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杭州日报登报电话多少8702一1416
杭州日报登报电话0571一8702一1416手机133一5578一0085(微信同手机)汤老师咨询Q Q:74400一508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行走在西湖边,你会发现,西湖的自然、人文、历史、艺术融为一体,闪耀出独特的光辉。那水,那山,那树,那堤,那寺,那塔……一年年的花谢花开,一代代人的接力呵护,今天的她才出落得如此动人。
2011年6月24日,法国巴黎总部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美丽的西子湖走出深深闺房,登上国际舞台,仙袂飘飘。而杭州也从此走入了世界眼眸,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如今迈向世界名城的道路上,杭州正进一步展现着城市发展理念的东方文化韵味。
背水一战:保护西湖到了关键时刻
千年西湖山水,自然赋形,天地大爱。一部西湖发展史,犹如一部传奇。
“2011年,西湖能成为世界遗产,真的非常不易。像西湖这样面积不大,水也不深的小型湖泊,如果没有不间断的人工疏浚干预,妙笔生化,就会完成从湖泊、沼泽、湿地到陆地的自然演变过程。可以说,它是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保护、建设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湖文化景观也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学文物考古出身的卓军,办公室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文物书籍,这些书名里出现多的,就是“西湖”二字。
1999年西湖申遗启动时,卓军为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副处长,他参与和见证了西湖综保和西湖申遗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当时,保护西湖到了关键时刻。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历届党委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西湖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城市发展空间狭窄等条件制约,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一直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影响着对西湖的保护。在原来683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既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又要充分发挥工业功能,导致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工业、居住、交通等功能相互叠加。
资料显示,在西湖综保启动前,西湖水域面积仅有5.6平方公里,处于历史上水域面积小时期。同时,它整体水质一般,2001年前后西湖水透明度只有40多厘米,平均水深1.65米。再加上环湖没有打通,湖东面与城市接壤一带被很多单位和民居占据,不少违法建筑使得西湖景观较差。加之当时的多头管理体制,西湖保护和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卓军说:“那时走在西湖边,抬头就是居民晾晒的一排排衣服。现在想来是非常夸张的。”
当杭州迈进21世纪,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了。2001年3月,杭州设立萧山区、余杭区,行政范围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多。杭州的城市格局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西湖,也为了杭州的未来,市委市政府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与开放的气魄,抓住了这个世纪机遇,明确提出推进“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新格局,西湖核心景区将要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努力实现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城市的扩张,为西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空间条件。
经过详尽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统一规划,2001年一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应运而生。古老的西湖,再次被。
十年综保:惊艳亮相还湖于民
2001年,西湖综保工程正式动工,就此拉开了连续10年综保的帷幕。杭州按照“世界遗产”标准,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
率先动工的是南线工程。回忆起激情燃烧的“综保岁月”,西湖综保工程主要设计人员之一周为很有感触:“每一个设计,每一次选材,我们都要找适合西湖的,并且经过反复推敲。考虑到南线历史渊源,就特地设计了一组带吉祥图案的雕花地砖,希望游客能在不经意的低头瞬间,体会细节的美。在整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2002年10月1日,西湖南线各大公园终于全部整合打通,使南线一带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体现了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2003年实施的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大的项目。2005年通过实施两堤三岛、龙井村等项目,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此后的西湖,年年均有新亮点。
新西湖的每一次惊艳亮相,都让人由衷地赞叹。连续10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的水质达到了二类水体标准,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自2002年南线贯通,杭州就提出了“还湖于民”的口号,西湖实行免费开放。“免费西湖刚提出来的时候可谓是石破天惊,很多人都不理解,花了大力气改造的西湖怎么就不收费了。之后,杭州又率先成为国有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城市。”卓军告诉,其实“还湖于民”才真正是西湖综保的本意,这体现了杭州“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超前的决策眼光。
事实证明,西湖的免费开放,不仅使普通百姓和中外游客成为西湖保护的受益者。如今它还带来了无法衡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杭州这一特色创新旅游模式,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杭州市旅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旅游总人数高达1628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2017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是2002年的十倍。
西湖综保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文脉工程”,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它为西湖申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申遗时代”: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核心区
手记
十年磨一剑。2011年巴黎时间6月24日下午5点55分,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戴维森·赫本敲响了手中的小棰。这一棰代表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正式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这一刻,西湖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工作人员在大会现场感叹:从没看到过这么多国家观点如此一致,赞美一个项目。
