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点击搜索

发布

肠癌应该如何有效的预防呢?



来源:华夏肿瘤康复会发布时间:2012/11/22 12:20:47

1、定期进行便隐血检测,可以检查出各种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尤其是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便隐血检测具体如下:   

· 国际通用的大肠癌普查方法;   

· 美国癌症协会(ACS)广泛推荐的“健康人群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   

· 我国《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特别指出的“有价值的大肠癌早期筛查指标”;   

目前便隐血检测已不拘泥于以往的传统检测,国内已经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便明家用型便隐血检测试纸,在家即可轻松自检。    

2、多运动:闲暇之余不要久坐不运动,多进行户外运动。  

适量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经常运动的人,不但看起来更年轻,而且比较不容易得癌症,尤其是大肠癌。每天慢跑30分钟或做相等运动者,患大肠癌的机会要比一般少人30%,原因十分复杂,看如何去解释。有人说运动会增加,或者是经常运动的人比较重视养生之道。

3、饮食注意:少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

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因为高脂肪、高动物类蛋白饮食一方面刺激胆汁分泌,肠道内胆汁量增加,胆汁中主要含有胆酸和胆固醇,故粪便中胆酸和胆固醇含量增多;另一方面,该类饮食可导致大肠腔内内容物(俗称粪汁)中一种厌氧杆菌的生长,这类作用于胆酸和胆固醇,形成可致癌的物质。

而低纤维素饮食,导致粪便量少,对大肠刺激减少,大肠蠕动缓慢,上述致癌物质在大肠内存在时间延长,就会产生更多的致癌物质。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

4、防治肠道疾病。

如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在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如果不予以早期,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极习惯性,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致癌物的吸收。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交替,大便带血,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zhengkepu/2012/20121122122047-622.html
查看更多广州其他商务服务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51197)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