是已经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一部分,伴随终生。喜欢学习的人,无论在没在学校环境,都会积极的去吸收,运用,创造。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在进步,都在保持着动力不断让自己更丰富,更强大。没有学习习惯的人,读书时期还可以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着,脱离学校环境就意味着学习就此止步。
把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才是真正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品质的核心。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部分。一般就两个要素,一是学习环境,二是独立思考。学习环境包括父母的所作所为,学习的氛围。反思一下,如果孩子对家长说,“你们总是要求我好好学习,要考好,可是你们有没有比别的家长更努力,更上进,有成功,更爱学习呢。你们总是要求不能玩手机,不能贪玩,可你们平时玩手机,打麻将,喝酒抽烟,闹婆媳矛盾婚姻矛盾呢”。真正的学习环境就得营造这种大家都在积极向上,大家都有自律的良好习惯,处理好各种矛盾的氛围。一流的学校一流的老师可以助具备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孩子一臂之力。绝不是把欠缺习惯与能力的孩子扔进去好像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习惯,无论在那个环境,都可以保持对进步的渴望。然后是独立思考,要促使孩子从小学会判断,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对读书的判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以后前途的考虑,对自己大大小小得失的衡量,都得有自己的判断与主见。比如他用手机麻痹问题的后果,父母告诉他的,和他自己想明白的,是有天壤之别的。青春期也是独立意识成长的时候,有的事情,他们得自己做决断,然后承担相应的结果,家长更多可以是理解。一个人有自己是非能力的判断,一辈子路就不会走偏,走进死胡同。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无论什么阶段都不会太差,保持着进步就始终保持着希望。
家庭从组建到解体,家族甚至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延续,不在于一代人的精彩起伏,而是让每一代人都具备积极向上改变的动力与环境,保留进取的初心,才是教育需要做足的功课。
张彭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中心
2020.6.7
张彭,心理作家,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专家,知名口碑品牌重庆寸草心创始人。2016年发表内地首部心理散文集《张彭:沉思曲》,引起业界极大的反响。其文章能巧妙的结合社会焦点,引入现实心理问题,以富有哲理性的文笔加上心理教育意义的主题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在老中青各年龄层引起广泛的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