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苏州豪华客车
毛老师让我谈谈散文创作的经验,我吃了一吓,心想:我一介无名之辈,哪有什么经验可讲。可既是诚心邀请,不好推却,便也“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好为人师”一回。列位看官段位自是比我高出许多,若无闲暇,断可付之一笑,且随它去;若偶有共鸣之处,引您会意抑或深思,则是本文之幸,也不辱鄙人忝居简书散文主编之位期年之久。
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我认为,好的散文必使人忘却了辩白章法,读之只觉如啖橄榄,如饮甘露,如临清风;必使人想抛弃了恼人的当下,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交响心驰神往;必使人忆起纸边泛黄的时光和青梅深巷小弄堂里的足音传响。
虽无生花妙笔可倚马千言,却敢只身斗胆来妄谈一二。这就来了。
一、平生多阅历,胸中方有丘壑。
我认为,要想写出好的散文,必得在单枪匹马冲入火热的生活中,与落魄,与荣华,与一切厮杀过后,再安然端坐于斗室桌前,挑亮一盏孤灯,摊开纸笔,抒写一段无关风月的花事,一股不涉恩仇的快意。
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捡起。这十篇从记忆深处复制的小文,勾勒了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世态风俗,无一不取材于中年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又无一不从自我的生命底蕴里找寻光明的力量,以抵御重重黑暗。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鲁迅必是热爱生活的英雄,在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重重丑恶现象之后,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遍寻光明之后,在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之后,仍有颗炽烈的心为时代跃动。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现了鲁迅心灵世界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温儒敏语)这便是鲁迅生平阅历后的笔下丘壑吧。
平凡庸碌如我,一直相信:把我们吃过的米与盐,行过的路与桥,遇到的物与人诉诸笔端,便是一篇热气腾腾的好散文。
二、以山野为师,四海可归我心。
并非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宠儿,在熙攘红尘中浸淫经年,受那大千世界百炼千锤。无此一遭,便是苦于无米下锅的拙妇吗?也不尽然。放眼文坛,年轻且的散文人比比皆是。若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必有一条:以山野为师。
以山野为师,便是于家乡般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能寻找自己,走出时光。
2011年获得金鼎奖的青年女作家赖钰婷便是其中一个。她用虔诚的心踏遍双亲已逝的故乡,她用温柔坚定的笔调记录自己在山林、在庙宇、在湿地的步履起落,她在那些娴静无事的聚落放下防备,涤荡出纯净的灵魂。
“初夏。远远望去,山峦都白头的季节。山间飘雪,雪瓣在光影颤动中缓缓飘荡,旋坠纷飞,像是枝丫上无声融化的一树洁白……南庄老街像是瞬间冷却的火种,日间烧红了热烫,沸腾得足以烙铁;这日暮将夜未夜时分,人潮一哄而散,巷弄间似乎仍有炭灰幽幽,冉着白烟的气味,公有市场前,一名妇人蹲在骑楼下刷洗锅子,对街人家正看着电视报导,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吃晚餐。我想着白昼所见的桐花、溪鱼,在幽冥夜色静静点亮路灯之际,竟觉得有点像做了一场真实的梦。”
这是她在《南庄一梦》中的文字。在不知名的南庄小径上,赖钰婷静观几株开得正好的油桐花树,静享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时光未必在路上,风景未必在远方。
再坎坷再辉煌的人生也是庸常平淡的日子居多。那些不曾起舞的日子,未必没有意义。阵雨过后铁栏杆下不成串的水珠,暗夜里悄然绽开的那株夜来香,声震林越的两处蝉鸣,未来得及移出花盆努力向着光攀爬的丝瓜秧,一簇簇拥挤着次第开放的长寿花……只要留心观察,一切皆可入文,这便是向自然取法、以山野为师的妙处。
以山野为师,便是师法海纳百川、壁立千仞,便是师从天行健、地势坤。
海有容,不辞细流,故成汪洋;壁无欲,不绝细壤,以立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从古至今数不胜数。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必得算一个。“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命运给他的安排,他没法拒绝,只能接受;在写作中迷茫前行时,他不知自己到底能否闯出一条路来,没有人告诉他答案,他只有承受;在篇作品发表时,操劳奔波的母亲已离开他身边,他没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而立之年身患肾病后又发展至尿毒症,命若琴弦,他依然选择容忍,笑对生活。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譬如在园中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的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的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我与地坛》中的这一段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瘫坐轮椅一生的史铁生在沧桑了400多年的古园里找到了写作这条路。在母亲去世后的时间里,在老房子前的合欢树长到房高的岁月里,他得以与妹妹一起好好活。在与陈希米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的日子里,在与清平湾渐行渐远的洪流里,他和写作和散文相互拯救。
以山野为师,容人容己容天下难容之事;以山野为师,笑天笑地笑人生自在坦荡。
三、好书读万卷,下笔有如神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即输出,小说也好,散文也罢,若想保证持续、高质输出,得有等身阅读量垫底。
创作的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小触动和阅历的经年累积,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书籍的阅读。一个作者的阅读面是否宽广,思考是否深刻,决定着他笔下的作品和人物是否有灵魂。
