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点击搜索

发布

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
湖州 > 安吉
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也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可见记忆仅仅是参与学习过程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诚然,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保持。如果边学边忘,人就会一无所获,永远处于初生时的状态;相反,超人的记忆往往是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必须从孩子们的儿童时期就科学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但是,把记忆强调到压倒甚至取代一切其他因素而成为首要的甚至惟一的因素的程度,却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
毋庸讳言,多年来确有相当一些学生靠死记硬背考出了高分。这暴露了现行教育和考试体制的严重弊端,虽然近几年我们已着手进行了许多改革,但离素质教育及其所需要的健康、科学、有效的选拔测试,还有很大差距。这正是考试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的重要原因。我相信并坚持地认为,真正考查素质和能力的考试是不需要也不可能作任何专门准备及应试训练的考试,死记硬背在这样的考试中是无用武之地的。
那么记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我以为,深刻地阐明素质与记忆的关系的经典直观的说法,莫过于爱因斯但的名言了。他说,当一个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现成知识忘光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任何知识信息,只有真正进入了人的认知结构,成为形成这个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也即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要素,保持它才是富有意义、饶有趣味并卓有成效的。否则,它就既无意义,又无趣味,也必然很容易被遗忘。如果一个学生遗忘了它,就什么都不剩下,那么他的素质就等于零;而剩下的越多素质就越高。换言之,遗忘那些没有“内化”的知识信息,丝毫不影响这个人已达到的素质。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强制学生非记住那些知识信息不可呢?而这一结论正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尤其是记忆负担的心理依据,也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仍然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但,有一次作演讲时,有位学子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一个数据,可爱因斯但一时记不起来,他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并不很注重记忆这些内容。他告诉这位学子,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完全可以到工具书里去查找。这个事例生动地提示了素质教育对应当记住什么和可以遗忘什么的一个科学的准则,是上述名言的一个形象的注脚。
目前语文高考的“考试说明”把能力分解成五个层级,即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应用和E鉴赏评价,并说明识记指的是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基本的层级,而BCDE四个层级都是以识记为基础的;同时,除DE是互相平行的之外,后一个层级都是建筑在前一个层级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能力层级的试题都包含了记忆的内容。今后如果语文高考将来终于发展为只考DE两级(即写作和阅读),我觉得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这是把ABC三个能力层级摆到了它们应有的地位上,在检测应用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同时自然也检测了作为基础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而且是有效形成为应用和鉴赏评价能力的活的基础能力。所以考试内容改革应逐步向这一目标靠拢。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应当在教学和考试中把包括记忆能力在内的诸种能力摆回到各自本来应有的地位上去,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过分夸大和完全依靠记忆的作用,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进而伤害、阻遏以致扼杀了其他诸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健康发展。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记忆确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学生不仅必须学习许多语文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为正确地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还必须下功夫学习并记住浩如烟海的祖国传统文化知识,一般他说还应当是记住得越多就积淀得越厚。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就难怪人们更强调人文学科必须博闻强记。传统的人文教育特别强调记忆,这与传统教育重继承轻创新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记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动辄子曰诗云、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往往就被当成知识渊博,算是成才了。
但是,无论如何强调记忆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本质上它的位置与其它学科仍然是相同的。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求学生记住的那些传统文化知识,都必须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或积淀入他的深层意识,才能成为形成他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即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要素。否则,记住得再多也还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造就一批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或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迂夫子,就是它的恶果之一。
查看更多湖州其他教育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577222)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