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元年收好了格闰装配式农房生产技术案例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国家扶持农业农村领域的势头不减,多部门发文补贴申报项目,突出锁定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板块,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参与项目投资建设与经营。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涉农企业业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各投资主体蠢蠢欲动;补贴加持与撬动金融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各级政府势在必行。
只有建设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链队”,才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建设“链条”坚强有力,“链主”政企参建,“链农”获益创收,才能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链队”上的政、企、农有哪些机遇?乡村振兴路在何方?
且看这“二十三”大典型:
01、浙江安吉
做美绿水青山 做山银山
安吉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游客接待人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一、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消防治安管理办法》,对于农家乐(民宿)行业的消防治安规定作出制度性的突破。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目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二、多业融合,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打造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打造县域大景区。二是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建立了26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三是强化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
三、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农业标准地等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 “用地难、贷款难”问题。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组织大咖公开课,鼓励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以“一乡一节”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在原生态特色基础上,立足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造“休闲报福”、“山水统里”、“民俗中张”等不同景致。
02、北京德青源
企农资产联合 实现土鸡变“金鸡”
近年来,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鸡产业为抓手,依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县域试点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权分置”(项目资产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经营权归德青源集团,收益权归农民)、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整合财政资金,农民获收益股权。整合县涉农财政专项资金,依据金鸡项目周边重点村、农民数量,将财政资金分配到乡镇主导管理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数量折股量化,农民获得收益股权。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股金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投入金鸡项目。
二、设立平台公司,统一项目建设。县政府设立农业资产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前期建设。用各合作社入股的资本金,按照1:1的杠杆率向银行贷款,以政府购买服务搭建信用结构,银行按照基准利率给予项目15年长期贷款。资金全部到位后,平台公司按照德青源标准建设“六厂(场)一区”(青年鸡场、产蛋鸡场、饲料厂、屠宰场、沼气厂、食品厂、生活服务区),打造金鸡产业园,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
三、开展租赁经营,租金收益惠农。项目建成后,德青源公司将固定资产租赁下来,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分季度缴纳租金。租金收入偿还金融机构本息后,剩余部分按股分配给各合作社,确保农户获得稳定股权收益。
四、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德青源公司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鼓励通过技术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目前,德青源公司在全国14个省地共投产20多个金鸡项目,雇佣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比例达50%以上。
五、发展关联产业,订单带动致富。金鸡产业园通过玉米订单种植、物流运输、包装材料、临时劳务等上下游产业,提供稳定的采购订单,带动农民围绕产业链充分创业就业。一是物流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物流运力达到30万吨(约15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大宗原料、小原辅料、蛋肉产品等类别,县政府通过物流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服务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物流订单。二是包装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需求包材3000万套(约20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纸箱、纸盒、蛋托、砧板等类别,县政府通过包装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包装订单。三是玉米订单。县政府通过种植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带动当地的绿色玉米种植。
03、山西云州
补齐产业短板 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脑、降脂养血、清热、通气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厚,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过去当地人并不想种黄花,主要原因是黄花产业存在“六怕”,即怕旱、怕虫、怕前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缺少劳力采摘难、怕市场波动大等难题。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一区一业一品牌”作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设立种植补贴,提高组织化程度。为解决农民种黄花前三年没收成难题,当地成立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当地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云州区制定政策,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田间管理打工挣钱,这项政策解决了种黄花前三年没收入的担忧。
二、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水浇地面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黄花减产等问题。
三、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四、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五、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云州区依托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了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线,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这些年,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黄花越种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在大同,黄花干、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制作的化妆品等相关系列产品琳琅满目。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路。2020年5月11日,视察大同市云州区,当地农民告诉,土地流转后每亩地一年可收入500元,在基地做工一天还能赚150元。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后,感慨地说:“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04、辽宁十家子村
引返乡创业 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十家子村党支部积极号召、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15年本村大学生王颖响应号召,返乡创立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注册“村姑进城”品牌,发展葡萄、小米等种植加工,推动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支部支持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投身创业富民大潮,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大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三、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源头的健康。同时,建立清洗、包装、分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沈阳农大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食品等,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纳入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入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05、福建晋江
招才引智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群发展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同志深入晋江调研,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成为多年来晋江快速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19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一、搭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资源聚集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国际工业设计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福大晋江科教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创业项目200个以上。2018年,农业星创天地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吸引了20家农业企业、15支院校团队入驻。 另一方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高校签订农村双创合作协议,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晋江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晋江工作站”、“福建农林大学晋江研究院”,重点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规格的战略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创业创新平台,成立“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晋江)工作站”。
二、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方面,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政策。以优越的政策吸引一批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出台《晋江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人才认定标准、加快引进创业团队和项目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实施青年人才“生根计划”,建设人才公寓,落实人才10项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百生百村”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从2018年—2020年,每年选派百名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逐步引导“双创”人才向农村集聚。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三、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一方面,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2017年以来,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海峡杯”现代农业创意创新大赛,征集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意创新作品179件,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
另一方面,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通过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大学生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活动,进一步吸引大学生等人员到农村践行创意灵感,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近年来,共吸引300多支大学生团队、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创作了1406个原生态、乡土味的乡村微景观。
