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点击搜索

发布

为什么父母的禁止反而激发了孩子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区域:
济南 > 历城 > 历城周边
企业:
北京卓训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企业已认证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如果你提醒孩子“千万不要”去做一件事情,大概率孩子会去尝试一下。

比如说,孩子小的时候,担心孩子被烫到,父母细心的提醒孩子,千万不要碰饮水机的热水开关,但是,往往就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孩子大概率会尝试着去碰一下。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好像都有过这种“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得到;越是不容易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逆反心理,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总比已知的事物更具诱惑力,也更能够促进与强化人们渴望接近与了解的诉求,结果反而促使人们去偷食“禁果”。

西方神话故事中,潘多拉保管着一个盒子,传说盒子里有着世间可怕的诅咒。

好奇心重的潘多拉,在“禁果效应”的影响下,终于有一天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所有的病痛、战祸灾难......都化做恐怖的幻象,飞向世界每个角落,人类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

因为潘多拉的好奇,人类无法避免的承受了各种痛苦,并且永无休止。

在“禁果效应”的影响下,越是被禁止的事情,人们越想要得到手。

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

也正因为如此,父母的禁止反而激发了孩子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行为又称之为“潘多拉现象”。

然而,潘多拉现象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一心理机制。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他们的父母苏洵夫妇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且施之以“魔法”: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gala)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

父母 “偷偷摸摸”、“神秘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母一定阅读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他们乘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

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求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有没有明确的禁止理由,结果会大相径庭。比如一个爸爸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抽烟,就告诉孩子,“不要抽烟啊。”孩子会想:“爸爸自己都抽烟,却禁止我抽。”这种想法恰恰引起了孩子尝试“禁果”的企图,模仿或羡慕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的爸爸虽然也说出了理由:“你还小,抽烟还太早!”但这个理由,可能反而加强了孩子对成年人的羡慕,从而促使他去偷偷抽烟。

但是,如果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常见的防触电教育,父母除了告诉孩子远离电源,不要用湿手触碰电源以外,还需要详细的告诉孩子触电的危险,让孩子知道触电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明白用电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去触碰电源等。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主动用手去触碰电源的概率是不是会大幅度降低。

其次,在禁止孩子去做不对的事情之外,还要引导他去做对的事情。这一点常见的就是孩子的早恋问题。

曾经有一位机智的爸爸,当他发现刚上高一的女儿对班长表现出特殊的情愫时,没有立刻找女儿谈话。

相反,这位爸爸在深思熟虑以后,决定在女儿学校附近租一个房子,全家人给女儿陪读。妈妈负责女儿的饮食起居,爸爸则负责女儿的思想动向。

每天早上爸爸都会陪着女儿进行晨练,在这期间,爸爸会不带任何目的的跟女儿聊一些女儿感兴趣的事情。

而当聊到班长的时候,女儿略带害羞的表情,爸爸顺势说,“人家是班长,应该会喜欢学习好的吧。”

一段时间之后,女儿的成绩开始从中等偏后,逐步变到了班级的前15名。

后,女儿不但没有因为暗恋,耽误自己的学业,反而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后来,女儿发现,其实自己可能也没有那么喜欢对方,青春期的一次好感也就不了了之。

孩子到了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或是感情冲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这种感情油然而生,非常纯洁。

只要稍微懂一点心理学的父母,就不会选择简单粗暴地去阻止孩子的这种感情冲动,而是把这种感情冲动变成一种动力,引导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有太多的青春期早恋的悲剧,都是在父母的一次次阻止中愈演愈烈的。
查看更多济南其他教育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679574)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