用现下一个比较流行的比喻:读书如吃肉,我们吃掉的肉不会立马贴在身上,而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我们读过的书不会立即变成谈资,却使我们的灵魂变得丰满。世纪老人冰心恰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蒲松龄也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所以我认为,要写出好散文,必须要多输入(阅读)才可。
当代小说家池莉得闲也写散文。她的生活较为简单,基本就是阅读、写作和行走。如果她在家你却联系不上她,多半是在输入(阅读)或输出(写作)。因为她说:“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四、慧行恒无极,踏破一蓑烟雨
私以为,若要读好散文,必于夜华渐次隐没,只余虫鸣的夏夜或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冬晨。必得沐浴焚香方可侧卧床榻,如飞蛾逐火般凑近一盏灯,又或者四脚朝上,把自己抛进木摇椅,在身体的蜷缩中体味灵魂的舒展。
那么,若想写出好散文,必得此生摒却富贵浮云与蝇营狗苟,从名利的熙攘与庸人来往中跳脱出来,从一时一地的眼界局限中挣脱出来。如此这般,虽达不到《无量寿经》中所载“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的境界,也可有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
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生命》一文中有这样的话: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而悲哀,我想起生命……有什么能用绿竹做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而不返。长箭所住,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无注者姓名。无年月。无故事。无……然而内容极柔美。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虚空朗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此文虽作于20世纪40年代,但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不失张力。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人活一世,生命中本无那许多烦恼,只要我们放慢且坚定脚步,便即刻感知生命之美和人生从容。我们将不再沉迷名利得失,将物与我两忘,将永远倾听内心的声音,永远审视自己、观照自己。
此刻,我想到了女作家张晓风的一段话:“‘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那么,请让我们在这世界里“踏破芒鞋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
五、清醒醉中求,世事皆可洞明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的疲惫;踟蹰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奔跑后又不停的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这是陆文夫的清醒。关于理想,关于爱情,总让人感到迷茫和痛苦。奋力前行后,理想依然在远方,甚至更渺茫;全力追逐后,爱情依然不可得,兴许愈来愈远。多在寂寞和孤苦中走一走吧,去那荒野和深林听听自己的脚步声,它是不是还和当年一样年轻,如初心一般坚定。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在人生路上,目标坚定或茫然,脚步轻快或沉重,初心永葆或已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生命的意义理解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
这是沈从文的清醒。“活着”,多么简单的词语,可它的深刻含义有人一生也无法悟出。“活着”对徐富贵来说是不断经受苦难,眼看亲人相继离去,只剩老黄牛与夕阳中的自己相依;“活着”对祥子来说是为了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在风雨里奔波,三起三落,终被黑暗吞噬;“活着”对英子来说是北平城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活着,生存着,在岁月与尘世间行走,邂逅或寻找”,如果这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又有多少人追寻过生命的本源,在暗夜里大睁双眼认真思考过它形而上的价值呢,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美丽人生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留一份清醒给自己,世事皆可洞明。把我们对生命的真实感悟,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呈现在纸上就是篇思辨力极强的散文了。
“说也奇怪,竟像是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呢?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微细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
这是徐志摩的醉。
徐志摩于1925年重游康桥,在静得只听见远处牛奶车铃声的大道上向远处走去。康河上春的气息,败草里新鲜的花蕾,水草在水底潜滋暗长,天上的云霞与鸟语,微微绽开的铃兰与蒲公英,这一切都使徐志摩沉醉。一别两年,对康桥的思念,对晚钟撼动黄昏躺在没遮拦的田野里,等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的时光都足以使他但愿长醉不复醒。人本是自然的产物,只有心灵回归田野,沉醉自然,才能将自然之美紧握于心,进而以文字表达散文回归本真的应有之义。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的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这是张爱玲的醉。
人生路漫长而曲折,谁没走过弯路,谁能避免走弯路,谁又没劝过别人千万别走弯路。其实,弯路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站。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历练、艰辛与苦痛,行走的过程必满浸血泪。然而不承受破茧的痛苦与煎熬,哪可体会飞翔的欢欣与轻松。路有很多,到底哪条路更有趣,哪条路更便捷,选择皆在心中。“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捷径也好,弯路也罢,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并坚定走下去,命运又奈你何。
“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本是歌词,我在这里断章取义,把它定义为一种理想的生活姿态。身处这种状态的人啊,这里有新作的文,新摘的果,新酿的酒,能饮一杯无?
