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暑假补习班新教育带孩子轻轻松松做学霸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我很遗憾,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有的时候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
这一切责任在他的父母!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30、40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我们不见得要求一个孩子每一门的功课都是平均分,你可以去发觉他与众不同的那种独特的灵敏度。作为克服缺点,有的时候我觉得不如说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短处可以避开,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短处,我自己几乎是从读小学开始数学就没有学太明白过,一直到中学数理化全都不好。我只有在作文上从小就好,但是我一直遇到好老师和好家长,就是告诉我不用自卑,把你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我想正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家里,我爸爸在我3、4岁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诗词,念叨这些经典的句子,带着我玩儿,带着我学,后来我才培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说家里如果鼓励一个孩子的兴趣,完全是一种游戏一样地就教了,大家能够怎么教孩子呢?
我现在还记得我父亲目前早给我教诗词的时候,我很小,我记得他能够扛着我在肩膀上,带我春天去看花,那是我次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他把我架在肩上说,你看,这些花儿闹吗?我说不闹啊,都安安静静一朵一朵开着。我爸爸抓着我的腿,说你抱着爸爸了头坐稳了,然后就围着树跑,跑起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花闹吗?我记得我乐得咯咯的,我说真闹,花都像走马灯一样跑起来了。然后爸爸停下来说,一个人静止看花的时候就觉得它只是宁静的,我们用这个词就会用“春意绽、春意放、春意开”,那就没什么生动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能够有那种动态,你就会觉得哗,这一树的鲜花都是喧喧闹闹的。什么叫生动啊?就是把花能写得像鸟一样,这就是生机蓬勃,这是我很小的时候。中国诗意的境界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心里了,我觉得它很美好。
好多人都问我,说《论语》这么枯燥的东西,你什么时候开始背的?我还真没有背过。我从小到大都没人让我背过,而到现在我也不会背《论语》,只是大人给我讲。也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出门,只要有朋友聚会,爸爸就跟我说,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今天有多少叔叔阿姨,这里有多少老师?我就数一圈,回来可能算出有8个半老师还是有7个半老师。然后爸爸说其实这个“三”不是固定的数字,就是说你会有很多老师,你去挑挑,就看看谁是老师。然后再看一圈,觉得有一个阿姨对谁都好,照顾这个,呵护那个,特别好。一个叔叔,说话高门大嗓的,随地吐痰,这个不好。后来就跟爸爸说,那个阿姨是老师,那个叔叔不是老师。我爸爸就说,那阿姨就是老师,这就叫见贤思齐,你得跟他一样好,那叔叔也是老师,这叫见不贤则内自省,你觉得他做得不好吧,你就问问自己,哎呀,我会不会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个老师。那个时候我就会跟大人说,我才不会像他那么做,那么做都不好啊。爸爸就说是啊,你看孩子看着都不好,就是因为有人看觉得不好。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呢?中国人为什么说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这么做啊?有的时候呢可能大人说了一半我就跑了,我从来没有被揪回来坐在那儿,说还没说完,背着手听完,没有,跑了就跑了,下回不知道是吃饭、玩,什么时候又捡起一个话题,又说起来了。对我来讲,我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我很庆幸我出生在文革的末期,在外面一片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家也没人要求我背过《论语》,但是不停的有人在给我讲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习染,因为他知道一个孩子的优与劣。
所以什么是一个人的兴趣呢?我的女儿现在也很小,但是她也很爱诗词。她四岁的时候就能背整个《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她自己乱讲意境。她会说“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这一段的意境呢,江潭落月赴西斜,那个斜是歪斜的斜,是指月亮又西斜了,但是押韵要读成xia。可是这个道理我跟她讲不清楚,她太小了。所以我女儿经常望文生义地跟她的小朋友说:“你看江潭上的月亮啊,正好落在了晚霞上。说早晨的霞叫朝霞,晚上的霞叫夕霞,‘落月赴夕霞’那一片霞光上还有月亮,你说多美啊!
这样的时候我真的跟她讲不清楚,我只能认可她这种说法。我觉得有想象力总比没有好,她喜欢一件事情你先让她瞎想去,先让她去背,总比你现在就告诉她,这个字你读错了,这个“斜”字在这里押韵,为什么读xia,它跟晚霞的霞为什么不同,我觉得她会失去兴趣。也许我不是一个懂科学的妈妈,但是我是尊重孩子兴趣的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讲,她少背几首诗没有关系,关键是她要快乐,她要保持着那种蓬勃的自信和那种创造的愿望。所以我们经常说到一个什么意境,我女儿就会画画,她经常会画得满天飞花,星月同辉,地上会生长出星,会生长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包括台灯、包括云彩,所有这些东西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给她的永远是鼓励,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在想,家庭教育,它让一个孩子从小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是值得尊敬的事。国家图书馆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他去世之前我还去跟他聊过天,93岁的老人了。当时他跟我说了一段话,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们现在大的悲哀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推行标准。老师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块小圆饼干,小朋友咬一口举起来说,这是什么?标准是月牙。任老说,我如果说这是小船行不行?我如果说这是人剪下来的指甲行不行?我为什么非要说它是月牙呢?所以任老当时说,如果连小孩子,幼儿园就习惯什么叫标准,他这一辈子怎么摆脱标准的束缚呢?
