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的过度效应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的越来越多了。可是,如果对孩子赏识过度,也会导致偏执性厌学,这是许多人所没有料到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1、 赏识教育要坚持原则
赏识教育缺失没错,可是一定要坚持原则,而不是无谓的吹捧。
一个孩子的父母是博士,母亲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小就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每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他们就对她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家庭氛围,养成了孩子争强好胜的个性,三年级就当上了大队委。
进入重点初中后,她和其他同学相比,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虽然经过努力,但还是倒数几名。可是每天回家后,父母仍然对她非常“赏识”,还是像以前一样说:“你是棒的!你已经很了!”这使她非常反感,同时也顿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觉得父母像在嘲笑自己。她对父母说:“你们认为一个学习成绩排在倒数第几名的孩子是的吗?你们以为我是白痴吗?我不上学了!!!
在这里,这对父母犯了一个错误: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没能坚持原则,缺乏横向比较,从而造成了孩子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很难统一起来,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从而无法把握自己。
2、 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打击
一直沐浴在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挫折的打击,遇到有点点挫折就会发生潜意识的心理障碍性厌学。
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从来都是名,所以老师常常表扬她,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
有一次上自习课,数学老师来课堂上辅导,她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干部会议了,所以没有听到老师讲课。而在接下来的月考中,老师认为这次讲的一个知识点非常重要,所以特地在考卷中连出了两道大题,并赋予了较大的分值。由于这个孩子大脑里没有这个知识点,在应用和变换公式时连犯错误,使得两道大题都没有得分。
就是这样一次挫折,让孩子根本承受不了。以后每当上数学课时,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根本不想听老师讲课,可是又不能不听,于是产生了潜意识的厌学行为。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1、 赏识教育要坚持原则
赏识教育缺失没错,可是一定要坚持原则,而不是无谓的吹捧。
一个孩子的父母是博士,母亲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小就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每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他们就对她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家庭氛围,养成了孩子争强好胜的个性,三年级就当上了大队委。
进入重点初中后,她和其他同学相比,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虽然经过努力,但还是倒数几名。可是每天回家后,父母仍然对她非常“赏识”,还是像以前一样说:“你是棒的!你已经很了!”这使她非常反感,同时也顿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觉得父母像在嘲笑自己。她对父母说:“你们认为一个学习成绩排在倒数第几名的孩子是的吗?你们以为我是白痴吗?我不上学了!!!
在这里,这对父母犯了一个错误: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没能坚持原则,缺乏横向比较,从而造成了孩子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很难统一起来,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从而无法把握自己。
2、 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打击
一直沐浴在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挫折的打击,遇到有点点挫折就会发生潜意识的心理障碍性厌学。
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从来都是名,所以老师常常表扬她,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
有一次上自习课,数学老师来课堂上辅导,她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干部会议了,所以没有听到老师讲课。而在接下来的月考中,老师认为这次讲的一个知识点非常重要,所以特地在考卷中连出了两道大题,并赋予了较大的分值。由于这个孩子大脑里没有这个知识点,在应用和变换公式时连犯错误,使得两道大题都没有得分。
就是这样一次挫折,让孩子根本承受不了。以后每当上数学课时,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根本不想听老师讲课,可是又不能不听,于是产生了潜意识的厌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