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点击搜索

发布

家庭法治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区域:
长沙 > 天心 > 桂花坪
2010年,相关部门做了一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在押的未成年犯在回答:“导致你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1224个孩子回答是“法律意识淡薄”,高达77.1%,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文化程度低”高出43.2个百分点。当问及“你犯罪时是怎么想的?”,有65.6%的孩子说“一时冲动,什么都没想”;46.8%的孩子甚至说“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惩罚”。在调查是否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未成年犯中16.8%的孩子回答说“犯罪前”了解一些。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孩子是在触犯法律之后才被法律唤醒,这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无不追悔莫及。
对孩子法治教育比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传达法治精神,从小建立规则意识。比如经常跟着大人过马路闯红灯、跨护栏的孩子,很难有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更多的社会规范。孩子看惯了父母用钱、物贿赂老师、领导,就容易过于看重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产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潜意识,以至于难免在日后盲目效法。
法治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由认知、认同到行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各种情境、氛围、人际交往等,理解、体验和践行法律规则的核心内容,使之逐渐内化,进而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行为习惯和运用法律规则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这种习惯和能力是在不断反复、不断强化中形成的,重在养成。
“养”即过程,“成”即效果。能力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的,重在实践。离开了生活实践,法治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这个“养成”过程中,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潜移默化的人际影响要比学校和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得多。
家长特别需要了解的是,孩子从诞生时起,就已经步入社会生活,成年人所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引领,帮助他们了解和履行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规范,按照既定的规范做好允许做的事,不可为所欲为。
所以,首先要重视生活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理解法治精神并产生对法律的敬畏;其次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评判社会现象的法律尺度,并以此为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当孩子在日常生活小事上违反社会规范时,成年人制止不良行为可能转化为孩子自律的契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不良因素得以强化,小问题积淀下来就会变为大问题,进而发展为无视社会规范,甚至目无法律。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是对孩子做人的“底线”教育。从小家抓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启迪,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搜索微正法育关注青少年)    
http://www.***

查看更多长沙其他教育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490024)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