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

点击搜索

发布

除了什么生活费 我们还能和父母聊什么

区域:
达州 > 宣汉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偶像,我们与他们无话不谈;初高中我们逐渐忙于学业,与他们的沟通渐少;大学后,我们次独立地走出了家门,对外界充满的好奇一时之间胜过了对家庭的留念。
“你什么时候才会想起父母?”“生病的时候,或者缺生活费的时候。“
1
与父母的聊天内容都是与生活费相关是很多大学生的现状。小A在外地读书,一年到头也不怎么给家里打电话。于是他父母被迫想出了打一次电话转一部分生活费的办法,来听听儿子的声音。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也的确有很多人只有在缺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想起父母。
有的同学为自己打抱不平:不是不想和父母聊天,而是实在不知道聊什么。太前卫的话题父母不了解,老生常谈的琐事我们不想听,个人的私事有时又羞于在父母面前诉说。“要生活费”成了为数不多能够让我们都参与进去的话题。
问过同学,你为什么绝大部分时候不知道和父母聊什么?他回答说,刚刚进入大学或许会和父母分享一些大学的新鲜事,聊一些家里的事,但是久而久之,学校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家庭的琐事也听厌了,于是就变得沉默。
2
除了要生活费这一单一话题外,以家庭琐事和校园琐事为主线的“尬聊”成了我们和父母交流的另一话题。朋友告诉我,他几乎每两天就会收到家里的电话,但是双方聊天极为尴尬,父母和自己都在拼命地寻找话题。
“害怕聊天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不知道说什么,不想挂断,但又找不到继续聊下去的内容。”
这种和父母之间的尬聊,从关心一日三餐与作息起居开始,到家里的种种小事,重复的聊天内容让很多人变得缄口不言。一方面自己内心想与父母多说说话,另一方面是真的想不出可以聊下去的话题,所以就出现了双方沉默的现象。
“每一次沉默后,父母总会及时结束电话来避免尴尬。”朋友说他看得出来父母只是想了解他近的状况,自己也很想和爸妈聊聊天。但自己比较内向,心中总有道跨不过的坎,和父母多次“尬聊”以后便也习惯了,没有刻意去改变什么。
3
“老赵!我今天染了个头发,快看看怎么样?”同学小赵和她的父亲属于亲密无间的“好哥们”,次看她在朋友圈发和父亲的聊天截图时还误认为是她男朋友。
她说自己从小就和父母打打闹闹着长大,在聊天上也“没大没小”。她每一次恋爱,每一段感情,每一次打扮的背后都有父母的出谋划策,着实令人羡慕。
这样的关系固然有从小的影响,但是我想小赵更多的是把他的父亲当成同龄的朋友,而不是长辈。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都曾经有过青春的年华,也都曾经关心过青春的话题。虽然我们两代人之间有着客观存在的代沟,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有交流的话题。
像恋爱、新发型、人际关系、校园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和父母分享的内容,但我们很多时候只想到与闺蜜,与哥们讨论这些。我认为父母在这些方面更有发言权,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经验能够给我们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
同时,对于上一代很多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父母而言,他们也渴望真实地了解那些他们曾经梦想过的象牙塔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说到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在父母眼中终究只是孩子,代沟固然存在,但我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耐心去和父母沟通。流行的话题父母兴许不了解,但绝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倾听我们对这些话题的解释。
我想绝大部分父母都渴望听到我们成长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历程,愿意倾听我们对新事物的看法。用我们现在的青春话题去勾起父母曾经的青春梦想,搭起双方交流的桥梁,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学该应当学习的一门课。
查看更多达州其他教育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495021)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