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变形缝设置规则
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
(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大间距(m)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2)砌体房屋伸缩缝的大间距(m)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注:
1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4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5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6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2.沉降缝:为防止因沉降差异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沉降缝:
(1)。软弱地基,建筑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2)。软弱地基,当地基的压缩性有显着差异部位;
(3)。软弱地基,当建筑物的长高比过大时;
(4)。软弱地基,当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5)。软弱地基,在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6)。软弱地基,在分期建造的房屋的交界处;
3.抗震缝:为防止因地震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抗震缝
(1)。建筑物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超出规范的限值,又没有采取措施时;
(2)。建筑物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建筑物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建筑物有较大错层时;
变形缝的结构特征及种类
1、金属盖板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及不锈钢)中心盖板、不锈钢滑杆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金属盖板型的特点是在盖板与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基座之间采用不锈钢滑杆链接,安装时滑杆按45斜放,当基座变位时,金属盖板始终保持位于缝的中心,当用于楼地面时可以增加盖板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承载型荷载为18.4KN(7.5t叉车通过)。承重型可根据工程要求磋商而定。
2、金属卡属型:
有铝合金基座,铝合金边侧盖板、铝合金中心滑动盖板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中心滑动盖板是夹在边侧盖板与铝合金基座之间的,外观整洁,安装方便。
3、双列嵌平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中心板、不锈钢滑杆和橡胶组成,适用于缝宽50—450mm。双列嵌平型的铝合金中心板是凹槽形的,槽内可嵌入石材、地砖、地毯等装饰材料,适用于洁净度要求高的楼地面。
4、单列嵌平型:
有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25-100mm。安装以后橡胶条与装饰层结合平整、严密。
5、抗震型:
基本上分为两类。外墙和屋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是以橡胶弹性体为主的专用装置,适用缝宽50-450mm.楼地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有铝合金基座、中心盖板、滑杆及抗震弹簧、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当的真发生时,带有抗震弹簧装置的滑杆受力后变形,可使中心盖板基座的边框上升,以保护变形缝的两侧建筑结构不受损坏,当受力消失后,中心盖板会自动恢复面变形缝的设置03J012-01,12页,5.6 围墙长度超过50米时,以50米为准在砖垛部位设置伸缩缝 。遇复杂地形时应设变形缝。规范没规定伸缩缝大间距限制,由设计人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适当设置双端柱缝。缝宽10-30mm镂空. 金属盖板型做法参照04cj-1-3变形缝图集第18页个IM型 金属卡锁型做法参照04cj-11-变形缝图集第15页第三个IL2型 橡胶嵌平行做法参照04cj-1-1-变形缝图集第20页第1个ER1型 目前在国内变形缝图集没有国家标准。通常采用的是地方标准。如04cj-1-2 04cj-1-2 04cj-1-3 2003泸J/T-302图集 DBJT24-31-2006(建筑变形缝构造图集)苏J209-2004(墙身,楼地面变形缝)等图集。04cj-1-3是所以变形缝图集的终全面的标准。所以在采购是尽力参照04cj-1-3图集。 变形缝设置原则及做法说明
伸缩缝 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节表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
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
沉降缝 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
7.3.2条各款为原则,结构师综合考虑布置。
防震缝 是相邻两独立房屋之间的距离宽度。相邻两独立结构侧向刚度不同、高差、错层等情况
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各款。
2.1 结构缝设置
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空间造型千变万化,结构设计的一个特点是通过在不同部位设置不同性能的变形缝,满足受力合理性的要求,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 结构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三种形式。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原则如下:一般情况下宜采取调整结构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可能不设变形缝、少设变形缝,如果一定要设置变形缝,则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变形缝宽度。
2.1.1 伸缩缝设置
(1)设置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设置伸缩逢后,可以部分释放建筑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形等引起的结构内力,降低产生裂缝的机率。
(2)伸缩缝的间距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明确规定: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大间距为55m、檐沟为25m。
实际工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合理施工,伸缩缝的间距已远远超过了规范的允许限值。
(3)增大伸缩缝间距采取的常用措施 减少温度应力、减少混凝土浇筑成型过程中的干缩应力、增加结构自身抗力是增大伸缩缝间距所采取的常用措施。
①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等)增大配筋率,如对于板,配置双层双向拉通钢筋网;对于梁,增加纵向拉通钢筋的配置量;
② 对直接外露的构件(如屋面、露台等),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
③ 在房屋顶层设置温度缝,减少结构的温度区间长度;
④ 上部结构设置后浇带;
⑤ 选用收缩变形较小的水泥品种(如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宜的外加剂(微膨胀剂,简称UEA、TEA等)、抗拉纤维(如PP纤维,资料显示:
3添加0.90Kg/m,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10%以上);----建材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
