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习练的步法是什么
太极拳步要学啥?前辈们早已给出了答案。武当宫府内派金松杨氏太极“武学苑”,授拳皆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歌诀:“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为当年杨禄禅先师所创。
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当前教习传统杨氏太极拳,拳师不教桩和步者大有人在。不练“桩”“步”功夫,下盘无功,重心易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其根在脚”。只练拳掌不练脚,是练半截拳。拳论要求“形于手指”,拳谚:“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脚功是传统杨氏太极拳步法的基础功夫,授拳首要课目。传统杨氏太极拳“脚”“步”的运用,离不开方位和方向。脚步是传统拳的定向之根。盘拳丢根,就不是传统杨氏太极拳了。
传统杨氏太极拳是承重型的拳,其拳每式都轮流以一条腿和一只脚来支撑全身的重量。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四要“分虚实”,陈徽明先生笔述云“太极拳以分虚实功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和脚上,则右腿和脚为实,左腿和脚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和脚上,则左腿和脚为实,右腿和脚为虚。虚实能分,转动轻灵,毫不用力;虚实不分,则迈步全滞,自立不稳,易被人所牵动。
拳师授拳要时刻提示习练者注意,走步一定要分清虚实。一举手一投足有虚有实,虚实之运用极其神妙。传统杨氏太极拳属一虚一实、虚实兼顾的运动,稍有所偏便不妙了。再例如,意念集中在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意念集中在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这是两脚的分清虚实。传统杨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沾地就是实,一松就是虚。虚实变化,越缓慢越松沉越好。
例如前进步法,必须先提前进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足尖斜向下垂,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后退步法,则先提欲后退之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脚尖斜向下垂,缓缓后伸,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均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面落实。
行拳灵活与呆滞,全在步法上调整。迈步时必须先将一侧胯根微向内收,该侧腹部充实,坐稳一腿,固定重心后,另一腿缓慢地弧形迈出,膝关节微曲,保持灵活。落脚时注意方向角度,转换时膝尖外撇、内扣,脚跟左旋右转,不可稍有紊乱。步法是行拳之根,“定步”须沉气稳实而不飘浮,“动步”须轻灵活泼而不重滞,步步有根。
杨氏太极拳有十八种步法,每一种步法都是画圈、走弧形,绝无直来直往走直线步。“迈步要轻灵,落步要稳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警示后辈:“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近年来,未被我们练家注重,他的“差之毫厘”之说,就是“差”在脚下。授拳习拳一定要纠正脚法,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在习拳之始就须认真严谨,力求步法方位、方向、角度、幅度准确无误。
对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常用步法步型举例简要说明如下。
太极拳 http://www.ta***/ 一、坐步,即“坐马步”“骑马步”。两脚平行,宽与肩同(以足掌外缘计算)。足尖与膝尖之方向与胸同。膝微屈,后股松开,头顶与会阴成一垂线。看似两腿平均支撑全身重量,实则内含虚实,只是外表不易觉察而已。习练“马步托抱桩”便以此步型。起势、云手、合太极均用坐步。大多手到之处脚即为实,身躯随腰脊左右旋动,即“一动无有不动”,动则分阴阳、虚实。
二、斜步,即“弓步”“前进步”(杨家早期称此步为斜步),有左右之分,右脚在前者称右弓步,左脚在前者称左弓步。弓步两足之后跟与肩同宽,前后成一斜三角形。前腿膝关节与髋关节须下沉,支撑全身重量,后腿微屈而不用力,身中正。前后两足距离,视体形而定,身高腿长者大,但不可踏成一条直线。拳谱中揽雀尾、搬拦捶、扇通背,野马分鬃、打虎、指裆捶等式均用此步。
三、钓步,亦称吊步。其步型与后坐步、丁八步相似,只是前腿稍收回,脚尖点地。左脚在前钓起称左钓步,右脚在前钓起称右钓步。拳谱中白鹤亮翅、上步七星是此步。退步跨虎是副步。上步七星是进攻步,是上步,上步为阳,为合劲。退步跨虎是退守,为退步,退步为阴,为开劲。
四、倒插步。前脚后退,倒插于后脚之后,其意以退为进。前人称仙人步,又叫迷踪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有令人琢磨不定之感。拳谱中的左右侧身蹬脚、前后回身蹬脚用此步。脚蹬出去是发,倒插步是收。
更多信息参考来源地址:太极中国 http://www.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