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对一辅导首先恒高一对一
杭州一对一辅导首先恒高一对一孩子放假了,给家长们支个招
放假了,孩子们谁不高兴?然而家长可不见得舒心。为什么? 漫漫长假,怎样陪孩子度过?特别是上班族,多数家长目前都享受不到可由自己支配的年假制度,于是怎样处理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为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
我接到不少家长私信,都在表达对孩子过暑假的关切,要我帮着出出主意。主意?我当然有,但考虑到目前社会的若干特点,哪敢呀!
说到目前社会的特点,有几个是很令人无奈的:
● 职工的可支配年假,许多国家是这样处理的:按工龄拥有不同比例的年假天数,可以积累起来,然后和孩子同步放假,这样就能提早规划,给孩子安排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度假计划。但目前许多家长都没这种福分。
● 另类活动,另类生活,是平日承受学习压力和单调生活的学生们乐意追求的。
但鉴于安全理由,学校上级领导不愿负责,学校校长和老师没有能力负责,所以本来可由学校老师来安排的假期活动,像郊游、露营、田野视察、参观访问等等活动,都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下阙如。
● 企业化经营的学生假期活动各地都有,天价收费,广告诱人。但问题还不在收费,而是所开办的课程或活动内容单一,倾向“特长训练”,缺乏新鲜感,是否孩子们所爱?是否家长们认可?办班的企业考虑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和孩子的需求很难合拍。
● 失踪、拐骗、溺水、群殴、交通意外……,这些负面天天都有,哪个家长能不为孩子的安全操心?本来暑假是让孩子接触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家长就在这一咋一惊中收缴了孩子要求外出游玩的种种愿望。
这样,我们还能提出什么好建议?我们的家长谁愿意耽误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不愿意,那我们就得敢于接受挑战,尽好自己的责任。
以目前的教育机制和学校制度来看,期待孩子在学校里完成基础能力的训练是不现实、也不可能了;课堂那点儿为考试而施教的学习内容,也满足不了孩子的学习欲望。那么,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鼓励家长们抓住时机,在每个假期,给自己设定一些可以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些任务尽量设计得很细、很具体,有足够的可行性,然后以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去完成。能这样想,这样做,就不会觉得面对孩子的暑假无可着力,就不会抱怨孩子浪费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样想着,我于是提出3个挑战,看看家长们谁能接招,谁敢接招!
这3个挑战并不针对所有家长——先知先觉的家长,早就完成这些基础能力的训练任务,其他的家长,也许部分已经做到,部分仍然缺失,那么,就从缺失的那一部分下手吧!
招:“有效放养”。
放养,如果是“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那对于羽翼未丰的雏鸟,太危险太不靠谱,所以要强调“有效”——就是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让孩子体验自主飞行的乐趣。
所以,这一招的命题是:“每天给孩子一小时到三小时的自由活动空间。”
这是针对平素管得太多,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强、非常听话的孩子实施的。
基本规划是:和孩子达成以下的“约定”:
① 可去的场所:针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规划,例如:去公园玩、去图书馆看书、去购物中心逛、去参观动物园或科技馆、去同学家里玩。原则上支持孩子的决定,但对于幼儿,要适当压缩空间,选择干扰因素较少而且靠近住家的场所。
② 可邀约的玩伴:对孩子邀约同行的玩伴必须有所了解,尽可能记录下相关资料——地址、家长及联络电话。
③ 可做的事情:先和孩子交流看法,目的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而是引导孩子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④ 必须注意的安全条款: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训练,例如:记住住家地址、父母亲姓名和手机或座机号码。
迷路的时候怎么办?
可以找谁协助?
到陌生人靠近搭话时怎么办?
如果和同伴争吵,必须采取什么态度?
过马路和搭车时候应该遵守哪些约定?
