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花钱
钱币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方孔钱是我国古代钱币的俗称,是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钱币,由环形钱演变而来,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方孔钱以秦的半两钱为早,清末的宣统通宝为晚。这种钱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纵观康熙一朝,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钱。康熙钱的背文除工部、户部所设的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均为满文外,其它外地各钱局鼓铸的通宝钱,其背文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后人为收藏和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钱“背文诗”。诗云: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这首诗将“康熙通宝”钱背满汉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比如文中的“康熙通宝(花钱)”,背文为满文外,体现了满汉大一统的社会繁荣景象。又因在康熙朝经济十分兴旺,所以“康熙通宝”钱币的锻造十分精巧,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也美观大方,后世各位当权者铸造钱币也皆有模仿。康熙通宝(花钱):中间有方孔,色泽铜黄,表面有深褐色包浆,正面用楷书铸“康熙通宝”四字。历经几百年,经历流通、回炉重铸、战乱等等诸多原因能保存完好的康熙通宝(花钱)却总是寥寥,能够收藏到一些品相较佳的康熙通宝(花钱)也是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