啰嗦了这许多,好像并不是我的散文创作经验,反倒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了。那便这样结尾吧:若想写出好散文,请先活成一篇好散文。
返回散文怎么写列表
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我认为,好的散文必使人忘却了辩白章法,读之只觉如啖橄榄,如饮甘露,如临清风;必使人想抛弃了恼人的当下,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交响心驰神往;必使人忆起纸边泛黄的时光和青梅深巷小弄堂里的足音传响。
虽无生花妙笔可倚马千言,却敢只身斗胆来妄谈一二。这就来了。
一、平生多阅历,胸中方有丘壑。
我认为,要想写出好的散文,必得在单枪匹马冲入火热的生活中,与落魄,与荣华,与一切厮杀过后,再安然端坐于斗室桌前,挑亮一盏孤灯,摊开纸笔,抒写一段无关风月的花事,一股不涉恩仇的快意。
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捡起。这十篇从记忆深处复制的小文,勾勒了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世态风俗,无一不取材于中年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又无一不从自我的生命底蕴里找寻光明的力量,以抵御重重黑暗。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鲁迅必是热爱生活的英雄,在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重重丑恶现象之后,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遍寻光明之后,在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之后,仍有颗炽烈的心为时代跃动。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现了鲁迅心灵世界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温儒敏语)这便是鲁迅生平阅历后的笔下丘壑吧。
平凡庸碌如我,一直相信:把我们吃过的米与盐,行过的路与桥,遇到的物与人诉诸笔端,便是一篇热气腾腾的好散文。
二、以山野为师,四海可归我心。
并非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宠儿,在熙攘红尘中浸淫经年,受那大千世界百炼千锤。无此一遭,便是苦于无米下锅的拙妇吗?也不尽然。放眼文坛,年轻且的散文人比比皆是。若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必有一条:以山野为师。
以山野为师,便是于家乡般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能寻找自己,走出时光。
2011年获得金鼎奖的青年女作家赖钰婷便是其中一个。她用虔诚的心踏遍双亲已逝的故乡,她用温柔坚定的笔调记录自己在山林、在庙宇、在湿地的步履起落,她在那些娴静无事的聚落放下防备,涤荡出纯净的灵魂。
“初夏。远远望去,山峦都白头的季节。山间飘雪,雪瓣在光影颤动中缓缓飘荡,旋坠纷飞,像是枝丫上无声融化的一树洁白……南庄老街像是瞬间冷却的火种,日间烧红了热烫,沸腾得足以烙铁;这日暮将夜未夜时分,人潮一哄而散,巷弄间似乎仍有炭灰幽幽,冉着白烟的气味,公有市场前,一名妇人蹲在骑楼下刷洗锅子,对街人家正看着电视报导,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吃晚餐。我想着白昼所见的桐花、溪鱼,在幽冥夜色静静点亮路灯之际,竟觉得有点像做了一场真实的梦。”
这是她在《南庄一梦》中的文字。在不知名的南庄小径上,赖钰婷静观几株开得正好的油桐花树,静享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时光未必在路上,风景未必在远方。
再坎坷再辉煌的人生也是庸常平淡的日子居多。那些不曾起舞的日子,未必没有意义。阵雨过后铁栏杆下不成串的水珠,暗夜里悄然绽开的那株夜来香,声震林越的两处蝉鸣,未来得及移出花盆努力向着光攀爬的丝瓜秧,一簇簇拥挤着次第开放的长寿花……只要留心观察,一切皆可入文,这便是向自然取法、以山野为师的妙处。
以山野为师,便是师法海纳百川、壁立千仞,便是师从天行健、地势坤。
海有容,不辞细流,故成汪洋;壁无欲,不绝细壤,以立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从古至今数不胜数。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必得算一个。“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命运给他的安排,他没法拒绝,只能接受;在写作中迷茫前行时,他不知自己到底能否闯出一条路来,没有人告诉他答案,他只有承受;在篇作品发表时,操劳奔波的母亲已离开他身边,他没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而立之年身患肾病后又发展至尿毒症,命若琴弦,他依然选择容忍,笑对生活。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譬如在园中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的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的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我与地坛》中的这一段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瘫坐轮椅一生的史铁生在沧桑了400多年的古园里找到了写作这条路。在母亲去世后的时间里,在老房子前的合欢树长到房高的岁月里,他得以与妹妹一起好好活。在与陈希米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的日子里,在与清平湾渐行渐远的洪流里,他和写作和散文相互拯救。
以山野为师,容人容己容天下难容之事;以山野为师,笑天笑地笑人生自在坦荡。
三、好书读万卷,下笔有如神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即输出,小说也好,散文也罢,若想保证持续、高质输出,得有等身阅读量垫底。
创作的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小触动和阅历的经年累积,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书籍的阅读。一个作者的阅读面是否宽广,思考是否深刻,决定着他笔下的作品和人物是否有灵魂。
用现下一个比较流行的比喻:读书如吃肉,我们吃掉的肉不会立马贴在身上,而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我们读过的书不会立即变成谈资,却使我们的灵魂变得丰满。世纪老人冰心恰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蒲松龄也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所以我认为,要写出好散文,必须要多输入(阅读)才可。