西湖申遗成功,是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得知西湖申遗成功后,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西湖。
西湖申遗成功不是句号,而是逗号,世界的桂冠对西湖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后申遗时代”,杭州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景中村改造、景区设施国际化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未来,西湖风景名胜区将承诺始终做到“六不”——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
目前,名胜区已经恢复、重建、修缮了西湖边200多个历史文化景观。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更是每天都在对西湖遗产地进行监测管理。免费西湖增添了更多内容,比如免费凉茶、免费年糕等。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已编纂出版“五位一体”的西湖丛书。如今的西湖越来越展现出自然山水和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湖城相依,和谐共生。
如今杭州正在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西湖景区正持续推进景中村整治提升、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南宋吴越文化保护和挖掘、利用、信息化管理顶层设计,景区国际化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核心区、“美丽中国”杭州样本的先行区、浙江“大花园”杭州模式的示范区,把杭州做法推介到世界舞台。目前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环保局在内的212批代表团专程前来考察交流,其中包括28家国内世界遗产的管理机构前来西湖“取经”。同时,西湖还积极走出去,先后16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世界遗产保护国际规范与地方实践大会”等国际国内高规格会议论坛,输出世遗保护的“杭州做法”。
“后申遗时代”,杭州与西湖,将走得更远。
在国际舞台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天人合一”有三重境界。重境界为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火种;第二重境界指应当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第三重境界意味深远,那就是要深化保护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杭州,正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廓清了保护与发展的思想迷雾,在城市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以民生为本,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年,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一招“反弹琵琶”,却显示出了执政者超前的眼光。免费西湖模式,把西湖从“园中湖”变成“城中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景区的“小账”,更着眼于民生幸福、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世界正越来越读懂,杭州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景和现代化,更在于这座城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观。
展望未来,拥江发展风起云涌。钱塘江时代,西湖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弱化,相反,当世界更多的目光投向杭州时,西湖必将成为世界解读东方文化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必将互为映衬,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2011年6月24日,法国巴黎总部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美丽的西子湖走出深深闺房,登上国际舞台,仙袂飘飘。而杭州也从此走入了世界眼眸,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如今迈向世界名城的道路上,杭州正进一步展现着城市发展理念的东方文化韵味。
背水一战:保护西湖到了关键时刻
千年西湖山水,自然赋形,天地大爱。一部西湖发展史,犹如一部传奇。
“2011年,西湖能成为世界遗产,真的非常不易。像西湖这样面积不大,水也不深的小型湖泊,如果没有不间断的人工疏浚干预,妙笔生化,就会完成从湖泊、沼泽、湿地到陆地的自然演变过程。可以说,它是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保护、建设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湖文化景观也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学文物考古出身的卓军,办公室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文物书籍,这些书名里出现多的,就是“西湖”二字。
1999年西湖申遗启动时,卓军为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副处长,他参与和见证了西湖综保和西湖申遗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当时,保护西湖到了关键时刻。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历届党委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西湖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城市发展空间狭窄等条件制约,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一直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影响着对西湖的保护。在原来683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既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又要充分发挥工业功能,导致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工业、居住、交通等功能相互叠加。
资料显示,在西湖综保启动前,西湖水域面积仅有5.6平方公里,处于历史上水域面积小时期。同时,它整体水质一般,2001年前后西湖水透明度只有40多厘米,平均水深1.65米。再加上环湖没有打通,湖东面与城市接壤一带被很多单位和民居占据,不少违法建筑使得西湖景观较差。加之当时的多头管理体制,西湖保护和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卓军说:“那时走在西湖边,抬头就是居民晾晒的一排排衣服。现在想来是非常夸张的。”
当杭州迈进21世纪,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了。2001年3月,杭州设立萧山区、余杭区,行政范围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多。杭州的城市格局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西湖,也为了杭州的未来,市委市政府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与开放的气魄,抓住了这个世纪机遇,明确提出推进“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新格局,西湖核心景区将要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努力实现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城市的扩张,为西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空间条件。
