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康熙通宝鉴定专家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名称:“滇王之印”金印
年代:西汉
尺寸: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说明: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名称:金医针
年代:西汉
尺寸: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说明:此针细长,柄方形,柄上端有小孔,针身圆形,针尖呈尖锐形。此墓共出土4枚金医针、5枚银医针,其中金医针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银医针,与《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约略相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内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髹黑漆的小型木人,上面以红色线条绘出经脉,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在东汉时成书的《灵枢经》中,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部位及针刺之法也都有明确的叙述。
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名称:“滇王之印”金印
年代:西汉
尺寸: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说明: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名称:金医针
年代:西汉
尺寸: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说明:此针细长,柄方形,柄上端有小孔,针身圆形,针尖呈尖锐形。此墓共出土4枚金医针、5枚银医针,其中金医针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
针灸学在汉代已渐趋成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银医针,与《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约略相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中论述了人体内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髹黑漆的小型木人,上面以红色线条绘出经脉,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在东汉时成书的《灵枢经》中,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部位及针刺之法也都有明确的叙述。
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