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本土稻米品牌稻花香米业重塑品牌再出发
1996年,刚刚从统购统销时代走出的粮食产业,正处于计划与市场交替的节点。初具品牌意识的福州米厂启用“稻花香”商标,并于三年后成功注册,成为业内先行者。灵感则源自那句的宋词“稻花香里说丰年”。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稻花香”品牌一度面临失落。一方面,东北黑土地出产的五常稻花香稻米后来居上,在高端市场拥有更高的品牌辨识度;另一方面,商标侵权现象泛滥,傍与仿冒者大行其道。
有感于此,福州米厂决定重拾“稻花香”,重塑其品牌影响力。2006年开始,一场持续至今的漫漫商标维权路正式开启。同时,福州米厂试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产销区域协作、全产业链经营、新零售赋能,探索粮食安全的更多实现方式,以及传统粮食产业的优化路径。
失落的“稻花香”
2019年,福州米厂一纸诉状,将五常市千禾米业有限公司及出品商北京先农氏有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诉由是被告擅用“稻花香”注册商标专用权,侵害了福州米厂的合法权益。
这已经不是福州米厂次打官司了。
2014年以来,福州米厂至少已发起58起司法诉讼,维权地涵盖福建、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北京等省市。同时,福州米厂历年发起40余起行政维权。案由无一例外地指向“稻花香”商标权纠纷。
“稻花香”是福州市属国企福州米厂于1996年启用、1999年正式注册的商标。同期注册的还有另一品牌“冠福”。粮食品牌化,这被认为在当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直到1993年全国城镇取消粮票,放开粮食销售市场,统销制度才退出历史舞台。至于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则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61岁的林铭亨长期供职于福州市粮食系统,见证了粮食流通制度的历史变革,“由于长期带有计划属性,粮食经营者大多缺乏品牌意识,主动创建与培育品牌者少之又少”。
然而,福州米厂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经过精心培育,“稻花香”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步提升。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国企改革浪潮中,福州米厂不可避免地遭遇企业重组、职工分流等重大变动。因此,曾经的先行者无暇顾及进一步培育壮大“稻花香”品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稻花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束之高阁。
而此时,国内粮食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很快,各开始竞相抢占市场。
2000年,东北人田永太在多年育种基础上,选育出了日后走红全国市场的“稻花香2号”。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上,以“稻花香2号”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大米品牌。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谈及“稻花香”,言必称“五常大米”,却鲜知福州米厂才是“稻花香”商标的拥有者。
另一方面,商标盗用、冒用现象屡见不鲜。福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卢林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不无痛心地说:“2006年,福州米厂在吉林省磐石市打响商标维权枪,多年来,耗费巨资维护‘稻花香’商标专用权,从行政诉讼到司法诉讼从不间断,维权行为遍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前,企业对‘稻花香’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近年来越发明目张胆了。”卢林表示,从中国商标网查悉,目前使用“稻花香”字样申请注册商标的有480件。他担心,“稻花香”将步“”“尼龙”“金骏眉”等商标后尘,显著性逐渐削弱,终退化为商品通用名称,而遭遇撤销。
面临窘境,福州米厂一边踏上漫漫维权路,一边启动“稻花香”品牌重塑计划。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稻花香”品牌一度面临失落。一方面,东北黑土地出产的五常稻花香稻米后来居上,在高端市场拥有更高的品牌辨识度;另一方面,商标侵权现象泛滥,傍与仿冒者大行其道。
有感于此,福州米厂决定重拾“稻花香”,重塑其品牌影响力。2006年开始,一场持续至今的漫漫商标维权路正式开启。同时,福州米厂试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产销区域协作、全产业链经营、新零售赋能,探索粮食安全的更多实现方式,以及传统粮食产业的优化路径。
失落的“稻花香”
2019年,福州米厂一纸诉状,将五常市千禾米业有限公司及出品商北京先农氏有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诉由是被告擅用“稻花香”注册商标专用权,侵害了福州米厂的合法权益。
这已经不是福州米厂次打官司了。
2014年以来,福州米厂至少已发起58起司法诉讼,维权地涵盖福建、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北京等省市。同时,福州米厂历年发起40余起行政维权。案由无一例外地指向“稻花香”商标权纠纷。
“稻花香”是福州市属国企福州米厂于1996年启用、1999年正式注册的商标。同期注册的还有另一品牌“冠福”。粮食品牌化,这被认为在当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直到1993年全国城镇取消粮票,放开粮食销售市场,统销制度才退出历史舞台。至于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则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61岁的林铭亨长期供职于福州市粮食系统,见证了粮食流通制度的历史变革,“由于长期带有计划属性,粮食经营者大多缺乏品牌意识,主动创建与培育品牌者少之又少”。
然而,福州米厂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经过精心培育,“稻花香”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步提升。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国企改革浪潮中,福州米厂不可避免地遭遇企业重组、职工分流等重大变动。因此,曾经的先行者无暇顾及进一步培育壮大“稻花香”品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稻花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束之高阁。
而此时,国内粮食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很快,各开始竞相抢占市场。
2000年,东北人田永太在多年育种基础上,选育出了日后走红全国市场的“稻花香2号”。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上,以“稻花香2号”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大米品牌。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谈及“稻花香”,言必称“五常大米”,却鲜知福州米厂才是“稻花香”商标的拥有者。
另一方面,商标盗用、冒用现象屡见不鲜。福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卢林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不无痛心地说:“2006年,福州米厂在吉林省磐石市打响商标维权枪,多年来,耗费巨资维护‘稻花香’商标专用权,从行政诉讼到司法诉讼从不间断,维权行为遍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前,企业对‘稻花香’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近年来越发明目张胆了。”卢林表示,从中国商标网查悉,目前使用“稻花香”字样申请注册商标的有480件。他担心,“稻花香”将步“”“尼龙”“金骏眉”等商标后尘,显著性逐渐削弱,终退化为商品通用名称,而遭遇撤销。
面临窘境,福州米厂一边踏上漫漫维权路,一边启动“稻花香”品牌重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