除了事前的准备,事后的互动也必须很重视,例如:倾听孩子讲述这次外出的活动:有什么新鲜事儿?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
家长必须切记:不要像审问犯人那样逼问孩子。即使他外出活动中做错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也别“批评教育”,而是在分享中引导孩子认识到改变一些做法,就可以避免错误,免除不快了。
维持愉快的交谈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让孩子感觉他学会了一些事情,尽管有时候做得还不是很好,但已经有进步了。记住一点:愉快的回忆和享受成功,比内疚或挫折的打击更能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招:“课题研究”。
别以为“课题研究”就一定要像学者或大学生那样搬一大把书,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对于孩子,课题研究只是一个体验式学习的手段,让孩子有个探索的目标,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课题:“写一本书”,这只是一个设定,因为写一本自己的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孩子兴趣勃勃,会集中全力,恨不得一口气完成,所以可以乘机训练他规划工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掌握进度,耐心地分几个阶段来完成工作。事实上,这背后还隐含着一个不让孩子知道的“阴谋”——在观察、探索、求解,主动查找资料、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摸索、体验,渐渐找到学习的门径,也培养出专注力和学习兴趣来。没有这个体验过程,学习就无法深入,也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把他不会的都直接教给他,表面上看你是在关心他的学习,而事实上却扼杀了他的心智发展,剥夺了他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
那么,怎样推动孩子做“课题研究”呢?
首先,就是引起他强烈的研究动机。不要说大道理,不要强调怎样做会有什么效果之类的话。我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效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
写一本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呀!由于好奇,由于想表现自己的才华,他会跃跃欲试。这时,你只要引导他怎样开始,给他提供必要的资源,他就会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定下一个“适合”的课题。
所谓适合,就是难度适中,学习资源较容易获得,涉及领域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研究公园、菜市场、游戏场;5-6岁的孩子,可以研究小动物如猫、狗、金鱼、青蛙、蝴蝶;或医生、护士、警察、司机、售货员等职业人士;小学生的生活范围较大,课题也可以扩大一些。是由孩子提出他想做的课题,家长再给予一些建议,后才选出合适的一个。
第三,虽然说是“写一本书”,但孩子认字不多,写字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写”可以用“画画”、“拍照”来代替,在画或照片下写一两个句子,就是“一页书”了。3-6岁的孩子一般都能说,不一定会写,家长可以做孩子的助手,即使是“代笔”,那毕竟也是孩子的作品呀!
第四,孩子完成的“书”,家长可能觉得幼稚可笑,但请别用大人的眼光去评价。无论如何,家长应该给予赞赏和重视,煞有介事地给孩子开一个“新书发布会”,让孩子约一些小朋友来参与。这种经历,将令他难以忘怀,他以后在观察事物方面将会有不同要求,他会把探索知识当作一种愉快的活动。
放假了,孩子们谁不高兴?然而家长可不见得舒心。为什么? 漫漫长假,怎样陪孩子度过?特别是上班族,多数家长目前都享受不到可由自己支配的年假制度,于是怎样处理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为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
我接到不少家长私信,都在表达对孩子过暑假的关切,要我帮着出出主意。主意?我当然有,但考虑到目前社会的若干特点,哪敢呀!
说到目前社会的特点,有几个是很令人无奈的:
● 职工的可支配年假,许多国家是这样处理的:按工龄拥有不同比例的年假天数,可以积累起来,然后和孩子同步放假,这样就能提早规划,给孩子安排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度假计划。但目前许多家长都没这种福分。
● 另类活动,另类生活,是平日承受学习压力和单调生活的学生们乐意追求的。
但鉴于安全理由,学校上级领导不愿负责,学校校长和老师没有能力负责,所以本来可由学校老师来安排的假期活动,像郊游、露营、田野视察、参观访问等等活动,都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下阙如。
● 企业化经营的学生假期活动各地都有,天价收费,广告诱人。但问题还不在收费,而是所开办的课程或活动内容单一,倾向“特长训练”,缺乏新鲜感,是否孩子们所爱?是否家长们认可?办班的企业考虑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和孩子的需求很难合拍。
● 失踪、拐骗、溺水、群殴、交通意外……,这些负面天天都有,哪个家长能不为孩子的安全操心?本来暑假是让孩子接触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家长就在这一咋一惊中收缴了孩子要求外出游玩的种种愿望。
这样,我们还能提出什么好建议?我们的家长谁愿意耽误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不愿意,那我们就得敢于接受挑战,尽好自己的责任。
以目前的教育机制和学校制度来看,期待孩子在学校里完成基础能力的训练是不现实、也不可能了;课堂那点儿为考试而施教的学习内容,也满足不了孩子的学习欲望。那么,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鼓励家长们抓住时机,在每个假期,给自己设定一些可以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些任务尽量设计得很细、很具体,有足够的可行性,然后以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去完成。能这样想,这样做,就不会觉得面对孩子的暑假无可着力,就不会抱怨孩子浪费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样想着,我于是提出3个挑战,看看家长们谁能接招,谁敢接招!
