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点击搜索

发布

教育孩子的话再有道理也不要说第3遍

区域:
宁波 > 北仑 > 北仑周边
类别:
初中辅导班
地址:
长江国际大厦二楼
不停的讲道理,就是唠叨

中秋假期的时候去一个朋友家拜访。

男主人很热情地跟我们闲聊,而女主人一边忙着收拾家务一边“收拾”孩子。

“你看看到处都是你的玩具,也不知道收一收,阿姨来了看到乱七八糟的。”

“天天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完了吗?大家都是放假在努力超过别人。”

“又在吃零食,等下吃饭又吃不下,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

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这位妈妈的“表演”好像进入了无限循环。

可孩子呢,对妈妈的忙里忙外视而不见,对妈妈的苦口婆心也不为所动,神情漠然,好像一点都没听进去。

到后,女主人似乎忍不住要生气了,但是有顾及客人在场,转头朝我们抱歉一笑,说到:“让你们看笑话了,这个孩子实在太不听话了。”

其实,这个场景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即使是多么有耐心的父母,只要面对孩子,就不自觉开始讲道理。

讲一遍不听就讲两遍,讲两遍不听再讲第三遍。

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欢讲道理,其实是担心孩子。不善于表达的他们对孩子关心融入到每一句话语里。

可是道理讲多了也就变成了唠叨,传递给孩子也只剩下焦虑。

孩子听在心里,父母不断重复的道理也就成了变相的指责和批评,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和面子。

时间长了,就会激发孩子的防御心理,一听到父母开始讲话就条件反射性排斥,甚至滋生厌烦。

过度唠叨,是件双输的事情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马克·吐温的小故事: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性地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心理学上面被称为是"超限效应"。

这种心理放在孩子身上同样适用。

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说得越多,说服力就越弱,孩子也往往做得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过度的唠叨,很容易变成对孩子的指责,后损害了亲子关系。

知乎上有人提问:“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做得不好,后来我干脆什么都不做,就是为了气他们……”

语言本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可到了父母这里,过度唠叨就让这种交流就变成了单向。

父母一味地自说自话,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没有情感上的交流。

而孩子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然后逐渐变成抗拒,情绪逆反。

长期以往下来,原本的大道理不仅没有听进去,还是孩子和父母离了心,亲子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以“声”作责,不如以身作则

孩子心里怨恨父母,父母也觉得心里很委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地步?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在一个频率上。

父母的教育是通过更多年的经验进行总结,可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如成年人来得成熟。

他们的世界还很简单也很直接,无法分清道理背后蕴含的深意。

如果当下,父母想要通过讲道理,来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只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抗拒。

所以方式不是以“声”作责,而应当是以身作则。

今年《开学课》一播出,董卿再一次上了热搜。

节目中,她一如即往的温柔大气。

可是很多人不知,董卿今日的才华和气质,得益于父亲在幼年时期的耐心引导。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亲,深知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也从小让董卿养成阅读的习惯。

每年寒暑假,父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一个书单,父女俩一起相对而坐,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

后,这些读过的书便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她,即使现在生活工作忙碌,她每天还是会留一小时来读书。

对于父亲的教育方式,董卿这样评价: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会用那样的方式去教育他。”

讲道理只是教育中的其中一部分,父母的亲身示范,才是是方式。

一个只会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整天打麻将、玩手机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信服的。

一个只会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赖床的家长,和孩子说再多的道理也是枉然。

决定着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家长讲的那些道理,而是自己看到和感受的一切。

想要孩子爱干净讲卫生,父母首先要做到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想要孩子懂礼貌有教养,父母首先要做到为人处世有修养;

想要孩子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如先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一起交流心得。

再多的大道理,也比不上父母以身作则。

比道理更管用的是,让孩子承担后果

但是,有效的方法还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讲得再多,不如让孩子去切身感受,这力量远比冷冰冰的讲道理大得多。

有位妈妈和我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总是喜欢赖床,每天早上都要叫老半天,然后再急急忙忙收拾东西赶到学校去。

有一天早上又因为赖床迟到了,到了晚上回来冲她发脾气:“都怪你不早点叫我,害我被老师批评了。”

妈妈很淡定地问:“是吗?那老师还有说什么吗?”

儿子瘪瘪嘴回答到:“老师说我已经迟到过很多次了,要是下次再迟到,就要罚我了。”

“哦?那你下次赖床吗?”妈妈不动声色地应着儿子的话。

儿子无奈却又郑重地回答她:“我以后再也不赖床了。”

后来这位妈妈说,其实那天早上她故意比平时晚一些催促孩子,就是想着让孩子接受一次教训,学会承担后果。

结果也很明显,妈妈没说一句大道理,却让孩子打心底明白了该怎么做。

每位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平坦、顺畅。

但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总要学会承担后果,面对未知的世界。

父母唯有用实际行动做好榜样,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成长,让他们去看见,去体会,后才能成为深刻在内心的道理。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呢?
查看更多宁波中小学辅导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705959)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