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点击搜索

发布

印度人为什么能在世界职场完败中国人

区域:
福州 > 鼓楼 > 东街
类别:
软件工程师培训
地址:
福州市鼓楼区东大路150号恒裕大厦西侧3楼
近10年中,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世界500强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个席位。
“印度效应”为什么而产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为何如此超群?这甚至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商学院研究的课题之一。
登顶企业
2017年9月,世界制药巨头诺华公司宣布: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于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继任成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这位新履职的CEO年仅42岁,是个印度人。他有着十分光鲜的履历:早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后进入哈佛医学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分别获得医学博士和公共政策硕士学位。Vas Narasimhan的份工作在麦肯锡,2005年加入诺华公司。升任CEO前,他担任诺华全球开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
与一些CEO拥有营销或者法律背景不同的是,Vas Narasimhan是尖端科学的倡导者,一直从事新的开发。他曾因领导一系列新型(如心脏病)的研发,为公司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这位年轻锐气的印度裔CEO,只是登顶企业的其中一位。
更多如雷贯耳的国际公司,如谷歌、微软、百事可乐、软银、Adobe、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等,都有过印度裔CEO掌舵的历史,他们或曾经创造企业的辉煌,或带领企业奋起转型。
“出身”羸弱的印度人,能在人才济济的国际市场奠定不俗影响力,不免令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有些受刺激。
论聪明才智并不逊色的中国人,在国际大企业中获得顶尖管理岗位者凤毛麟角。多年前,来自中国台湾的李开复先后在微软、谷歌任职,也仅坐到了“全球副总裁”的位置。
而刚刚经历百度人事调整的陆奇,顶峰则是微软的“全球执行副总裁”。那期间,他直接汇报的对象——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便是一位印度人。
印度人“攻陷”国际企业的,不止CEO这一职位。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提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工程师文化浓郁的硅谷高科技公司,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裔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如今,更有一种夸张的说法:硅谷快变成“印度谷”了。
在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印度人究竟比中国人强在哪里?
直至如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差距”——尤其是管理上的差距,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依旧不以为然:印度人在国际上吃香,或许就是会说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语”吧。
出于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印度人在英语方面确实具备了一定优势,但这只是一种和世界对话的基础本领,除此之外,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印度人在企业大放异彩?
“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开学时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问:“你们的印度理工学院也很厉害,你为什么选择麻省理工?”印度学生苦笑说:“因为我没考上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学子心中的神圣殿堂。这所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望的学校,培养的IT人才遍及全球,美国硅谷更是这些IT人才的聚集地。
每年,都有大量印度学生报考这所“名校”,但奇葩的是,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仅有2%,远低于哈佛大学13%的录取率。
高等学府的低录取率是印度教育的特点之一。至今,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考入印度理工学院的更是稀少。
低录取率,加之“种姓制度”遗留问题所造成的阶层隔离,催生了一个现象:每年至少有2/3的印度毕业生离开自己的国家,多数会选择赴美深造、寻求更富前景的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印度经济不发达,但同中国人的心态一样,很多印度父母也“望子成龙”,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低种姓”、贫苦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唯有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谷歌公司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外号“劈柴哥”,曾经是不折不扣的“穷小子”。1972年出生的皮查伊,成长在印度南部城市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儿时由于家里条件简陋,他一直和弟弟睡客厅,甚至没有看过电视,出门都是挤公交车。然而,他从小记忆力非凡,学习成绩优异,后来顺利考入印度理工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求学、发展,相继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
2004年4月,“劈柴哥”的人生彻底改变:他被谷歌选中,并且很快爆发出惊人能量——当全球都在使用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时,皮查伊提出一个想法,启用Google工具栏,引导用户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以及Chrome浏览器,这一策略终大获成功。4年后,皮查伊被提升为产品开发副总裁,随即步步高升。
2015年,长期负责Chrome、谷歌工具栏等产品的皮查伊,被正式任命为谷歌新一届CEO。这个任命,几乎震惊了整个印度,令他们倍感自豪。2017年7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还宣布,邀请皮查伊加入公司董事会。
更加惊人的是,目前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印度裔就有4位。
和“劈柴哥”人生路线类似的,还有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等。这些印度裔高管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履历上却出奇一致:在硅谷,印度裔高管几乎清一色地读过MBA。
相关研究显示: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已经成为“必选项”。究其缘由,这与印度政府重视管理有关。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宗教和语言混杂的国家,管理难度非常大。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把发展管理学院作为振兴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1961年,印度政府先后在加尔各答和艾哈迈德巴德建立了两所精英教育学院——即统一名称后的印度管理学院。这是一所和印度理工学院差不多牛的商学院,现在已经发展到20个分院。
印度管理学院,将MBA课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之中。在印度,如果哪个学生不读MBA,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以说,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印度的商学院教育早早便与国际接轨。
而相邻的中国,在1980年代才开始实现现代管理学教育。而且直至目前,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在培养适用的管理型人才方面,并非“名副其实”——那些花很多钱“买”来的MBA,或者由于工作需要而去补课的MBA,总显得有些“被动”。一大批商学院,更是由学习的地方变成了人际与关系的场所。
反观印度,在践行管理教育的同时,甚至开始输出管理文化与思想。近几年,一批印度人开始活跃于欧美知名的商学院,比如现任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罗利亚(Nitin Nohria)就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学百年史上首位外籍院长。
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来:“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了顶尖的国际人才,但诸多原因也令他们陷入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境地。这将使印度在未来经济快速崛起中,面临人才缺失的巨大挑战。
查看更多福州电脑/网络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490139)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