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翰艺博藏品免费鉴定有需要的……
1.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昊翰艺博
1.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高, 工艺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2.珐琅彩有哪些特征?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昊翰艺博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2 . 瓷器品种有哪些!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湖北昊翰艺博
不同的工艺生产出不同的瓷器品种。其实所谓工艺不同,可以具体到,胎釉不同,造型不同,釉色不同,工艺不同,烧结温度不同。昊翰艺博
釉料不同: 有透明釉、乳浊釉、半乳浊釉、亮釉、白亮釉、无光釉、结晶釉、裂纹釉等等。
釉色不同: 釉料组成不同而烧制出白釉、黄釉、蓝釉、孔雀蓝釉、酱釉、紫金釉、铁红釉、铜红釉、铁青釉等等。湖北昊翰艺博
烧成温度不同: 低温釉(<1000℃)中温釉(1000~1200℃)、高温釉(>1200℃)。
烧成方式区分: 快速烧成釉、传统釉、一次烧成釉(坯与釉同时一次烧成)、二次烧成釉(坯先素烧,二次施釉后再一起烧成)。湖北昊翰艺博
3.什么是瓷器的釉色!
1、一道釉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湖北昊翰艺博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昊翰艺博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粉彩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4.什么是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5.什么是古瓷器化妆土?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汝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土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6.缩釉与爆釉是什么?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康熙时期的亮青釉是看的釉面,其器胎料中高岭土的成分达到50 %,氧化铝的成分达到25%-30%,而且胎体用料淘洗得十分干净。由于胎体烧结温度高,胎的表面和釉的内层面在高温下产生共熔现象,这样的瓷器胎釉结合紧密。用放大镜看瓷片的断面,有的可看到胎釉呈锯齿型的互熔面。此时康熙瓷器釉料中适当增加了釉灰以及釉料中氧化钾和氧化钙的含量增加,在温度控制较好的情况下,釉面特别致密、肥亮,玉质感极佳。
我们在一些瓷器表面看到形状各异,有的像虫蛀一样大小不等的小孔,即是因爆釉形成的。收藏界一般均认为爆釉是和瓷器碰撞引起釉面开裂有关,但实际上形成爆釉的原因很复杂。有的瓷器没有经过碰撞,还有的新烧的瓷器产生了爆釉。而有的瓷器釉胎均碰坏,时间很长也不爆釉。笔者认为,爆釉和胎体的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胎体的烧结是多种原料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结构较为复杂的混合盐的一个过程,当胎体原材料中氧化钙的含量过高时,瓷器烧结后会在局部析出多余量的氧化钙(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氧化钙在遇水后体积膨胀生成熟石灰。一般来说,在釉的保护下,氧化钙是碰不到水的,但在器物的棱角处,釉面较薄的地方,难免有一些细孔。有的瓷器虽没毛细孔,但年代久了表面磨损或有磕碰,也会产生细孔。当细孔或裂痕吸入水后,胎中的氧化钙体积大大膨胀,使釉面爆裂,即我们看到的爆釉。
爆釉的瓷器在各年代都有,但从清初到嘉庆早期较好的瓷器很少爆釉,道光至光绪初期生产的瓷器爆釉较多,以后在民国中后期到解放初期也有这情况。已故的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认为:瓷器鉴定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同化学、物理、人文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古陶瓷的鉴定要知道器物的产生年代,产地在哪里,当时采用什么原材料和用什么工艺……所以,我们在鉴定一件瓷器时,除了常说的器型、纹饰、款识等因素外,多研究一些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相关的胎釉知识很有必要。
7.发生剥釉的原因是什么
1.剥釉也是由于釉与坯体膨胀不一致产生的,如釉的膨胀系数小于坯的膨胀系数,釉便不能抵抗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张力作用,故釉与坯体分离剥落。有时,釉坯之间的高温化学反应会生成盐类,此时也有剥釉现象发生。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2.防止剥釉的方法可以从釉与坯两个方面进行。
① 改变坯的组成来防止釉裂的方法有:
1) 减少SIO2的成分,增加可塑性粘土的成分。
2) 用高岭土或瓷土代替可塑性粘土。
3) 增加长石的成分。
4) 适当减少细颗粒原料的含量。
5) 略降低烧成温度。
② 改变釉的组成来釉裂的办法有:
1) 降低釉中A12O3和SiO2的成分,或者增加熔剂。
2) 部分SiO2以硼砂代替。
3) 釉中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用高分子量金属化合物来代替。例如Na2CO3用CaCO3或BaO来代替。
4) 在高温下短时烧成,或烧成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产品的烧成在适当温度下进行,可以得到很高的烧成完好率。低于此温度则产生釉裂,而高于此温度则产生剥釉。
到底是改变坯,还是改变釉的组成,主要由具体情况决定。解决剥釉和龟裂是陶瓷工作者经常碰到的难题,但完全可以克服,只要小心和较长时间的进行实验,找出坯釉两者膨胀系数之适当的比例就行。
脱釉的其它原因有:
1) 油或脂肪附在坯件表面。
2) 在上釉前坯体表面过于光滑。
3) 尘粒附在坯件表面。这在"补水"时必须。
4) 若粗粒子存在坯体中,当加热和泠却时,膨胀和收缩都会出现不均匀现象,因而产生脱釉。可塑性原料和瘠性原料混合不均匀时,同样会产生脱釉,所以必须搞好真空练泥。
5) 球磨釉料过细以及配方中釉原料在高温时表面张力太大,或者润湿性能欠佳都会引起脱釉。
8.宋代五大名窑 - 分类
1.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
