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十年城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思考如今
站在天津滨海新区任何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上,俯仰之间,皆是庞大又年轻的城市建筑群,两旁的行道树尽管不至于参天,也已然郁郁葱葱。很难想象,就在十几二十年前,足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
据商业资讯http://business.12***.cn/了解如今,站在天津滨海新区任何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上,俯仰之间,皆是庞大又年轻的城市建筑群,两旁的行道树尽管不至于参天,也已然郁郁葱葱。很难想象,就在十几二十年前,足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被认为受众多政策垂青的地方,创造了GDP平均年增速超过20%的成绩,并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并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再次迎来舆论的密集关注。
2014年,纠结了十几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之下,经济规模效应已显,且再次受到自贸区、“一带一路”等政策青睐的滨海新区,被赋予了“新引擎”的使命。滨海新区被定 位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在方塘智库看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滨海新区的下一站需要的转型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自贸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新区战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等多重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和融合,以适应全球经济转型的新趋势,以及内部协同发展的新需求,实现从“滨海速度”到“滨海效益”的转型,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据商业资讯了解与此同时,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为倚重的对外开放的门户,天津滨海新区还需要通过全球资产配置的窗口功能的发挥,大幅度、整体性提升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质量。正所谓,只有走出孤岛,方能得到面向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的更大的新未来。
从一开始就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关
天津与北京,一衣带水,兴衰相连。京津两地产业和功能互补,形成双子星,协同发展,自古有之。
辽金之后,北京作为首善之都。素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的天津,得益于其漕运的便捷,依托粮食运输与南北贸易而成为北方经济的中心。而在清末中西对抗交流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东西激荡的前沿、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并一跃超过北京,成为北方工商业的中心。直到1949年之后,由于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对北京的功能及京津关系的定 位有失偏颇,客观上造成了天津长达半个世纪的一蹶不振。
京津格局之变,有一种观察是视角认为始于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成为中国首批14个开发区之一。当时,天津开发区真正实现“三通一平”的土地不过2平方公里,签约企业也仅有41家,投资总额不足8000万美元,投产企业仅2家,年产值区区3872万元。然而,日后的泰达蒸蒸日上,不仅经济总量多年领跑中国各级开发区,更一度占到天津市经济总量的一半。
据商业资讯http://business.12***.cn/了解如今,站在天津滨海新区任何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上,俯仰之间,皆是庞大又年轻的城市建筑群,两旁的行道树尽管不至于参天,也已然郁郁葱葱。很难想象,就在十几二十年前,足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被认为受众多政策垂青的地方,创造了GDP平均年增速超过20%的成绩,并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并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再次迎来舆论的密集关注。
2014年,纠结了十几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之下,经济规模效应已显,且再次受到自贸区、“一带一路”等政策青睐的滨海新区,被赋予了“新引擎”的使命。滨海新区被定 位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在方塘智库看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滨海新区的下一站需要的转型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自贸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新区战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等多重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和融合,以适应全球经济转型的新趋势,以及内部协同发展的新需求,实现从“滨海速度”到“滨海效益”的转型,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据商业资讯了解与此同时,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为倚重的对外开放的门户,天津滨海新区还需要通过全球资产配置的窗口功能的发挥,大幅度、整体性提升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质量。正所谓,只有走出孤岛,方能得到面向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的更大的新未来。
从一开始就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关
天津与北京,一衣带水,兴衰相连。京津两地产业和功能互补,形成双子星,协同发展,自古有之。
辽金之后,北京作为首善之都。素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的天津,得益于其漕运的便捷,依托粮食运输与南北贸易而成为北方经济的中心。而在清末中西对抗交流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东西激荡的前沿、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并一跃超过北京,成为北方工商业的中心。直到1949年之后,由于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对北京的功能及京津关系的定 位有失偏颇,客观上造成了天津长达半个世纪的一蹶不振。
京津格局之变,有一种观察是视角认为始于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成为中国首批14个开发区之一。当时,天津开发区真正实现“三通一平”的土地不过2平方公里,签约企业也仅有41家,投资总额不足8000万美元,投产企业仅2家,年产值区区3872万元。然而,日后的泰达蒸蒸日上,不仅经济总量多年领跑中国各级开发区,更一度占到天津市经济总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