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恒高1对1
说起习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但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受益人。
一、培养学生听
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可见听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学会一首歌,首先就要学会听。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根据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调式、演唱形式等,来“听”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当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时,学生就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现在的歌唱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一般都是以听唱为主。我们老师也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听,因为听多了他们自然就会唱了。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学会了聆听音乐,那么对于我们的歌唱教学就会变的轻松多了。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常是这样做的:
1、静静聆听。
不发出任何声音,带问题倾听,如:听听唱了些什么;听听有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锻炼,从学期开始就进行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很快的掌握良好的听的习惯。
2、听加动。
一般是放在第二次聆听的时候采用,如加上动作聆听,嘴巴不发出声音,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动作等。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听的印象,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体会歌曲或者音乐。
二、培养学生看
这里的看,是指学生要学会看老师,学会注视老师的一举一动。如:看老师的动作、手势、乃至一个表情,知道老师通过这些动作、手势、表情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看考验的是教师的能力,考验老师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
首先要理解所看对象的意思。我们先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这个手势,动作,表情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不然看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其次,在理解基础上学会进行师生互动。就是训练他们看到这个手势,动作,表情应该怎么做,这些无声的语言需要达到相互的默契。比如:教唱歌曲时,有时学生的咬字会不清楚,我从不刻意去说,这个字应该怎么唱,嘴巴应该怎么张,只说:“小朋友看老师的口型,你的嘴巴要张开和老师一样。”他们马上就会了。经过几次练习。下次只要我在前面张开嘴巴和他们对口型,他们自然就会学我的样子了。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情感体验的良好习惯
1、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这样启发学生:作曲家在每首音乐作品里面都表达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它像一个个谜藏在乐曲里面等着我们去发现,你能发现它们吗?看看你能不能成为作曲家的“知音”!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把这种情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作品,做到用心演奏,用情歌唱,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陶冶其情操、启迪其智慧,激发其对爱好和追求。并通过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重要理念。
2、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卫生的演唱发声方法
在音乐课上,有时会遇到学生“喊唱”的现象,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儿童表现欲的驱使,他们会为了显示自己声音大,而用上全身力气喊唱。另外,高年级的同学有时也会因为特别喜欢某首歌曲,在演唱时相互群情激奋而出现“喊唱”的现象。但是“喊唱”是一种不卫生、不科学的演唱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予以纠正。如在演唱三年级学生演唱教材歌曲《摇篮曲》之前,我启发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吗?摇篮曲是一种哄孩子入睡时演唱的歌曲题材,我们如果想让妈妈入睡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会说:“要轻轻地唱。”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歌声轻柔亲切,充满了催妈妈安睡的关爱之情,没有一个学生再喊唱。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不管是音乐教师也好,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也罢,都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线的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艰苦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老师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课堂上能按要求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地表扬、鼓励,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向他指出,并引导其认识到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力争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并成为一种自然。因为好习惯,益终生!
一、培养学生听
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可见听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学会一首歌,首先就要学会听。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根据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调式、演唱形式等,来“听”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当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时,学生就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现在的歌唱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一般都是以听唱为主。我们老师也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听,因为听多了他们自然就会唱了。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学会了聆听音乐,那么对于我们的歌唱教学就会变的轻松多了。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常是这样做的:
1、静静聆听。
不发出任何声音,带问题倾听,如:听听唱了些什么;听听有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锻炼,从学期开始就进行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很快的掌握良好的听的习惯。
2、听加动。
一般是放在第二次聆听的时候采用,如加上动作聆听,嘴巴不发出声音,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动作等。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听的印象,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体会歌曲或者音乐。
二、培养学生看
这里的看,是指学生要学会看老师,学会注视老师的一举一动。如:看老师的动作、手势、乃至一个表情,知道老师通过这些动作、手势、表情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看考验的是教师的能力,考验老师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
首先要理解所看对象的意思。我们先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这个手势,动作,表情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不然看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其次,在理解基础上学会进行师生互动。就是训练他们看到这个手势,动作,表情应该怎么做,这些无声的语言需要达到相互的默契。比如:教唱歌曲时,有时学生的咬字会不清楚,我从不刻意去说,这个字应该怎么唱,嘴巴应该怎么张,只说:“小朋友看老师的口型,你的嘴巴要张开和老师一样。”他们马上就会了。经过几次练习。下次只要我在前面张开嘴巴和他们对口型,他们自然就会学我的样子了。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情感体验的良好习惯
1、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这样启发学生:作曲家在每首音乐作品里面都表达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它像一个个谜藏在乐曲里面等着我们去发现,你能发现它们吗?看看你能不能成为作曲家的“知音”!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把这种情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作品,做到用心演奏,用情歌唱,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陶冶其情操、启迪其智慧,激发其对爱好和追求。并通过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重要理念。
2、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卫生的演唱发声方法
在音乐课上,有时会遇到学生“喊唱”的现象,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儿童表现欲的驱使,他们会为了显示自己声音大,而用上全身力气喊唱。另外,高年级的同学有时也会因为特别喜欢某首歌曲,在演唱时相互群情激奋而出现“喊唱”的现象。但是“喊唱”是一种不卫生、不科学的演唱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予以纠正。如在演唱三年级学生演唱教材歌曲《摇篮曲》之前,我启发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吗?摇篮曲是一种哄孩子入睡时演唱的歌曲题材,我们如果想让妈妈入睡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会说:“要轻轻地唱。”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歌声轻柔亲切,充满了催妈妈安睡的关爱之情,没有一个学生再喊唱。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不管是音乐教师也好,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也罢,都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线的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艰苦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老师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课堂上能按要求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地表扬、鼓励,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向他指出,并引导其认识到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力争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并成为一种自然。因为好习惯,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