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安徽大时代谈是大势所趋怎么样
“服务业和制造业未来会高度融合,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表示,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更多机遇。“在这个大趋势下,不论你身处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业,都要做好准备,抓住机会。”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被寄予厚望。
《中国制造2025》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 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也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路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印发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更是明确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和三年目标任务。
对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刘世锦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在这方面,有两种观点需要澄清,同时,还有五类挑战需要应对。
澄清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服务业,制造业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并且很危险。”刘世锦解释道,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我国大产业,但是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还是要发展制造业。
刘世锦提出,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独立,这个看法也是有问题的。他解释说,因为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就包括生产性 服务业,即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生产性 服务业得到相应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业和制造业割裂开来。”他说。
刘世锦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服务业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而其短板主要在于生产性 服务业。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生产性 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一般在25%以上,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约为15%。这10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这一短板如果补上去,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将有更大的空间。
刘世锦表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微笑曲线”中,中间是制造,左右两端分别是研发和营销,而研发和营销都属于生产性 服务业。当“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后,整个环节的附加值都将被提高。“所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产业链由过去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附加价值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质量和效益都将得
到提升。”他说。
应对五类挑战
“制造业和服务业未来会高度融合,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未来,与服务业无关联的制造业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少,即使剩下一些,企业竞争力也可能是较差的,而更多的将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的企业。”刘世锦表示,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刘世锦认为,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五类挑战要引起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认知问题。刘世锦认为,制造业企业要主动向生产性 服务业靠拢,生产性 服务业也要主动和制造业企业联姻。“双方要相互靠拢,相互寻找需求。不要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没有关系的。要主动找到关系,然后用好这层关系。”他说。
第二,要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鼓励竞争。刘世锦提出,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比如石油、电力、天然气、通讯、金融等,这些领域大多数都属于生产性 服务业,现阶段生产成本都比较高。“原因主要是这些领域竞争不足、缺少压力。所以,在这些领域,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竞争,从而降低成本。这也是我国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他说。
第三,要加强创新。刘世锦认为,不仅在创新点很多的研发、设计、金融等领域,而且要重点在销售环节、物流环节等领域进行创新。他举例说,近几年,网购发展飞速,这就是产品的销售环节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创新。销售、物流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企业的成本。
第四,需要关注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企业在购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刘世锦举例说,比如购并中以谁为主有一些争议。他认为,可以用一把基本尺度去衡量:即购并后能够提高企业效率,让双方更好地融合为一体,这样的购并方式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第五,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刘世锦说,从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情况来看,服务业企业缺少制造业的人才,制造业也缺少服务业的人才。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需要新的知识,需要新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未来要重点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升人力资本。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被寄予厚望。
《中国制造2025》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 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也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路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印发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更是明确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和三年目标任务。
对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刘世锦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在这方面,有两种观点需要澄清,同时,还有五类挑战需要应对。
澄清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服务业,制造业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并且很危险。”刘世锦解释道,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我国大产业,但是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还是要发展制造业。
刘世锦提出,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独立,这个看法也是有问题的。他解释说,因为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就包括生产性 服务业,即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生产性 服务业得到相应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业和制造业割裂开来。”他说。
刘世锦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服务业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而其短板主要在于生产性 服务业。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生产性 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一般在25%以上,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约为15%。这10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这一短板如果补上去,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将有更大的空间。
刘世锦表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微笑曲线”中,中间是制造,左右两端分别是研发和营销,而研发和营销都属于生产性 服务业。当“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后,整个环节的附加值都将被提高。“所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产业链由过去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附加价值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质量和效益都将得
到提升。”他说。
应对五类挑战
“制造业和服务业未来会高度融合,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未来,与服务业无关联的制造业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少,即使剩下一些,企业竞争力也可能是较差的,而更多的将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的企业。”刘世锦表示,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刘世锦认为,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五类挑战要引起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认知问题。刘世锦认为,制造业企业要主动向生产性 服务业靠拢,生产性 服务业也要主动和制造业企业联姻。“双方要相互靠拢,相互寻找需求。不要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没有关系的。要主动找到关系,然后用好这层关系。”他说。
第二,要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鼓励竞争。刘世锦提出,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比如石油、电力、天然气、通讯、金融等,这些领域大多数都属于生产性 服务业,现阶段生产成本都比较高。“原因主要是这些领域竞争不足、缺少压力。所以,在这些领域,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竞争,从而降低成本。这也是我国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他说。
第三,要加强创新。刘世锦认为,不仅在创新点很多的研发、设计、金融等领域,而且要重点在销售环节、物流环节等领域进行创新。他举例说,近几年,网购发展飞速,这就是产品的销售环节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创新。销售、物流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企业的成本。
第四,需要关注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企业在购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刘世锦举例说,比如购并中以谁为主有一些争议。他认为,可以用一把基本尺度去衡量:即购并后能够提高企业效率,让双方更好地融合为一体,这样的购并方式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第五,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刘世锦说,从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情况来看,服务业企业缺少制造业的人才,制造业也缺少服务业的人才。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需要新的知识,需要新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未来要重点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升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