06、河北隆化
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小草莓大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金游线上,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几年前这个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乡僻壤,读道文旅规划设计团队助力扛起规划大旗,为村庄发展提供全程服务。以西道村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美丽休闲乡村。
图片
一、“八合一”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大乡村产业集群队伍
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二、“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
住宿、餐饮、购物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小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用品,融入鲜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三、“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
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以及旅发大会的助力,依托项目区优良的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田园旅游+小镇” 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金活水
(一)资本融入。隆化县政府仅在改善水、电、路、灯基础设施上便投资700万元,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按照特色民宿接待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将12家别墅型农户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题的特色民宿,铺设完成4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车场、拦河坝、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廊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园区建设上,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和财政旅游发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目,为旅游发展引来资金活水。
(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300余亩。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通过打造“草莓IP”系列项目,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大田、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层级。仅草莓种植一项,就安置当地150余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其中,按年均2.5万元计算,增收375万元。同时,带动9个种植大户,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户低收入1.5万元,增收13.5万元;加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打工、规模种植、四季采摘,增收近500万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从村庄、到小镇,再到整个谷区,使得当地靠着草莓摆脱了贫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让乡村振兴的建设真正的做到了因地制宜,符合了乡村振兴的精神要求,真正赋予了村民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成为环北京贫困山区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一次有益尝试。
07、河南漯河
“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一、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
(一)扶持五级订单生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用、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相关金融机构洽谈合作,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全市发展优质小麦种植115万亩,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土地、资金、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二、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一)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二)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色食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6个、产品4个。
(三)打造食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成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三、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一)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食品机械产业。成功发行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规划建成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广东6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二)打通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食品包装产业。着眼食品包装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建设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三)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发展宠物食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利用玉米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工宠物饲料母料。
(四)打通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发挥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2/3。
面对万亿级乡村建筑市场,格闰能为您提供两个层次的合作模式:
1、如果您有营销能力及施工队伍,我们提供设计及墙板生产,协助您开拓当地的乡村建筑市场,实现零成本创业。(毛坯房包工包料可至800元/平方)。
2、如果您希望自己建厂,我们提供全套技术体系,协助您建厂并生产。投资规模根据产量从几万到几十万,厂房从几百到几千平米。单厂年产值可达7000万,可带动30-50人的就业。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涉农企业业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各投资主体蠢蠢欲动;补贴加持与撬动金融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各级政府势在必行。
只有建设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链队”,才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建设“链条”坚强有力,“链主”政企参建,“链农”获益创收,才能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链队”上的政、企、农有哪些机遇?乡村振兴路在何方?
且看这“二十三”大典型:
01、浙江安吉
做美绿水青山 做山银山
安吉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游客接待人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一、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消防治安管理办法》,对于农家乐(民宿)行业的消防治安规定作出制度性的突破。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目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二、多业融合,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打造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打造县域大景区。二是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建立了26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三是强化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
三、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农业标准地等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 “用地难、贷款难”问题。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组织大咖公开课,鼓励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以“一乡一节”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在原生态特色基础上,立足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造“休闲报福”、“山水统里”、“民俗中张”等不同景致。
02、北京德青源
企农资产联合 实现土鸡变“金鸡”
近年来,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鸡产业为抓手,依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县域试点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权分置”(项目资产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经营权归德青源集团,收益权归农民)、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整合财政资金,农民获收益股权。整合县涉农财政专项资金,依据金鸡项目周边重点村、农民数量,将财政资金分配到乡镇主导管理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数量折股量化,农民获得收益股权。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股金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投入金鸡项目。
二、设立平台公司,统一项目建设。县政府设立农业资产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前期建设。用各合作社入股的资本金,按照1:1的杠杆率向银行贷款,以政府购买服务搭建信用结构,银行按照基准利率给予项目15年长期贷款。资金全部到位后,平台公司按照德青源标准建设“六厂(场)一区”(青年鸡场、产蛋鸡场、饲料厂、屠宰场、沼气厂、食品厂、生活服务区),打造金鸡产业园,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
三、开展租赁经营,租金收益惠农。项目建成后,德青源公司将固定资产租赁下来,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分季度缴纳租金。租金收入偿还金融机构本息后,剩余部分按股分配给各合作社,确保农户获得稳定股权收益。
四、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德青源公司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鼓励通过技术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目前,德青源公司在全国14个省地共投产20多个金鸡项目,雇佣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比例达50%以上。
五、发展关联产业,订单带动致富。金鸡产业园通过玉米订单种植、物流运输、包装材料、临时劳务等上下游产业,提供稳定的采购订单,带动农民围绕产业链充分创业就业。一是物流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物流运力达到30万吨(约15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大宗原料、小原辅料、蛋肉产品等类别,县政府通过物流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服务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物流订单。二是包装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需求包材3000万套(约20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纸箱、纸盒、蛋托、砧板等类别,县政府通过包装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包装订单。三是玉米订单。县政府通过种植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带动当地的绿色玉米种植。
03、山西云州
补齐产业短板 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脑、降脂养血、清热、通气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厚,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过去当地人并不想种黄花,主要原因是黄花产业存在“六怕”,即怕旱、怕虫、怕前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缺少劳力采摘难、怕市场波动大等难题。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一区一业一品牌”作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设立种植补贴,提高组织化程度。为解决农民种黄花前三年没收成难题,当地成立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当地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云州区制定政策,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田间管理打工挣钱,这项政策解决了种黄花前三年没收入的担忧。
