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点击搜索

发布

草根图书馆的草根故事

区域:
兰州 > 城关 > 城关周边
两代人一心愿

  位于天水北路196号的绿云书庵并不好找,夹在路边一排商铺中,与临街马路上的喧嚣显得格格不入。那大约长一米宽半米的淡色牌匾很容易被人忽略,匾上“绿云书庵”四个字已经被风化的有些模糊了。牌匾下窄窄的小巷子两边是报刊栏和宣传栏,沿着小巷子朝里走一段,便能看到挂着“刘亚之故居”牌匾的漆门。

  刘亚之是刘易的父亲,他被誉为“中国荒山造林的先行者”。而这间挂着“刘亚之故居”牌匾的四合院,便是刘易将父亲的故居改造而来的“绿云书庵”。还没踏进院门,来者便被一阵浓浓的花香吸引,走进去,一片春意盎然,园中的紫藤含苞待放,树上吐出来的新绿又为这所庭院增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说这里是一间图书馆,却处处生长着旺盛的植物;说这里是一座后花园,空气中却又透着淡淡的书香。就是这间深藏于市井不起眼的小四合院,巧妙地诠释了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听闻院中有客,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从屋内走了出来,他就是绿云书庵馆主刘易。但凡来到绿云书庵的访客,刘易不问来历便先将来者请进屋内,泡一壶清茶,一切皆由他所钟爱的这所图书馆开始。刘易退休前是兰州大学后勤机关的一名干部,自从2001年3月退休后,便被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请去投入到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中。十几座山头,几千亩荒坡,刘易一爬就是四年。直到2005年刘亚之老先生去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刘易才下定了创办一所民间图书馆完成父亲遗愿的决心。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读懂老人。”刘易回忆起当初创办绿云书庵的动机时说。其实早在刘亚之老人生前,很早便萌生过在兰州创办一间民间图书馆的想法。1982年刘亚之老人便立下遗嘱提到了要将自己的老宅用做图书馆的建设之用,2005年刘亚之老人深感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便再次将刘易叫至病榻前悉心叮嘱。

  刘亚之老人去世后,刘易便开始着手图书馆的筹建,除了将天水北路拓建拆迁补贴的40万元全部用来改建父亲的这座老宅.他还曾专门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省、市图书馆学习取经。这期间刘易顶着经济上的压力和家人的不解,共花费了3年时间终于筹建好了这间绿云书庵。绿云书庵于2008年9月14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而这也开了甘肃民间图书馆建设的先河。


刘亚之老先生

  草根图书馆服务草根

  刘亚之老人生前对绿云书庵的定 位是“陇原天一阁”,但和天一阁私人藏书的性质比起来,绿云书庵的定 位则是更多地为群众服务,强调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走进绿云书庵,屋内靠着墙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和一般图书馆的书架不一样,这里的书架设计的更为细致和用心。因为绿云书庵的藏书多是私人藏书和社会募捐书籍,所以刘易更是倍加珍惜。每一个书架都是一个带有玻璃门的小柜子,将各类书籍尽可能地悉心保管。刘易说,绿云书庵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刘易对自己所创办的这所民间图书馆要求甚严。绿云书庵作为一个民间图书馆,虽然占地小,但基本功能都要有。因为中老年人喜欢读报,所以报刊阅览室是必需的;由于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没地方去也会来这里看书,所以儿童阅览室和他们写作业的自习室也是必需的;而根据藏书的分类以及甘肃本土的特点,刘易还特别开设了甘肃文史图书阅览室。为了使读者更方便来到绿云书庵.刘易甚至自己出资将门前那段一直泥泞的土路铺设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面。


草根图书馆

  绿云书庵的免费开放.不仅吸引了许多外地务工人员前来阅读,还解决了许多孩子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问题。每到下午孩子们放学的时间,一直安静的书庵便被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所淹没。放学后的孩子们在这里看书学习,已经古稀之年的刘易看到孩子们放学可以有一个安全的场所,心里更是倍感欣慰。附近的邻居们对刘易创办民向图书馆这一举动从开始的怀疑、不解再到后来的感激,无人不竖着大拇指说:“刘易是个好人!”大家觉得他“想国家所想,解民众之忧。”在媒体接连不断的中,除了对绿云书庵社会意义的肯定,说的多的就是刘易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而刘易却一再对媒体要求:“希望大家多鼓励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来这里看书,呼吁爱心人士来这里捐书,而我只是一个草根而已。”

  在刘易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个草根该做的普普通通的事情;他只是为普普通通的草根提供了一个可以看书阅读的地方。而就是这个在他眼中看似“普通”的事情,却为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截至目前,不包括绿云书庵门前文化巷报栏和宣传栏的读者,前来馆内的读者和参观人数已达4万多人次,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由于图书馆的特殊定 位,青少年中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农民工的子女,诚如刘易所言,这里是一间“草根服务草根的草根图书馆”,是真正的“人民图书馆”。


爱心图书馆

  爱心图书馆传递爱心

  在绿云书庵和刘易的故事见诸报端和网络后,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有的人是为了来这里阅读.有的人是为了来这里捐书,更有外地读者千里迢迢寻到这里,带着自己的书和爱心而来。

  在这仅仅400平米的书庵内,仿若室外桃源一般草长莺飞。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比喻又让这小小的四合院如一座宝库一般珍贵。这里有前来阅读的读者,有渴望知识的学生,有奉献爱心的社会人士,还有一位始终坚守着的和蔼老人。刘易的晚年生活就是这样.每天流连于书海之中,泡一壶清茶,以书会友,等待着前来阅读的读者,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这里还有很多志愿者,从退休教师到企业职工.从到机关千部再到大中小学生,他们感动于刘易奉献和坚守的精神,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做一些志愿活动或者劳动。刘易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自己的一点行为感动了社会,社会又汇聚了更多的爱心向这里涌来,去感动更多的人。

  对很多的志愿者来说,打动他们的不仅仅是免费的图书,更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绿云书庵是个爱心国书馆”,大家都这样称颂。参观绿云书庵的阅览室会发现,书柜的玻璃上贴着很多照片,有些柜子上还写有捐赠人的姓名。刘易在以这种方式让大家去记住这些共同奉献的平凡人,在人们阅览的时候他还不忘告诉大家,这些书籍是哪些读者捐赠的,那台空调是哪个企业赞助的……言谈间,他似乎忘了自己才是这场爱心接力的棒。


兰州绿云书庵馆长——刘易

  采访一次次被前来探访的读者所打断,有的人一来便钻进阅览室,有的人前来只是为了捐几本书.有的人熟络地与刘易攀谈,而当看到刘易在接受采访,大家都不禁凑过来插一句:“刘老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幽幽院落,密密丛丛;册册图书,万万千千。就在这与闹市一墙之隔的别有洞天中,刘易坚守着自己的初衷和承诺。时针指向五点,刘易向门外张望着:“孩子们又该放学了…”
查看更多兰州其他生活服务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544866)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