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情绪实验总结
情绪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依恋实验
实验者:哈罗
过程:
1)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2)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另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除此之外,为了研究幼子寻求母亲庇护现象,实验者刻意地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悉情景;
3)为了探讨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六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便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结果:
1) 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
2) 幼猴会向木制母猴寻求安慰和保护;
3)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紧紧抓住它,与它玩耍,并且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的其他物品。
结论: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它产生的依恋情感是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
情绪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
实验者:华生
过程: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结果:
1)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2)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3)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
4)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
结论: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种习得具有持久性。
情绪后天习得——实验:习得性无助实验
实验者:塞利格曼、梅尔
过程:
(1)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2)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3)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结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法逃避的强烈电击会导致其产生无助与绝望的情绪,即产生“习得性无助”。
情绪认知理论
实验:沙赫特二因素理论
实验者:沙赫特
过程:
1)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2)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可能引起的反应。告诉组被试注射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这个步骤是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3)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境;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这个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4)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预测:
1)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单独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一样的情绪反应;
2)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那么各组被试应该是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
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结论: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产生了一定的情绪。
以上介绍了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情绪实验总结,更多教师资格科目二备考资料,请查看云南教师考试网。
中公讲师解析
实验者:哈罗
过程:
1)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2)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另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除此之外,为了研究幼子寻求母亲庇护现象,实验者刻意地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悉情景;
3)为了探讨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六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便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结果:
1) 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
2) 幼猴会向木制母猴寻求安慰和保护;
3)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紧紧抓住它,与它玩耍,并且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的其他物品。
结论: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它产生的依恋情感是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
情绪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
实验者:华生
过程: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结果:
1)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2)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3)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
4)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
结论: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种习得具有持久性。
情绪后天习得——实验:习得性无助实验
实验者:塞利格曼、梅尔
过程:
(1)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2)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3)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结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法逃避的强烈电击会导致其产生无助与绝望的情绪,即产生“习得性无助”。
情绪认知理论
实验:沙赫特二因素理论
实验者:沙赫特
过程:
1)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2)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可能引起的反应。告诉组被试注射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这个步骤是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3)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境;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这个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4)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预测:
1)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单独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一样的情绪反应;
2)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那么各组被试应该是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
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结论: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产生了一定的情绪。
以上介绍了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情绪实验总结,更多教师资格科目二备考资料,请查看云南教师考试网。
中公讲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