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灯塔 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
古语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一个心存敬畏之人就不会肆无忌惮,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害人害己。
而无数的案例表明,一个失去敬畏心的孩子,往往会越发的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丧失底线,终的结果也是害人害己。
不敬畏父母,父母说的话就会时常当作耳旁风。
不敬畏师长,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会动一笔。
不敬畏社会规则和法律,恣意妄为的。
不敬畏生命,就会残忍地对待动物甚至残忍地对人。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过一席话,“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这里的怕并不是指孩子胆小,而是要心存敬畏。一个心存敬畏的孩子,知道行为的底线在哪里,知道哪些事情是绝不容许触犯的,这既是保护他人的利益,也是对孩子一种隐形的保护。
而在现在社会中,网络的普及,让一部分年幼的孩子接触到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却被某些不良价值观毒害,拿着素质低当个性,拿着当能力,生活中“唯我独尊”,任何人不顺他的心意,都会被打击。
很多父母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严管是爱,放纵才是害。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英国议院曾通过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但在中国,除了极个别老师,大多数的老师的常态是,对孩子不敢管,对家长更不敢多说。
因为,太多老师被“踩”在了鄙视链的底端。
图片
有一个在当地某重点小学当老师的朋友,曾经吐槽过,只是因为一个孩子迟到,老师让孩子罚站,家长就到学校找老师,甚至出手打了老师一拳。
而有的家长,甚至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向学校高层领导施压,终成功换掉老师的例子。
身边的一位邻居的孩子,在当地的重点初中上学,到初二下学期,他孩子班里的数学老师已经换了5个了,其中有3个是家委会联名换掉的。
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邻居也是非常无奈。
就因为一小部分家长的行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你不就是个老师,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聪明”的孩子,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作为自己学习不好的借口,“不是我学不好,是我们老师不行,他不会教。”
又因为缺少了恭敬心,现在很多学生和教师的矛盾,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激化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2019年10月,发生在某中学的学生打老师事件。受害者黄老师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后,突然被身后的学生颜某从背后袭击,监控显示,该学生在教室用疑似砖头的物件从背后连续猛烈击打老师头部9次。终受害老师因为医治无效而不幸离世。
就像家长们讨论作业要不要批改一样,老师们也会反复的衡量,要不要管?
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部自2019年开始组织研究《规则》的起草,开展理论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高度关注。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到123820份有效问卷,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令第49号),明确规定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并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什么是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实施教育惩戒的属性和原则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
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
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
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教育惩戒的分类
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
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
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与此同时,《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同时强调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规则》还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相关救济程序,并鼓励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一个心存敬畏之人就不会肆无忌惮,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害人害己。
而无数的案例表明,一个失去敬畏心的孩子,往往会越发的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丧失底线,终的结果也是害人害己。
不敬畏父母,父母说的话就会时常当作耳旁风。
不敬畏师长,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会动一笔。
不敬畏社会规则和法律,恣意妄为的。
不敬畏生命,就会残忍地对待动物甚至残忍地对人。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过一席话,“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这里的怕并不是指孩子胆小,而是要心存敬畏。一个心存敬畏的孩子,知道行为的底线在哪里,知道哪些事情是绝不容许触犯的,这既是保护他人的利益,也是对孩子一种隐形的保护。
而在现在社会中,网络的普及,让一部分年幼的孩子接触到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却被某些不良价值观毒害,拿着素质低当个性,拿着当能力,生活中“唯我独尊”,任何人不顺他的心意,都会被打击。
很多父母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严管是爱,放纵才是害。
教育必须要有惩罚手段,英国议院曾通过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但在中国,除了极个别老师,大多数的老师的常态是,对孩子不敢管,对家长更不敢多说。
因为,太多老师被“踩”在了鄙视链的底端。
图片
有一个在当地某重点小学当老师的朋友,曾经吐槽过,只是因为一个孩子迟到,老师让孩子罚站,家长就到学校找老师,甚至出手打了老师一拳。
而有的家长,甚至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向学校高层领导施压,终成功换掉老师的例子。
身边的一位邻居的孩子,在当地的重点初中上学,到初二下学期,他孩子班里的数学老师已经换了5个了,其中有3个是家委会联名换掉的。
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邻居也是非常无奈。
就因为一小部分家长的行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你不就是个老师,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聪明”的孩子,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作为自己学习不好的借口,“不是我学不好,是我们老师不行,他不会教。”
又因为缺少了恭敬心,现在很多学生和教师的矛盾,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激化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2019年10月,发生在某中学的学生打老师事件。受害者黄老师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后,突然被身后的学生颜某从背后袭击,监控显示,该学生在教室用疑似砖头的物件从背后连续猛烈击打老师头部9次。终受害老师因为医治无效而不幸离世。
就像家长们讨论作业要不要批改一样,老师们也会反复的衡量,要不要管?
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部自2019年开始组织研究《规则》的起草,开展理论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高度关注。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到123820份有效问卷,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令第49号),明确规定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并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什么是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实施教育惩戒的属性和原则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
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
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
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教育惩戒的分类
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
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
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与此同时,《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同时强调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规则》还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相关救济程序,并鼓励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