⑦ 采用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大间距(m)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2)砌体房屋伸缩缝的大间距(m)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注:
1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4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5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6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2.沉降缝:为防止因沉降差异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沉降缝:
(1)。软弱地基,建筑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2)。软弱地基,当地基的压缩性有显着差异部位;
(3)。软弱地基,当建筑物的长高比过大时;
(4)。软弱地基,当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5)。软弱地基,在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6)。软弱地基,在分期建造的房屋的交界处;
3.抗震缝:为防止因地震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抗震缝
(1)。建筑物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超出规范的限值,又没有采取措施时;
(2)。建筑物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建筑物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建筑物有较大错层时;
变形缝的结构特征及种类
1、金属盖板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及不锈钢)中心盖板、不锈钢滑杆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金属盖板型的特点是在盖板与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基座之间采用不锈钢滑杆链接,安装时滑杆按45斜放,当基座变位时,金属盖板始终保持位于缝的中心,当用于楼地面时可以增加盖板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承载型荷载为18.4KN(7.5t叉车通过)。承重型可根据工程要求磋商而定。
2、金属卡属型:
有铝合金基座,铝合金边侧盖板、铝合金中心滑动盖板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中心滑动盖板是夹在边侧盖板与铝合金基座之间的,外观整洁,安装方便。
3、双列嵌平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中心板、不锈钢滑杆和橡胶组成,适用于缝宽50—450mm。双列嵌平型的铝合金中心板是凹槽形的,槽内可嵌入石材、地砖、地毯等装饰材料,适用于洁净度要求高的楼地面。
4、单列嵌平型:
有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25-100mm。安装以后橡胶条与装饰层结合平整、严密。
5、抗震型:
基本上分为两类。外墙和屋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是以橡胶弹性体为主的专用装置,适用缝宽50-450mm.楼地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有铝合金基座、中心盖板、滑杆及抗震弹簧、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当的真发生时,带有抗震弹簧装置的滑杆受力后变形,可使中心盖板基座的边框上升,以保护变形缝的两侧建筑结构不受损坏,当受力消失后,中心盖板会自动恢复面变形缝的设置03J012-01,12页,5.6 围墙长度超过50米时,以50米为准在砖垛部位设置伸缩缝 。遇复杂地形时应设变形缝。规范没规定伸缩缝大间距限制,由设计人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适当设置双端柱缝。缝宽10-30mm镂空. 金属盖板型做法参照04cj-1-3变形缝图集第18页个IM型 金属卡锁型做法参照04cj-11-变形缝图集第15页第三个IL2型 橡胶嵌平行做法参照04cj-1-1-变形缝图集第20页第1个ER1型 目前在国内变形缝图集没有国家标准。通常采用的是地方标准。如04cj-1-2 04cj-1-2 04cj-1-3 2003泸J/T-302图集 DBJT24-31-2006(建筑变形缝构造图集)苏J209-2004(墙身,楼地面变形缝)等图集。04cj-1-3是所以变形缝图集的终全面的标准。所以在采购是尽力参照04cj-1-3图集。 变形缝设置原则及做法说明
伸缩缝 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节表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
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
沉降缝 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
7.3.2条各款为原则,结构师综合考虑布置。
防震缝 是相邻两独立房屋之间的距离宽度。相邻两独立结构侧向刚度不同、高差、错层等情况
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各款。
2.1 结构缝设置
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空间造型千变万化,结构设计的一个特点是通过在不同部位设置不同性能的变形缝,满足受力合理性的要求,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 结构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三种形式。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原则如下:一般情况下宜采取调整结构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可能不设变形缝、少设变形缝,如果一定要设置变形缝,则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变形缝宽度。
2.1.1 伸缩缝设置
(1)设置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设置伸缩逢后,可以部分释放建筑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形等引起的结构内力,降低产生裂缝的机率。
(2)伸缩缝的间距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明确规定: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大间距为55m、檐沟为25m。
实际工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合理施工,伸缩缝的间距已远远超过了规范的允许限值。
(3)增大伸缩缝间距采取的常用措施 减少温度应力、减少混凝土浇筑成型过程中的干缩应力、增加结构自身抗力是增大伸缩缝间距所采取的常用措施。
①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等)增大配筋率,如对于板,配置双层双向拉通钢筋网;对于梁,增加纵向拉通钢筋的配置量;
② 对直接外露的构件(如屋面、露台等),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
③ 在房屋顶层设置温度缝,减少结构的温度区间长度;
④ 上部结构设置后浇带;
⑤ 选用收缩变形较小的水泥品种(如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宜的外加剂(微膨胀剂,简称UEA、TEA等)、抗拉纤维(如PP纤维,资料显示:
3添加0.90Kg/m,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10%以上);----建材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
⑦ 采用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