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状况分
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7年,受政策以及上游行业经营状况好转等因素拉动,中国环保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7.4%。2018年一季度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为27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5%。我国环保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也高于一般工业行业增速,但增幅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呈下滑趋势。
(2)环境服务业占比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环境服务业从传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设施运营向注重服务和环境效果的环境综合服务延伸,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全年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达7550亿元,占比约66%。2018年一季度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为1800亿元。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7年海内外环保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49家,其中A股上市环保企业119家(不含新三板企业381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2017年共实现环保业务营收1847.9亿元,同比增长23.2%;环保业务净利润197.4亿元,同比增长12.6%;环保业务净利润率10.68%,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上市公司营收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总体增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4)不同领域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市场较为平稳,区域流域环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等市场增长较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即将迎来全新的快速增长阶段,工业污水处理特别是工业园区的环境服务成为市场中另一个热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市场已到尾声,相关企业纷纷谋求转型,非电行业烟气超低排放市场刚刚兴起,VOCs市场进入相对平稳的快速发展阶段,机动车船和非道路内燃机等大气污染防治市场继续快速发展,室内环境治理市场潜力依然具大,但市场转化速度略有放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向理性回归,并进一步向小城市下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仍在期待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市场稳步增长,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对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仍处于消化阶段;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市场竞争白热化,工程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增长继续维持低增长态势,但社会化监测服务和水质监测仪器市场增长迅猛。
2、中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发展概况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日益增长的科研实力、充足的高学历人才供应、鼓励创新的科技和产业政策、不断提升的环保标准,环保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处于总体跟跑,局部领跑的态势。一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煤烟气治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口范围遍布3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实现国产化;环境监测仪器技术性能逐步赶上先进水平。基本能够满足环保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
(1)水污染防治
我国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主流处理工艺是A2/O、氧化沟和MBR等,其中A2/O工艺比重达40%左右。围绕“提标改造”的要求,膜技术、节能曝气技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物化-生化法脱氮除磷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臭氧氧化技术及大型臭氧发生器、好氧生物流化床成套装置、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成套装置、溶气供氧生物膜与活性污泥法复合成套装置、曝气生物滤池以及污泥床、膨胀床复合厌氧成套装置等新设备、新装备得到了推广应用。此外,能够大大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和节能降耗的各种自动控制、精准控制技术在市场中的推广利用明显加速。2018年5月,我国首座污水处理概念厂在江苏宜兴开工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需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包括厌氧沼气池、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地下土壤毛管渗滤法、稳定塘等,垂直流、水平潜流、水平表流湿地等各种形式的人工湿地系统工艺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点是、低耗的难处理废水技术和装备。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高盐废水脱盐、高浓有机废液或废酸浓缩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基于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透水膜浓缩装备、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膜)、正渗透等技术等。针对浓缩副产后废盐的处理技术发展较快,如:悬浮流化煅烧塔、浓缩结盐分质提盐及资源化技术装备等。在成套装备开发与推广方面,我国首次将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结合生物技术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工艺;采用树脂的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装备以及非均相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分别应用于不同浓度的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中。在新材料与药剂方面,抑菌炭膜和氧化石墨烯掺杂的改性活性炭已经定向解决微污染水体中的潜在有机小分子微污染物的风险。
(2)大气污染防治
当前,我国烟气治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超低排放已由电力行业向非电行业拓展。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低氮燃烧、脱硝等技术装备和工程建设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与之配套的除尘滤料、脱硝催化剂等也取得较大进展,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向多煤种、宽负荷、变工况条件下的低排放发展。VOCs治理技术快速发展,吸附、焚烧、催化等主流技术日益成熟,生物治理技术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常温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光解、光催化等也不断完善。
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国V/VI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应不断优化和提高;国V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已经成熟;国VI柴油车排放控制主要采用DOC+DPF+SCR技术路线,后处理系统和ODB在线诊断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对国内企业形成较大挑战。
(3)固废处理处置
生活垃圾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主体工艺和国产技术装备已经成熟,但二次污染物处置如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等仍然是薄弱环节。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创新活跃,两相厌氧消化处理等技术获得较大进展。此外,农村生活垃圾小型分散处理技术仍不成熟,有待继续攻关。
危废处理技术发展及设备国产化进一步加快。《危险废物回转式多段热解焚烧及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广泛适用于中国特色的复杂组分危险废物焚烧安全处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适用于5~10t/d的医疗废物高温干热处理技术进入实用。
(4)土壤修复
相较发达国家,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薄弱,技术种类较少,修复技术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整体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近20年的差距。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度明显加大。
2017年,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水泥窑协同、填埋/安全处置、异位热解吸、原位热脱附、淋洗等技术的应用有显著提高。场地调查、检测、修复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修复药剂国产化取得一定进展。
