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

点击搜索

发布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_规范社区矫正问题

区域:
漯河 > 源汇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_规范社区矫正问题。V信/电话:13489-888-103社区矫正_思想汇报只需1.0元,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

社区矫正实施的初原因是为缓解监狱罪犯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其目的是为通过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其非监禁刑罚的性质可以使其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并借助政府、社区、社会爱心人士以及亲人的帮助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2003年全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已推广至全国。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学者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

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过去,中国没有使用社区矫正的名称。但是,中国的刑罚制度中,包含了社区矫正的有关内容。例如,管制、缓刑、假释等。

不过,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做法在制度上、力度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尝试用有益的方式处理犯罪和犯罪人,社区矫正就是这样一种刑罚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经从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

对象.什么是社区矫正对象

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双重价值。社区矫正的价值意义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
首先,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而刑罚的制裁性决定了社区矫正措施的惩罚性。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自然要严格落实具体的惩罚性措施,以实现刑罚的惩罚性。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罪犯,应当就其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承担惩罚性后果,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惩罚社区矫正对象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的客观要求。现代刑事法出于保护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双重目的,即使是在惩罚罪犯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将如何促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列为目标之一。

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使服刑人员得到有效监管,使人们改变对服刑人员的“标签”式看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另一方面,社区矫正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使他(她)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可见,社区矫正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罪犯再社会化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
在社区矫正蕴涵的惩罚性和恢复性二元功能中,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刑罚和社区矫正的失衡,进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社区矫正的二元性价值,以及如何平衡二元性价值之间的冲突,是社区矫正发展与完善的重要环节。刑罚理念及其制度、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平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社区利益、被害人利益和罪犯利益的过程。

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司法的价值也在不断地自我平衡着,法律价值的选择也随之调整,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宏观上看,社会的秩序、正义、安全的建构,是靠“严厉的惩罚”还是“轻缓的矫正”,这是从各国、各地区社会法制状况、监狱运行机制、人权保障力度等多方面来考察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适合“本土化”的发展实际。随着世界社会生活交流的日益加强,刑事执法的理念也逐渐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人权保障思想是法治社会、法治世界高的目的:从微观上看,社区矫正的惩罚性和刑罚的社会化孰轻孰重,也在考验着社会的人道主义和法治建设。

虽然社区矫正有一定的刑法惩罚性,但它毕竟和一般的刑罚不一样,而是一种恢复性司法指导下的刑罚理念,注重的是罪犯的再社会化。因此,从社区矫正的法律价值和正义的取向来看,它是以惩罚为基础,以矫正(恢复)为主的刑罚制度,应当以平衡上述利益冲突,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公平正义,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和谐意味着合理地界定利益关系,合理地分配利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各个利益主体合理的利益,平衡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社区矫正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兼顾罪犯、被害人、社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满足上述各个主体各自的利益需求。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司法局螺阳司法所扎实推进五项举措 重点关注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为确保辖区内和谐稳定,惠安县司法局螺阳司法所采取四项举措切实构筑社区矫正监管百日安全防线。

一是每个月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有没有书写规范,体现出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突出自身思想觉悟提高法律知识,书写不低于300或者500字。根据不同学历服刑人员而定
二是每月召开一次警示教育会议。并通过走访等形式,重申《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相关规定,要求社区服刑人员严格约束自己,防止矫正期间出现、醉驾、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刑正人员的服刑意识和学习意识,促使他们端正心态主动接受矫正,提醒和告诫服刑人员服从监管,自省自律,强化安全意识,避免违规,杜绝再次犯罪。
三是每天做好手机及电子腕带跟踪定 位工作。司法所安排人员每天不定时进行网上检查和电话抽查,重点突出对违规越界、关停机、人机分离、无法定 位等情况及时做出处理,并做好记录,重要情况及时向县局报告,确保无“越界、脱管、漏管”等现象的发生。

四是每月末认真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月考评工作。司法所每月均组织召开矫情分析会,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一个月以来表现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分析研判情况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月评定,对月考评分数较低的人员组织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四是每半月加强与公安部门进行一次数据信息比对。为了严格落实监管制度,每月15日、30日,司法所协同螺阳派出所,对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信息情况进行了摸排、比对、检索,预防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日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检察院组织开展社区矫正专项监督检查活动,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请销假不规范”等问题发出检察建议,防范并及时纠正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检查过程中,该院通过座谈了解、查阅档案资料和查看定 位系统、与社区服刑人员谈话等方式,对辖区东海、丰泽等四个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检查,针对该局对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制度落实不规范等问题,以检察建议的形式提出纠正意见,建议该局严格把好请销假关,特别是在办理销假手续时,要求请假人员提供请假外出办理事务的相关证明材料,如交通、住宿票据、办理函件等书面原件材料。针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问题,该局及时分析落实整改落实,完善矫正工作漏洞。

同时,注重完善工作机制,确定专人每月月末与司法局矫正办、法院刑事审判庭联系,核实矫正人员增减名单,加强基础信息交换和日常联系沟通,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在纠防脱管漏管的监督上取得实效。在开展社区矫正日常检查时,着重加强对社区矫正交付、执行、终止等环节的法律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切实预防和减少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问题的发生。

此外,该院还定期联合司法部门召开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宣讲会议,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讲社区矫正的基本制度和各项规定,要求社区矫正对象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工作,遵守服从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并对身边的不法行为和涉黑涉恶犯罪线索积极举报,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工作关乎社会安定稳定,需要加强检察监督,防范该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失管漏管行为,维护良好的司法秩序。”该院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社区矫正专项检查活动为契机,加强与法院、司法部门协作,健全社区矫正通报、信息机制,强化日常实时监管,推动社区矫正真正落到实处。
查看更多漯河其他商务服务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626854)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