二、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水浇地面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黄花减产等问题。
三、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四、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五、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云州区依托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了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线,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这些年,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黄花越种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在大同,黄花干、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制作的化妆品等相关系列产品琳琅满目。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路。2020年5月11日,视察大同市云州区,当地农民告诉,土地流转后每亩地一年可收入500元,在基地做工一天还能赚150元。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后,感慨地说:“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04、辽宁十家子村
引返乡创业 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十家子村党支部积极号召、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15年本村大学生王颖响应号召,返乡创立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注册“村姑进城”品牌,发展葡萄、小米等种植加工,推动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支部支持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投身创业富民大潮,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大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三、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源头的健康。同时,建立清洗、包装、分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沈阳农大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食品等,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纳入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入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05、福建晋江
招才引智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群发展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同志深入晋江调研,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成为多年来晋江快速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19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一、搭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资源聚集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国际工业设计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福大晋江科教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创业项目200个以上。2018年,农业星创天地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吸引了20家农业企业、15支院校团队入驻。 另一方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高校签订农村双创合作协议,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晋江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晋江工作站”、“福建农林大学晋江研究院”,重点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规格的战略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创业创新平台,成立“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晋江)工作站”。
二、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方面,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政策。以优越的政策吸引一批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出台《晋江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人才认定标准、加快引进创业团队和项目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实施青年人才“生根计划”,建设人才公寓,落实人才10项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百生百村”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从2018年—2020年,每年选派百名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逐步引导“双创”人才向农村集聚。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三、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一方面,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2017年以来,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海峡杯”现代农业创意创新大赛,征集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意创新作品179件,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
另一方面,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通过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大学生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活动,进一步吸引大学生等人员到农村践行创意灵感,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近年来,共吸引300多支大学生团队、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创作了1406个原生态、乡土味的乡村微景观。
06、河北隆化
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小草莓大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金游线上,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几年前这个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乡僻壤,读道文旅规划设计团队助力扛起规划大旗,为村庄发展提供全程服务。以西道村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美丽休闲乡村。
图片
一、“八合一”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大乡村产业集群队伍
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二、“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
住宿、餐饮、购物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小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用品,融入鲜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三、“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
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以及旅发大会的助力,依托项目区优良的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田园旅游+小镇” 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金活水
(一)资本融入。隆化县政府仅在改善水、电、路、灯基础设施上便投资700万元,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按照特色民宿接待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将12家别墅型农户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题的特色民宿,铺设完成4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车场、拦河坝、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廊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园区建设上,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和财政旅游发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目,为旅游发展引来资金活水。
(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300余亩。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通过打造“草莓IP”系列项目,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大田、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层级。仅草莓种植一项,就安置当地150余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其中,按年均2.5万元计算,增收375万元。同时,带动9个种植大户,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户低收入1.5万元,增收13.5万元;加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打工、规模种植、四季采摘,增收近500万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从村庄、到小镇,再到整个谷区,使得当地靠着草莓摆脱了贫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让乡村振兴的建设真正的做到了因地制宜,符合了乡村振兴的精神要求,真正赋予了村民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成为环北京贫困山区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一次有益尝试。
07、河南漯河
“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一、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
(一)扶持五级订单生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用、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相关金融机构洽谈合作,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全市发展优质小麦种植115万亩,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土地、资金、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二、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一)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二)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色食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6个、产品4个。
(三)打造食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成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三、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一)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食品机械产业。成功发行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规划建成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广东6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二)打通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食品包装产业。着眼食品包装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建设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三)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发展宠物食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利用玉米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工宠物饲料母料。
(四)打通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发挥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2/3。
面对万亿级乡村建筑市场,格闰能为您提供两个层次的合作模式:
1、如果您有营销能力及施工队伍,我们提供设计及墙板生产,协助您开拓当地的乡村建筑市场,实现零成本创业。(毛坯房包工包料可至800元/平方)。
2、如果您希望自己建厂,我们提供全套技术体系,协助您建厂并生产。投资规模根据产量从几万到几十万,厂房从几百到几千平米。单厂年产值可达7000万,可带动30-50人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