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名思教育孩子做事情只考虑自己
现在的家长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受了委屈,他们心里比孩子还难受。家长的心是越来越软了。
而从小在家长呵护下长大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只会考虑自己,从来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有的孩子甚至天真的问:爸爸妈妈也会有难过的时候吗?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了给他创造舒适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当有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孩子倒会觉得不正常了,他们会生气、发脾气,甚至恨父母。孩子得到的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硬了。
方法1: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对他的付出
在这个案例里,妈妈无条件的对孩子付出,却把自己的需要和困难隐藏起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你掩饰了自己正常的情绪及需要,孩子当然不会知道,怎么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心存感激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坦白的告诉孩子,自己克服了什么困难,比如小波的妈妈在平时就应该告诉小波,很多事情应该是爸爸妈妈一同承担的,但是由于爸爸不在家,自己承担了比别人的妈妈更多的压力,告诉孩子,妈妈也会觉得累,也会生病,也需要别人的关心。这样小波就会明白,妈妈为了自己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也许还会因为爸爸不再身边,反过来充当小男子汉,照顾妈妈也比一定。
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家长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有孩子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父母自己应该把孩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不然孩子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的一切,父母不存在自身的尊严和需要。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替家长考虑呢?
◆注意事项
¤ 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如果你一直在扮演一个坚强无私的铁人家长,突然转变成一个这也需要关心,那也需要照顾的家长时,孩子可能会觉得你很虚伪,在做样子给他看,所以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正好从小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大人给他们爱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被爱。有的家长做得很好,不舒服的时候会跟孩子说明,并且还会对他说:“宝宝,妈妈头疼,帮妈妈揉揉好不好?”一般的小孩是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的,妈妈再适时的夸夸她,“宝宝揉的真好,这是个好宝宝。”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逐渐就会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了。
¤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习惯已经养成,那么你可以根据生活中碰到的具体的事情来表达你的需要和愿望,比如说,案例中妈妈说自己病了,后却起身带小波出门,孩子并不认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甚至会认为你是假装的。小波的妈妈身体不舒服,就应该坚持不同意去玩,可以对孩子说:“我病了,需要休息。”如果小波坚持自己的决定,妈妈不用理他,自行找体温表,找药,躺下休息。对于小波的哭闹视而不见就好了,孩子知道妈妈真的病了,我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就会停止了。
方法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有时可能会知道关心家长,但是当家长的做法妨碍到孩子利益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很不高兴的。经常有一些小孩子在妈妈上班的时候,大哭大闹,害得妈妈上班时就像做贼一样,偷偷跑出门,还有的家长出了门还会自责的哭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和孩子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小孩子一般很喜欢扮演家长的,而且孩子很会模仿,小孩假如说:“我上班去了。”你就可以学着他的样子,抓着他不让他走。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体谅大人,并自觉的发现自己的做法不好,以后就不会再那样做了。
这种方法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很适用,比如说案例中的小波,他对妈妈说“说话要算数”,家长就可以在他说话不算数的时候以这个理由拒绝他的要求,哪怕孩子的要求非常合理,大人也不同意。让他知道家长说过的话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
◆注意事项
¤ 家长做法要有充足正当的理由,以免成了孩子下次做错事的理由,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大人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发现。
¤ 不要威胁孩子。案例中小波妈妈对他说不要他了,这种话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儿童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为,比如哭闹等。经常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
方法3:多与同伴交往,体会只顾自己的后果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任性、执拗的性格。在家里家长一般都会适当的包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依然如此行事,那么势必得不到这样的宽待了。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并且有所改变。
◆注意事项
¤ 孩子在和同伴们交往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其他孩子做法一定合理,因此家长要对孩子交友过程适度引导。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 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
而从小在家长呵护下长大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只会考虑自己,从来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有的孩子甚至天真的问:爸爸妈妈也会有难过的时候吗?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了给他创造舒适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当有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孩子倒会觉得不正常了,他们会生气、发脾气,甚至恨父母。孩子得到的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硬了。
方法1: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对他的付出
在这个案例里,妈妈无条件的对孩子付出,却把自己的需要和困难隐藏起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你掩饰了自己正常的情绪及需要,孩子当然不会知道,怎么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心存感激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坦白的告诉孩子,自己克服了什么困难,比如小波的妈妈在平时就应该告诉小波,很多事情应该是爸爸妈妈一同承担的,但是由于爸爸不在家,自己承担了比别人的妈妈更多的压力,告诉孩子,妈妈也会觉得累,也会生病,也需要别人的关心。这样小波就会明白,妈妈为了自己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也许还会因为爸爸不再身边,反过来充当小男子汉,照顾妈妈也比一定。
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家长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有孩子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父母自己应该把孩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不然孩子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的一切,父母不存在自身的尊严和需要。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替家长考虑呢?
◆注意事项
¤ 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如果你一直在扮演一个坚强无私的铁人家长,突然转变成一个这也需要关心,那也需要照顾的家长时,孩子可能会觉得你很虚伪,在做样子给他看,所以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正好从小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大人给他们爱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被爱。有的家长做得很好,不舒服的时候会跟孩子说明,并且还会对他说:“宝宝,妈妈头疼,帮妈妈揉揉好不好?”一般的小孩是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的,妈妈再适时的夸夸她,“宝宝揉的真好,这是个好宝宝。”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逐渐就会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了。
¤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习惯已经养成,那么你可以根据生活中碰到的具体的事情来表达你的需要和愿望,比如说,案例中妈妈说自己病了,后却起身带小波出门,孩子并不认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甚至会认为你是假装的。小波的妈妈身体不舒服,就应该坚持不同意去玩,可以对孩子说:“我病了,需要休息。”如果小波坚持自己的决定,妈妈不用理他,自行找体温表,找药,躺下休息。对于小波的哭闹视而不见就好了,孩子知道妈妈真的病了,我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就会停止了。
方法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有时可能会知道关心家长,但是当家长的做法妨碍到孩子利益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很不高兴的。经常有一些小孩子在妈妈上班的时候,大哭大闹,害得妈妈上班时就像做贼一样,偷偷跑出门,还有的家长出了门还会自责的哭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和孩子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小孩子一般很喜欢扮演家长的,而且孩子很会模仿,小孩假如说:“我上班去了。”你就可以学着他的样子,抓着他不让他走。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体谅大人,并自觉的发现自己的做法不好,以后就不会再那样做了。
这种方法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很适用,比如说案例中的小波,他对妈妈说“说话要算数”,家长就可以在他说话不算数的时候以这个理由拒绝他的要求,哪怕孩子的要求非常合理,大人也不同意。让他知道家长说过的话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
◆注意事项
¤ 家长做法要有充足正当的理由,以免成了孩子下次做错事的理由,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大人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发现。
¤ 不要威胁孩子。案例中小波妈妈对他说不要他了,这种话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儿童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为,比如哭闹等。经常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
方法3:多与同伴交往,体会只顾自己的后果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任性、执拗的性格。在家里家长一般都会适当的包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依然如此行事,那么势必得不到这样的宽待了。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并且有所改变。
◆注意事项
¤ 孩子在和同伴们交往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其他孩子做法一定合理,因此家长要对孩子交友过程适度引导。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 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