2.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
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1.汝窑
1.窑址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另外,当时在当地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民间用瓷窑,为了与汝窑区别,今称为临汝窑。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特征
一、釉色青而润泽。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
来源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北宋汝窑莲花温碗
1.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版本之一便与宋徽宗的梦有关。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事实上,“雨过天晴云破处”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由于天青色确实是汝窑的一大特点,为此后世的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2.不过专家认为,无论传说怎样,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与宋徽宗的喜好有关。唐代社会蒸蒸日上,大气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类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则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3.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2.官窑
1.窑址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特征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为流行。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2.故宫藏有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
3 .定窑
1.窑址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2.特征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北京故宫藏有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定窑白釉刻花渣斗、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等。
4.钧窑
1.窑址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台窑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2.特征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瓷两次烧成,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为出色。
3.北京故宫藏有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5 .哥窑
1.窑址
哥窑是宋代民窑,确切窑场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2.特征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3.哥窑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9.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
1.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的非常少。如果你有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呢?
中国古陶瓷是文物收藏界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的非常少。如果你有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呢?
陶瓷器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面,盒子里垫上海绵或泡沫垫,不能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就一滴昂要用泡沫隔开。要拿出来摆放的话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陈列架不用,因为我亲自见过玻璃架倒塌事件价值几百万的古玩瞬间成为残片。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贵瓷器时可用透明尼龙线把上部固定牢固。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本文小编整理编辑:15079880336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昊翰艺博
1.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高, 工艺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2.珐琅彩有哪些特征?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昊翰艺博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2 . 瓷器品种有哪些!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湖北昊翰艺博
不同的工艺生产出不同的瓷器品种。其实所谓工艺不同,可以具体到,胎釉不同,造型不同,釉色不同,工艺不同,烧结温度不同。昊翰艺博
釉料不同: 有透明釉、乳浊釉、半乳浊釉、亮釉、白亮釉、无光釉、结晶釉、裂纹釉等等。
釉色不同: 釉料组成不同而烧制出白釉、黄釉、蓝釉、孔雀蓝釉、酱釉、紫金釉、铁红釉、铜红釉、铁青釉等等。湖北昊翰艺博
烧成温度不同: 低温釉(<1000℃)中温釉(1000~1200℃)、高温釉(>1200℃)。
烧成方式区分: 快速烧成釉、传统釉、一次烧成釉(坯与釉同时一次烧成)、二次烧成釉(坯先素烧,二次施釉后再一起烧成)。湖北昊翰艺博
3.什么是瓷器的釉色!
