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点击搜索

发布

厌学的概述是什么

1、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在个累学校环境中,在教室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是一种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习不仅使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而且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促进个体的成熟和提高。
2、      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任务引起的不适、厌倦状态。厌学对个人身心、家庭、学校教学、社会都具有较大危害。厌学按其程度,可以划分为一般厌学情绪和厌学症;从厌学程度可分为:原生性厌学、迁移性厌学和干扰性厌学;按照厌学的表现可以划分为显性厌学和隐性厌学;根据厌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逃避或想获得什么,把厌学划分为:为了逃避引发负面情绪的学校相关刺激而拒绝上学、为了逃避令人苦恼的社交或评价情境而拒绝上学、为了获得关注而拒绝上学和为了获得校外实质利益而拒绝上学。
3、      厌学生是指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指那些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情感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在我国多被界定为对学校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持冷漠态度的“差生”。厌学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智力差异小,而在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基础知识方面差异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厌学。
4、      对中小学厌学的干预可以采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模式。心理学的矫正模式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习行为矫正;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干预。教育学的矫正模式包括:给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集体引导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5、      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亟待进行辅导的心理问题很多是关于学习方面的。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状并不乐观。通过对我国厌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情况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这层次多,涉及学制范围广,但理论研究缺乏,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少,应对厌学问题的文章广而不精,大多学者对厌学研究仍停留在较低的经验反思层面等问题,这也体现出进一步研究厌学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查看更多济南其他教育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20515)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