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灯塔 与孩子做朋友 让孩子 说了算
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教育专家开始提倡家长把孩子当做朋友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面上,用平等的心态跟孩子交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链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真爱的旅程》中就曾经讲到,“当一个孩子从来不曾被支持去信任自己的感受时,他会失去宝贵的自我敬重以及自己拥有力量的感受,他会开始不安与羞愧。”
而当孩子能够发自内心的信任、依赖家长的时候,也会愿意把心底里的难以与外人讲的小秘密告诉家长。凡事都会跟父母商量沟通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和看法,然后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与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追捧。但是,跟孩子做朋友,并不是事事以孩子为先,彻底让孩子“说了算”。
曾经,参加过一个旅行团,旅行团的午餐是8-10人一桌,大家都是拼桌进餐的。
我所在的那一桌有7个大人,3个孩子,一个孩子来吃饭,手黑黑的,可能是刚在湖边玩过淤泥。他妈妈让他洗手,他不去,他妈妈竟然也没有坚持,只是让他用桌上的湿毛巾擦了擦,但是孩子并没有擦干净,手还是黑黑的,就开始吃饭了。
因为人多,菜一上来,孩子们就开始抢自己爱吃的吃,这个孩子筷子用的不是很好,一着急就下手抓菜。
他的手很黑,我看不惯,但又没法说,就只能对自己说,“快点吃,他抓哪个我就不吃哪个。”
在此期间,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抓,不要抓!”
但孩子根本不听她的,他抓菜的速度比我吃的速度还快,很快每个菜都被他抓了一遍,我就停下来不吃了。
然后,我发现大人们都停下来不吃了,只有孩子们在吃,家长就和自己的孩子小声地说:“别吃了,太脏了!”
直到所有人都不再吃的时候,这个妈妈受不了了,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捂着脸大哭起来。
这期间,孩子妈妈不停地阻止,但孩子却毫不在意。笔者大概也能猜想出来,妈妈的话在孩子的心中毫无分量。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连这样的小事都不听家长,将来遇到更重要的问题,重要到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人生方向的时候,会听家长的吗?
“惯子如杀子”,家长一味的纵容与包庇,甚至无条件的为他奉献一切,反而会害了孩子。
专家认为应该构建平等的家庭关系、宽松的成长空间,并不意味要让孩子“说了算”,家长应该具有一定的性,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上,尤其是原则性问题上,让孩子能够接受家长的建议,而不是嬉皮笑脸的混过去。
而且,我们发现,越是贵族和精英的教育,越重视孩子的基本礼仪规范。比如,父母长辈说话不许插嘴,言谈举止合乎礼仪等。
而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气质。针对家长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要求”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即父母对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戴安娜·鲍姆林德把家长分为型家长、专制型家长、溺爱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四种。
“型”家长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足够的关爱,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型”被公认为理想和恰当的教养方式。在“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小朋友交流。
但是,父母的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孩子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生了这个孩子,就天然拥有了,也不是因为你不断跟孩子强调听话,或者打骂孩子,你就拥有了,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是要靠家长做出模范性的行动。
父母与孩子做好朋友,从本质上讲得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除了尊重以外,家长还应该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原则性问题上给孩子立好规矩,让孩子学会遵守原则,知道什么是底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家长要及时的指出来,并且给出正确的引导。
爱他,就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在《真爱的旅程》中就曾经讲到,“当一个孩子从来不曾被支持去信任自己的感受时,他会失去宝贵的自我敬重以及自己拥有力量的感受,他会开始不安与羞愧。”
而当孩子能够发自内心的信任、依赖家长的时候,也会愿意把心底里的难以与外人讲的小秘密告诉家长。凡事都会跟父母商量沟通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和看法,然后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与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追捧。但是,跟孩子做朋友,并不是事事以孩子为先,彻底让孩子“说了算”。
曾经,参加过一个旅行团,旅行团的午餐是8-10人一桌,大家都是拼桌进餐的。
我所在的那一桌有7个大人,3个孩子,一个孩子来吃饭,手黑黑的,可能是刚在湖边玩过淤泥。他妈妈让他洗手,他不去,他妈妈竟然也没有坚持,只是让他用桌上的湿毛巾擦了擦,但是孩子并没有擦干净,手还是黑黑的,就开始吃饭了。
因为人多,菜一上来,孩子们就开始抢自己爱吃的吃,这个孩子筷子用的不是很好,一着急就下手抓菜。
他的手很黑,我看不惯,但又没法说,就只能对自己说,“快点吃,他抓哪个我就不吃哪个。”
在此期间,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抓,不要抓!”
但孩子根本不听她的,他抓菜的速度比我吃的速度还快,很快每个菜都被他抓了一遍,我就停下来不吃了。
然后,我发现大人们都停下来不吃了,只有孩子们在吃,家长就和自己的孩子小声地说:“别吃了,太脏了!”
直到所有人都不再吃的时候,这个妈妈受不了了,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捂着脸大哭起来。
这期间,孩子妈妈不停地阻止,但孩子却毫不在意。笔者大概也能猜想出来,妈妈的话在孩子的心中毫无分量。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连这样的小事都不听家长,将来遇到更重要的问题,重要到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人生方向的时候,会听家长的吗?
“惯子如杀子”,家长一味的纵容与包庇,甚至无条件的为他奉献一切,反而会害了孩子。
专家认为应该构建平等的家庭关系、宽松的成长空间,并不意味要让孩子“说了算”,家长应该具有一定的性,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上,尤其是原则性问题上,让孩子能够接受家长的建议,而不是嬉皮笑脸的混过去。
而且,我们发现,越是贵族和精英的教育,越重视孩子的基本礼仪规范。比如,父母长辈说话不许插嘴,言谈举止合乎礼仪等。
而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气质。针对家长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要求”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即父母对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戴安娜·鲍姆林德把家长分为型家长、专制型家长、溺爱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四种。
“型”家长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足够的关爱,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型”被公认为理想和恰当的教养方式。在“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小朋友交流。
但是,父母的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孩子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生了这个孩子,就天然拥有了,也不是因为你不断跟孩子强调听话,或者打骂孩子,你就拥有了,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是要靠家长做出模范性的行动。
父母与孩子做好朋友,从本质上讲得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除了尊重以外,家长还应该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原则性问题上给孩子立好规矩,让孩子学会遵守原则,知道什么是底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家长要及时的指出来,并且给出正确的引导。
爱他,就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