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幼儿克服入园分离焦虑的5个方法大公开
孩子还是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怎么办?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是哭的很厉害怎办?老师也理解家长们的焦急与担心,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们还是处于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期中,但我们更希望家长能正确地认识这些现象,以及孩子这些表现背后的心理成因。首先,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其次,孩子们为什么出现“分离焦虑”?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是通过观察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通过频繁地看到相同人的面孔,来对其产生熟悉感,在能够认识熟人面孔的同时,还能学习到“熟人可能在哪里”,心理学上称它为“图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与妈妈分离,例如,妈妈把1岁的儿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自己进了厨房,孩子可能会停止游戏,看着她往哪儿走,然后又继续玩他的游戏,并不因妈妈离开而提出抗议。这是因为孩子知道他妈妈去了哪儿,就是说,他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了"妈妈进厨房"的图式。但是假如妈妈穿上衣服,装起钱包,走向大门口,孩子就不知道妈妈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哭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幼儿理解不了不在场的亲人去了什么地方或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他们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那么,如何克服入园分离焦虑呢?
我们已经科学地认识了“分离焦虑”,以及它的成因,那么就可以对症下药啦!按照时间顺序,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入园分离焦虑:
1.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
孩子们乍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熟悉的亲人陪伴,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和害怕的情绪。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们可以提前和幼儿园联系,由家长和老师一起带着孩子去幼儿园里熟悉一下环境,让孩子建立起一个幼儿园和亲人相联系的图式,从而获得安心感。
2.适应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大的特点是孩子们需要坐椅子上桌面课,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和坐姿习惯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家中往往难以完成,去幼儿园也不能长时间体验。所以建议家长可以提前半年左右为孩子报读早教中心的桌面课程,让孩子们提早适应桌面学习的环境,感受和同伴们一起上课的快乐。赢在起点就有专门针对2.5-3岁的入园前儿童所设计的桌面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故事中了解幼儿园,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
3.正式地告诉孩子以下几点
(1)你已经长大了,你的任务是去幼儿园学习,妈妈爸爸的任务是去上班。这能让孩子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他需要完成他的任务。
(2)下午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你。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有一种安心感。
(3)今天表现很棒!爸爸妈妈为你骄傲!在去接孩子的时候时间就给到孩子这样的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会得到父母的认可的,能够强化孩子去幼儿园这一行为。
4.可以做一些和孩子之间的小约定
和孩子做一些小约定,是增加亲子感情,增加孩子对父母信任感,减少分离焦虑的重要方法,前提是父母必须严格遵守和孩子的约定。例如,“吃完饭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你要是按时回家,妈妈今天就给你讲3个故事”。通过这样的约定,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遵守和我定下的约定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一种“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的意识。一旦孩子形成了这种意识和对父母的信任感,当去幼儿园之前听到妈妈说“妈妈下午回来接你”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安心感,分离也会更加容易。
在这里也特别指出许多家长的错误做法:
×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看孩子哭的厉害不愿意进幼儿园,就趁孩子不注意离开了。
这种做法更是会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把我送来就不见了,造成心理伤害。
× 告诉孩子自己会在教室后面陪他上课,但是看孩子进入状态之后便悄悄离开。
这种做法无疑是家长没有遵守和孩子的约定,让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无论家长再说什么都难以让孩子产生信任感。
5.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也要懂得“放开手”
“分离焦虑”不仅孩子会有,家长同样会有。要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首先家长自己就要正确看待和孩子的分离。孩子已经长大了,进入幼儿园学习,独自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路。在去接孩子的时候,问问孩子的今天是怎么度过的?学到了什么?交到了哪些新朋友?你会感叹孩子每天的进步,也能明白他们离开你独自去学习的重要性!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其次,孩子们为什么出现“分离焦虑”?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是通过观察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通过频繁地看到相同人的面孔,来对其产生熟悉感,在能够认识熟人面孔的同时,还能学习到“熟人可能在哪里”,心理学上称它为“图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与妈妈分离,例如,妈妈把1岁的儿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自己进了厨房,孩子可能会停止游戏,看着她往哪儿走,然后又继续玩他的游戏,并不因妈妈离开而提出抗议。这是因为孩子知道他妈妈去了哪儿,就是说,他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了"妈妈进厨房"的图式。但是假如妈妈穿上衣服,装起钱包,走向大门口,孩子就不知道妈妈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哭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幼儿理解不了不在场的亲人去了什么地方或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他们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那么,如何克服入园分离焦虑呢?
我们已经科学地认识了“分离焦虑”,以及它的成因,那么就可以对症下药啦!按照时间顺序,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入园分离焦虑:
1.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
孩子们乍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熟悉的亲人陪伴,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和害怕的情绪。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们可以提前和幼儿园联系,由家长和老师一起带着孩子去幼儿园里熟悉一下环境,让孩子建立起一个幼儿园和亲人相联系的图式,从而获得安心感。
2.适应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大的特点是孩子们需要坐椅子上桌面课,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和坐姿习惯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家中往往难以完成,去幼儿园也不能长时间体验。所以建议家长可以提前半年左右为孩子报读早教中心的桌面课程,让孩子们提早适应桌面学习的环境,感受和同伴们一起上课的快乐。赢在起点就有专门针对2.5-3岁的入园前儿童所设计的桌面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故事中了解幼儿园,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
3.正式地告诉孩子以下几点
(1)你已经长大了,你的任务是去幼儿园学习,妈妈爸爸的任务是去上班。这能让孩子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他需要完成他的任务。
(2)下午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你。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有一种安心感。
(3)今天表现很棒!爸爸妈妈为你骄傲!在去接孩子的时候时间就给到孩子这样的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会得到父母的认可的,能够强化孩子去幼儿园这一行为。
4.可以做一些和孩子之间的小约定
和孩子做一些小约定,是增加亲子感情,增加孩子对父母信任感,减少分离焦虑的重要方法,前提是父母必须严格遵守和孩子的约定。例如,“吃完饭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你要是按时回家,妈妈今天就给你讲3个故事”。通过这样的约定,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遵守和我定下的约定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一种“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的意识。一旦孩子形成了这种意识和对父母的信任感,当去幼儿园之前听到妈妈说“妈妈下午回来接你”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安心感,分离也会更加容易。
在这里也特别指出许多家长的错误做法:
×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看孩子哭的厉害不愿意进幼儿园,就趁孩子不注意离开了。
这种做法更是会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把我送来就不见了,造成心理伤害。
× 告诉孩子自己会在教室后面陪他上课,但是看孩子进入状态之后便悄悄离开。
这种做法无疑是家长没有遵守和孩子的约定,让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无论家长再说什么都难以让孩子产生信任感。
5.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也要懂得“放开手”
“分离焦虑”不仅孩子会有,家长同样会有。要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首先家长自己就要正确看待和孩子的分离。孩子已经长大了,进入幼儿园学习,独自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路。在去接孩子的时候,问问孩子的今天是怎么度过的?学到了什么?交到了哪些新朋友?你会感叹孩子每天的进步,也能明白他们离开你独自去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