任老这段话其实挺发人深省,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一个平衡器,社会教育要求不讲标准是不可能的。到了小学、到了中学、到了高考前我们还不讲标准吗?如果说社会教育给学生的是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那么家庭教育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价值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形成的平衡系统才能够真正塑造起来一个健全的人。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的第二个意义是因材施教,真正能够开发一个孩子对象化的潜能。
这一切责任在他的父母!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30、40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我们不见得要求一个孩子每一门的功课都是平均分,你可以去发觉他与众不同的那种独特的灵敏度。作为克服缺点,有的时候我觉得不如说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短处可以避开,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短处,我自己几乎是从读小学开始数学就没有学太明白过,一直到中学数理化全都不好。我只有在作文上从小就好,但是我一直遇到好老师和好家长,就是告诉我不用自卑,把你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我想正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家里,我爸爸在我3、4岁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诗词,念叨这些经典的句子,带着我玩儿,带着我学,后来我才培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说家里如果鼓励一个孩子的兴趣,完全是一种游戏一样地就教了,大家能够怎么教孩子呢?
我现在还记得我父亲目前早给我教诗词的时候,我很小,我记得他能够扛着我在肩膀上,带我春天去看花,那是我次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他把我架在肩上说,你看,这些花儿闹吗?我说不闹啊,都安安静静一朵一朵开着。我爸爸抓着我的腿,说你抱着爸爸了头坐稳了,然后就围着树跑,跑起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花闹吗?我记得我乐得咯咯的,我说真闹,花都像走马灯一样跑起来了。然后爸爸停下来说,一个人静止看花的时候就觉得它只是宁静的,我们用这个词就会用“春意绽、春意放、春意开”,那就没什么生动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能够有那种动态,你就会觉得哗,这一树的鲜花都是喧喧闹闹的。什么叫生动啊?就是把花能写得像鸟一样,这就是生机蓬勃,这是我很小的时候。中国诗意的境界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心里了,我觉得它很美好。
好多人都问我,说《论语》这么枯燥的东西,你什么时候开始背的?我还真没有背过。我从小到大都没人让我背过,而到现在我也不会背《论语》,只是大人给我讲。也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出门,只要有朋友聚会,爸爸就跟我说,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今天有多少叔叔阿姨,这里有多少老师?我就数一圈,回来可能算出有8个半老师还是有7个半老师。然后爸爸说其实这个“三”不是固定的数字,就是说你会有很多老师,你去挑挑,就看看谁是老师。然后再看一圈,觉得有一个阿姨对谁都好,照顾这个,呵护那个,特别好。一个叔叔,说话高门大嗓的,随地吐痰,这个不好。后来就跟爸爸说,那个阿姨是老师,那个叔叔不是老师。我爸爸就说,那阿姨就是老师,这就叫见贤思齐,你得跟他一样好,那叔叔也是老师,这叫见不贤则内自省,你觉得他做得不好吧,你就问问自己,哎呀,我会不会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个老师。那个时候我就会跟大人说,我才不会像他那么做,那么做都不好啊。爸爸就说是啊,你看孩子看着都不好,就是因为有人看觉得不好。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呢?中国人为什么说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这么做啊?有的时候呢可能大人说了一半我就跑了,我从来没有被揪回来坐在那儿,说还没说完,背着手听完,没有,跑了就跑了,下回不知道是吃饭、玩,什么时候又捡起一个话题,又说起来了。对我来讲,我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我很庆幸我出生在文革的末期,在外面一片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家也没人要求我背过《论语》,但是不停的有人在给我讲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习染,因为他知道一个孩子的优与劣。
所以什么是一个人的兴趣呢?我的女儿现在也很小,但是她也很爱诗词。她四岁的时候就能背整个《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她自己乱讲意境。她会说“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这一段的意境呢,江潭落月赴西斜,那个斜是歪斜的斜,是指月亮又西斜了,但是押韵要读成xia。可是这个道理我跟她讲不清楚,她太小了。所以我女儿经常望文生义地跟她的小朋友说:“你看江潭上的月亮啊,正好落在了晚霞上。说早晨的霞叫朝霞,晚上的霞叫夕霞,‘落月赴夕霞’那一片霞光上还有月亮,你说多美啊!
这样的时候我真的跟她讲不清楚,我只能认可她这种说法。我觉得有想象力总比没有好,她喜欢一件事情你先让她瞎想去,先让她去背,总比你现在就告诉她,这个字你读错了,这个“斜”字在这里押韵,为什么读xia,它跟晚霞的霞为什么不同,我觉得她会失去兴趣。也许我不是一个懂科学的妈妈,但是我是尊重孩子兴趣的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讲,她少背几首诗没有关系,关键是她要快乐,她要保持着那种蓬勃的自信和那种创造的愿望。所以我们经常说到一个什么意境,我女儿就会画画,她经常会画得满天飞花,星月同辉,地上会生长出星,会生长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包括台灯、包括云彩,所有这些东西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给她的永远是鼓励,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在想,家庭教育,它让一个孩子从小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是值得尊敬的事。国家图书馆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他去世之前我还去跟他聊过天,93岁的老人了。当时他跟我说了一段话,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们现在大的悲哀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推行标准。老师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块小圆饼干,小朋友咬一口举起来说,这是什么?标准是月牙。任老说,我如果说这是小船行不行?我如果说这是人剪下来的指甲行不行?我为什么非要说它是月牙呢?所以任老当时说,如果连小孩子,幼儿园就习惯什么叫标准,他这一辈子怎么摆脱标准的束缚呢?
任老这段话其实挺发人深省,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一个平衡器,社会教育要求不讲标准是不可能的。到了小学、到了中学、到了高考前我们还不讲标准吗?如果说社会教育给学生的是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那么家庭教育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价值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形成的平衡系统才能够真正塑造起来一个健全的人。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的第二个意义是因材施教,真正能够开发一个孩子对象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