经过详尽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统一规划,2001年一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应运而生。古老的西湖,再次被。
十年综保:惊艳亮相还湖于民
2001年,西湖综保工程正式动工,就此拉开了连续10年综保的帷幕。杭州按照“世界遗产”标准,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
率先动工的是南线工程。回忆起激情燃烧的“综保岁月”,西湖综保工程主要设计人员之一周为很有感触:“每一个设计,每一次选材,我们都要找适合西湖的,并且经过反复推敲。考虑到南线历史渊源,就特地设计了一组带吉祥图案的雕花地砖,希望游客能在不经意的低头瞬间,体会细节的美。在整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2002年10月1日,西湖南线各大公园终于全部整合打通,使南线一带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体现了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2003年实施的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大的项目。2005年通过实施两堤三岛、龙井村等项目,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此后的西湖,年年均有新亮点。
新西湖的每一次惊艳亮相,都让人由衷地赞叹。连续10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的水质达到了二类水体标准,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自2002年南线贯通,杭州就提出了“还湖于民”的口号,西湖实行免费开放。“免费西湖刚提出来的时候可谓是石破天惊,很多人都不理解,花了大力气改造的西湖怎么就不收费了。之后,杭州又率先成为国有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城市。”卓军告诉,其实“还湖于民”才真正是西湖综保的本意,这体现了杭州“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超前的决策眼光。
事实证明,西湖的免费开放,不仅使普通百姓和中外游客成为西湖保护的受益者。如今它还带来了无法衡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杭州这一特色创新旅游模式,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杭州市旅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旅游总人数高达1628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2017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是2002年的十倍。
西湖综保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文脉工程”,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它为西湖申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申遗时代”: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核心区
手记
十年磨一剑。2011年巴黎时间6月24日下午5点55分,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戴维森·赫本敲响了手中的小棰。这一棰代表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正式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这一刻,西湖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工作人员在大会现场感叹:从没看到过这么多国家观点如此一致,赞美一个项目。
西湖申遗成功,是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得知西湖申遗成功后,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西湖。
西湖申遗成功不是句号,而是逗号,世界的桂冠对西湖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后申遗时代”,杭州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景中村改造、景区设施国际化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未来,西湖风景名胜区将承诺始终做到“六不”——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
目前,名胜区已经恢复、重建、修缮了西湖边200多个历史文化景观。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更是每天都在对西湖遗产地进行监测管理。免费西湖增添了更多内容,比如免费凉茶、免费年糕等。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已编纂出版“五位一体”的西湖丛书。如今的西湖越来越展现出自然山水和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湖城相依,和谐共生。
如今杭州正在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西湖景区正持续推进景中村整治提升、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南宋吴越文化保护和挖掘、利用、信息化管理顶层设计,景区国际化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核心区、“美丽中国”杭州样本的先行区、浙江“大花园”杭州模式的示范区,把杭州做法推介到世界舞台。目前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环保局在内的212批代表团专程前来考察交流,其中包括28家国内世界遗产的管理机构前来西湖“取经”。同时,西湖还积极走出去,先后16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世界遗产保护国际规范与地方实践大会”等国际国内高规格会议论坛,输出世遗保护的“杭州做法”。
“后申遗时代”,杭州与西湖,将走得更远。
在国际舞台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天人合一”有三重境界。重境界为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火种;第二重境界指应当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第三重境界意味深远,那就是要深化保护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杭州,正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廓清了保护与发展的思想迷雾,在城市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以民生为本,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年,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一招“反弹琵琶”,却显示出了执政者超前的眼光。免费西湖模式,把西湖从“园中湖”变成“城中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景区的“小账”,更着眼于民生幸福、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世界正越来越读懂,杭州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景和现代化,更在于这座城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观。
展望未来,拥江发展风起云涌。钱塘江时代,西湖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弱化,相反,当世界更多的目光投向杭州时,西湖必将成为世界解读东方文化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必将互为映衬,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