1、一道釉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湖北昊翰艺博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昊翰艺博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粉彩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4.什么是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5.什么是古瓷器化妆土?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汝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土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6.缩釉与爆釉是什么?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湖北昊翰艺博交易
康熙时期的亮青釉是看的釉面,其器胎料中高岭土的成分达到50 %,氧化铝的成分达到25%-30%,而且胎体用料淘洗得十分干净。由于胎体烧结温度高,胎的表面和釉的内层面在高温下产生共熔现象,这样的瓷器胎釉结合紧密。用放大镜看瓷片的断面,有的可看到胎釉呈锯齿型的互熔面。此时康熙瓷器釉料中适当增加了釉灰以及釉料中氧化钾和氧化钙的含量增加,在温度控制较好的情况下,釉面特别致密、肥亮,玉质感极佳。
我们在一些瓷器表面看到形状各异,有的像虫蛀一样大小不等的小孔,即是因爆釉形成的。收藏界一般均认为爆釉是和瓷器碰撞引起釉面开裂有关,但实际上形成爆釉的原因很复杂。有的瓷器没有经过碰撞,还有的新烧的瓷器产生了爆釉。而有的瓷器釉胎均碰坏,时间很长也不爆釉。笔者认为,爆釉和胎体的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胎体的烧结是多种原料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结构较为复杂的混合盐的一个过程,当胎体原材料中氧化钙的含量过高时,瓷器烧结后会在局部析出多余量的氧化钙(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氧化钙在遇水后体积膨胀生成熟石灰。一般来说,在釉的保护下,氧化钙是碰不到水的,但在器物的棱角处,釉面较薄的地方,难免有一些细孔。有的瓷器虽没毛细孔,但年代久了表面磨损或有磕碰,也会产生细孔。当细孔或裂痕吸入水后,胎中的氧化钙体积大大膨胀,使釉面爆裂,即我们看到的爆釉。
爆釉的瓷器在各年代都有,但从清初到嘉庆早期较好的瓷器很少爆釉,道光至光绪初期生产的瓷器爆釉较多,以后在民国中后期到解放初期也有这情况。已故的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认为:瓷器鉴定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同化学、物理、人文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古陶瓷的鉴定要知道器物的产生年代,产地在哪里,当时采用什么原材料和用什么工艺……所以,我们在鉴定一件瓷器时,除了常说的器型、纹饰、款识等因素外,多研究一些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相关的胎釉知识很有必要。
7.发生剥釉的原因是什么
1.剥釉也是由于釉与坯体膨胀不一致产生的,如釉的膨胀系数小于坯的膨胀系数,釉便不能抵抗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张力作用,故釉与坯体分离剥落。有时,釉坯之间的高温化学反应会生成盐类,此时也有剥釉现象发生。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2.防止剥釉的方法可以从釉与坯两个方面进行。
① 改变坯的组成来防止釉裂的方法有:
1) 减少SIO2的成分,增加可塑性粘土的成分。
2) 用高岭土或瓷土代替可塑性粘土。
3) 增加长石的成分。
4) 适当减少细颗粒原料的含量。
5) 略降低烧成温度。
② 改变釉的组成来釉裂的办法有:
1) 降低釉中A12O3和SiO2的成分,或者增加熔剂。
2) 部分SiO2以硼砂代替。
3) 釉中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用高分子量金属化合物来代替。例如Na2CO3用CaCO3或BaO来代替。
4) 在高温下短时烧成,或烧成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产品的烧成在适当温度下进行,可以得到很高的烧成完好率。低于此温度则产生釉裂,而高于此温度则产生剥釉。
到底是改变坯,还是改变釉的组成,主要由具体情况决定。解决剥釉和龟裂是陶瓷工作者经常碰到的难题,但完全可以克服,只要小心和较长时间的进行实验,找出坯釉两者膨胀系数之适当的比例就行。
脱釉的其它原因有:
1) 油或脂肪附在坯件表面。
2) 在上釉前坯体表面过于光滑。
3) 尘粒附在坯件表面。这在"补水"时必须。
4) 若粗粒子存在坯体中,当加热和泠却时,膨胀和收缩都会出现不均匀现象,因而产生脱釉。可塑性原料和瘠性原料混合不均匀时,同样会产生脱釉,所以必须搞好真空练泥。
5) 球磨釉料过细以及配方中釉原料在高温时表面张力太大,或者润湿性能欠佳都会引起脱釉。
8.宋代五大名窑 - 分类
1.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
2.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
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1.汝窑
1.窑址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另外,当时在当地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民间用瓷窑,为了与汝窑区别,今称为临汝窑。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特征
一、釉色青而润泽。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
来源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北宋汝窑莲花温碗
1.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版本之一便与宋徽宗的梦有关。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事实上,“雨过天晴云破处”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由于天青色确实是汝窑的一大特点,为此后世的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2.不过专家认为,无论传说怎样,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与宋徽宗的喜好有关。唐代社会蒸蒸日上,大气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类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则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3.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2.官窑
1.窑址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特征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为流行。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2.故宫藏有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
3 .定窑
1.窑址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2.特征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北京故宫藏有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定窑白釉刻花渣斗、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等。
4.钧窑
1.窑址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台窑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2.特征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瓷两次烧成,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为出色。
3.北京故宫藏有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5 .哥窑
1.窑址
哥窑是宋代民窑,确切窑场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
2.特征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3.哥窑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9.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
1.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的非常少。如果你有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呢?
中国古陶瓷是文物收藏界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的非常少。如果你有古瓷器应该怎么存放呢?
陶瓷器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面,盒子里垫上海绵或泡沫垫,不能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就一滴昂要用泡沫隔开。要拿出来摆放的话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陈列架不用,因为我亲自见过玻璃架倒塌事件价值几百万的古玩瞬间成为残片。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贵瓷器时可用透明尼龙线把上部固定牢固。
中国瓷器知识简述本文小编整理编辑:1507988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