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豪老师谈同样是开店犹太人暴富国人只能混个温饱
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寿命普遍比国外的企业短?大部分的国内商人都缺乏创新意识,不懂得举一反三,认为一时的成功就是永远的经验。不论时代的交替和技术的更新,都一味将成功的经验不断克隆复制,没有加入创新的因素,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举一个栗子!
从前东欧一座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国内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很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个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生意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这家餐馆。
而在城东,另一个国内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室,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业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国内人来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其它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于是,高水平的技师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在乎价格在乎质量的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修车业出现了产业分开: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平均价是城东的3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令人不太满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国内人,虽然很辛劳,却仅混了个温饱。
先是在城东开店的那个国内人,下定决心,决心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顾客,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赢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5倍,质量也提高了3倍。名扬
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商业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国内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边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对此,内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活不比犹太人少,甚至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除了看电视,他根本没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国内人身上,都要把前面的螃蟹拉下来,结果,谁也逃不出困境。
除了缺乏创意意识之外,大部分的国内商人都以当下的经济利益作为重要的指标,而忽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做长远的商业规划,眼前的经济利益很容易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市场的竞争、时代的变迁而逐渐下滑,后面导致企业的破产。
再举一个栗子!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
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
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矿主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首富和受尊敬的人。
二种情况: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
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也要流亡了。
很显然,种情况是理想状态,需要我们国内商人们的“远见”,可惜的是国内商人有“远见”者可能屈指可数,所以形不成什么大气候;二种情况很不幸地更接近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说明这些年大多数暴富了的富豪群体的“短视”。
想要得到长远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入创新因素,进而丰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学会从一个成功的案例中举一反三,根据自身的状况做适当的调整。
而且还要有长远的企业规划,不要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与广大普通中小投资人长期分享和共赢,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举一个栗子!
从前东欧一座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国内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很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个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生意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这家餐馆。
而在城东,另一个国内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室,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业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国内人来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其它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于是,高水平的技师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在乎价格在乎质量的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修车业出现了产业分开: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平均价是城东的3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令人不太满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国内人,虽然很辛劳,却仅混了个温饱。
先是在城东开店的那个国内人,下定决心,决心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顾客,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赢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5倍,质量也提高了3倍。名扬
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商业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国内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边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对此,内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活不比犹太人少,甚至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除了看电视,他根本没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国内人身上,都要把前面的螃蟹拉下来,结果,谁也逃不出困境。
除了缺乏创意意识之外,大部分的国内商人都以当下的经济利益作为重要的指标,而忽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做长远的商业规划,眼前的经济利益很容易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市场的竞争、时代的变迁而逐渐下滑,后面导致企业的破产。
再举一个栗子!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
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
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矿主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首富和受尊敬的人。
二种情况: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
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也要流亡了。
很显然,种情况是理想状态,需要我们国内商人们的“远见”,可惜的是国内商人有“远见”者可能屈指可数,所以形不成什么大气候;二种情况很不幸地更接近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说明这些年大多数暴富了的富豪群体的“短视”。
想要得到长远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入创新因素,进而丰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学会从一个成功的案例中举一反三,根据自身的状况做适当的调整。
而且还要有长远的企业规划,不要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与广大普通中小投资人长期分享和共赢,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