这3个挑战并不针对所有家长——先知先觉的家长,早就完成这些基础能力的训练任务,其他的家长,也许部分已经做到,部分仍然缺失,那么,就从缺失的那一部分下手吧!
招:“有效放养”。
放养,如果是“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那对于羽翼未丰的雏鸟,太危险太不靠谱,所以要强调“有效”——就是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让孩子体验自主飞行的乐趣。
所以,这一招的命题是:“每天给孩子一小时到三小时的自由活动空间。”
这是针对平素管得太多,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强、非常听话的孩子实施的。
基本规划是:和孩子达成以下的“约定”:
① 可去的场所:针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规划,例如:去公园玩、去图书馆看书、去购物中心逛、去参观动物园或科技馆、去同学家里玩。原则上支持孩子的决定,但对于幼儿,要适当压缩空间,选择干扰因素较少而且靠近住家的场所。
② 可邀约的玩伴:对孩子邀约同行的玩伴必须有所了解,尽可能记录下相关资料——地址、家长及联络电话。
③ 可做的事情:先和孩子交流看法,目的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而是引导孩子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④ 必须注意的安全条款: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训练,例如:记住住家地址、父母亲姓名和手机或座机号码。
迷路的时候怎么办?
可以找谁协助?
到陌生人靠近搭话时怎么办?
如果和同伴争吵,必须采取什么态度?
过马路和搭车时候应该遵守哪些约定?
除了事前的准备,事后的互动也必须很重视,例如:倾听孩子讲述这次外出的活动:有什么新鲜事儿?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
家长必须切记:不要像审问犯人那样逼问孩子。即使他外出活动中做错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也别“批评教育”,而是在分享中引导孩子认识到改变一些做法,就可以避免错误,免除不快了。
维持愉快的交谈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让孩子感觉他学会了一些事情,尽管有时候做得还不是很好,但已经有进步了。记住一点:愉快的回忆和享受成功,比内疚或挫折的打击更能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招:“课题研究”。
别以为“课题研究”就一定要像学者或大学生那样搬一大把书,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对于孩子,课题研究只是一个体验式学习的手段,让孩子有个探索的目标,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课题:“写一本书”,这只是一个设定,因为写一本自己的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孩子兴趣勃勃,会集中全力,恨不得一口气完成,所以可以乘机训练他规划工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掌握进度,耐心地分几个阶段来完成工作。事实上,这背后还隐含着一个不让孩子知道的“阴谋”——在观察、探索、求解,主动查找资料、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摸索、体验,渐渐找到学习的门径,也培养出专注力和学习兴趣来。没有这个体验过程,学习就无法深入,也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把他不会的都直接教给他,表面上看你是在关心他的学习,而事实上却扼杀了他的心智发展,剥夺了他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
那么,怎样推动孩子做“课题研究”呢?
首先,就是引起他强烈的研究动机。不要说大道理,不要强调怎样做会有什么效果之类的话。我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效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
写一本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呀!由于好奇,由于想表现自己的才华,他会跃跃欲试。这时,你只要引导他怎样开始,给他提供必要的资源,他就会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定下一个“适合”的课题。
所谓适合,就是难度适中,学习资源较容易获得,涉及领域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研究公园、菜市场、游戏场;5-6岁的孩子,可以研究小动物如猫、狗、金鱼、青蛙、蝴蝶;或医生、护士、警察、司机、售货员等职业人士;小学生的生活范围较大,课题也可以扩大一些。是由孩子提出他想做的课题,家长再给予一些建议,后才选出合适的一个。
第三,虽然说是“写一本书”,但孩子认字不多,写字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写”可以用“画画”、“拍照”来代替,在画或照片下写一两个句子,就是“一页书”了。3-6岁的孩子一般都能说,不一定会写,家长可以做孩子的助手,即使是“代笔”,那毕竟也是孩子的作品呀!
第四,孩子完成的“书”,家长可能觉得幼稚可笑,但请别用大人的眼光去评价。无论如何,家长应该给予赞赏和重视,煞有介事地给孩子开一个“新书发布会”,让孩子约一些小朋友来参与。这种经历,将令他难以忘怀,他以后在观察事物方面将会有不同要求,他会把探索知识当作一种愉快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