当代小说家池莉得闲也写散文。她的生活较为简单,基本就是阅读、写作和行走。如果她在家你却联系不上她,多半是在输入(阅读)或输出(写作)。因为她说:“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四、慧行恒无极,踏破一蓑烟雨
私以为,若要读好散文,必于夜华渐次隐没,只余虫鸣的夏夜或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冬晨。必得沐浴焚香方可侧卧床榻,如飞蛾逐火般凑近一盏灯,又或者四脚朝上,把自己抛进木摇椅,在身体的蜷缩中体味灵魂的舒展。
那么,若想写出好散文,必得此生摒却富贵浮云与蝇营狗苟,从名利的熙攘与庸人来往中跳脱出来,从一时一地的眼界局限中挣脱出来。如此这般,虽达不到《无量寿经》中所载“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的境界,也可有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
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生命》一文中有这样的话: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而悲哀,我想起生命……有什么能用绿竹做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而不返。长箭所住,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无注者姓名。无年月。无故事。无……然而内容极柔美。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虚空朗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此文虽作于20世纪40年代,但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不失张力。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人活一世,生命中本无那许多烦恼,只要我们放慢且坚定脚步,便即刻感知生命之美和人生从容。我们将不再沉迷名利得失,将物与我两忘,将永远倾听内心的声音,永远审视自己、观照自己。
此刻,我想到了女作家张晓风的一段话:“‘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那么,请让我们在这世界里“踏破芒鞋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
五、清醒醉中求,世事皆可洞明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的疲惫;踟蹰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奔跑后又不停的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这是陆文夫的清醒。关于理想,关于爱情,总让人感到迷茫和痛苦。奋力前行后,理想依然在远方,甚至更渺茫;全力追逐后,爱情依然不可得,兴许愈来愈远。多在寂寞和孤苦中走一走吧,去那荒野和深林听听自己的脚步声,它是不是还和当年一样年轻,如初心一般坚定。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在人生路上,目标坚定或茫然,脚步轻快或沉重,初心永葆或已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生命的意义理解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
这是沈从文的清醒。“活着”,多么简单的词语,可它的深刻含义有人一生也无法悟出。“活着”对徐富贵来说是不断经受苦难,眼看亲人相继离去,只剩老黄牛与夕阳中的自己相依;“活着”对祥子来说是为了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在风雨里奔波,三起三落,终被黑暗吞噬;“活着”对英子来说是北平城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活着,生存着,在岁月与尘世间行走,邂逅或寻找”,如果这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又有多少人追寻过生命的本源,在暗夜里大睁双眼认真思考过它形而上的价值呢,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美丽人生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留一份清醒给自己,世事皆可洞明。把我们对生命的真实感悟,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呈现在纸上就是篇思辨力极强的散文了。
“说也奇怪,竟像是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呢?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微细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
这是徐志摩的醉。
徐志摩于1925年重游康桥,在静得只听见远处牛奶车铃声的大道上向远处走去。康河上春的气息,败草里新鲜的花蕾,水草在水底潜滋暗长,天上的云霞与鸟语,微微绽开的铃兰与蒲公英,这一切都使徐志摩沉醉。一别两年,对康桥的思念,对晚钟撼动黄昏躺在没遮拦的田野里,等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的时光都足以使他但愿长醉不复醒。人本是自然的产物,只有心灵回归田野,沉醉自然,才能将自然之美紧握于心,进而以文字表达散文回归本真的应有之义。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的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这是张爱玲的醉。
人生路漫长而曲折,谁没走过弯路,谁能避免走弯路,谁又没劝过别人千万别走弯路。其实,弯路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站。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历练、艰辛与苦痛,行走的过程必满浸血泪。然而不承受破茧的痛苦与煎熬,哪可体会飞翔的欢欣与轻松。路有很多,到底哪条路更有趣,哪条路更便捷,选择皆在心中。“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捷径也好,弯路也罢,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并坚定走下去,命运又奈你何。
“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本是歌词,我在这里断章取义,把它定义为一种理想的生活姿态。身处这种状态的人啊,这里有新作的文,新摘的果,新酿的酒,能饮一杯无?
啰嗦了这许多,好像并不是我的散文创作经验,反倒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了。那便这样结尾吧:若想写出好散文,请先活成一篇好散文。
返回散文怎么写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