(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提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法(GC+FID)技术在污染源和厂界监测应用趋向成熟;超低烟尘监测系统取得突破性技术进展,解决污染源烟尘低于5mg/m3测量下线问题,实现超低现场烟尘的有效监测;国产监测系统稳定性、精度、可靠性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大气源解析产品大幅进入国家监测站点,促进大气污染源解析、跨区域传输等方面研究的进步。此外,在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也都有所提升。
2017年,受政策以及上游行业经营状况好转等因素拉动,中国环保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7.4%。2018年一季度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为27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5%。我国环保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也高于一般工业行业增速,但增幅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呈下滑趋势。
(2)环境服务业占比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环境服务业从传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设施运营向注重服务和环境效果的环境综合服务延伸,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全年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达7550亿元,占比约66%。2018年一季度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为1800亿元。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7年海内外环保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49家,其中A股上市环保企业119家(不含新三板企业381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2017年共实现环保业务营收1847.9亿元,同比增长23.2%;环保业务净利润197.4亿元,同比增长12.6%;环保业务净利润率10.68%,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上市公司营收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总体增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4)不同领域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市场较为平稳,区域流域环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等市场增长较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即将迎来全新的快速增长阶段,工业污水处理特别是工业园区的环境服务成为市场中另一个热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市场已到尾声,相关企业纷纷谋求转型,非电行业烟气超低排放市场刚刚兴起,VOCs市场进入相对平稳的快速发展阶段,机动车船和非道路内燃机等大气污染防治市场继续快速发展,室内环境治理市场潜力依然具大,但市场转化速度略有放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向理性回归,并进一步向小城市下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仍在期待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市场稳步增长,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对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仍处于消化阶段;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市场竞争白热化,工程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增长继续维持低增长态势,但社会化监测服务和水质监测仪器市场增长迅猛。
2、中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发展概况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日益增长的科研实力、充足的高学历人才供应、鼓励创新的科技和产业政策、不断提升的环保标准,环保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处于总体跟跑,局部领跑的态势。一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煤烟气治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口范围遍布3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实现国产化;环境监测仪器技术性能逐步赶上先进水平。基本能够满足环保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
(1)水污染防治
我国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主流处理工艺是A2/O、氧化沟和MBR等,其中A2/O工艺比重达40%左右。围绕“提标改造”的要求,膜技术、节能曝气技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物化-生化法脱氮除磷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臭氧氧化技术及大型臭氧发生器、好氧生物流化床成套装置、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成套装置、溶气供氧生物膜与活性污泥法复合成套装置、曝气生物滤池以及污泥床、膨胀床复合厌氧成套装置等新设备、新装备得到了推广应用。此外,能够大大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和节能降耗的各种自动控制、精准控制技术在市场中的推广利用明显加速。2018年5月,我国首座污水处理概念厂在江苏宜兴开工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需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包括厌氧沼气池、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地下土壤毛管渗滤法、稳定塘等,垂直流、水平潜流、水平表流湿地等各种形式的人工湿地系统工艺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点是、低耗的难处理废水技术和装备。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高盐废水脱盐、高浓有机废液或废酸浓缩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基于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透水膜浓缩装备、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膜)、正渗透等技术等。针对浓缩副产后废盐的处理技术发展较快,如:悬浮流化煅烧塔、浓缩结盐分质提盐及资源化技术装备等。在成套装备开发与推广方面,我国首次将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结合生物技术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工艺;采用树脂的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装备以及非均相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分别应用于不同浓度的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中。在新材料与药剂方面,抑菌炭膜和氧化石墨烯掺杂的改性活性炭已经定向解决微污染水体中的潜在有机小分子微污染物的风险。
(2)大气污染防治
当前,我国烟气治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超低排放已由电力行业向非电行业拓展。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低氮燃烧、脱硝等技术装备和工程建设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与之配套的除尘滤料、脱硝催化剂等也取得较大进展,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向多煤种、宽负荷、变工况条件下的低排放发展。VOCs治理技术快速发展,吸附、焚烧、催化等主流技术日益成熟,生物治理技术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常温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光解、光催化等也不断完善。
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国V/VI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应不断优化和提高;国V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已经成熟;国VI柴油车排放控制主要采用DOC+DPF+SCR技术路线,后处理系统和ODB在线诊断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对国内企业形成较大挑战。
(3)固废处理处置
生活垃圾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主体工艺和国产技术装备已经成熟,但二次污染物处置如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等仍然是薄弱环节。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创新活跃,两相厌氧消化处理等技术获得较大进展。此外,农村生活垃圾小型分散处理技术仍不成熟,有待继续攻关。
危废处理技术发展及设备国产化进一步加快。《危险废物回转式多段热解焚烧及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广泛适用于中国特色的复杂组分危险废物焚烧安全处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适用于5~10t/d的医疗废物高温干热处理技术进入实用。
(4)土壤修复
相较发达国家,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薄弱,技术种类较少,修复技术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整体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近20年的差距。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度明显加大。
2017年,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水泥窑协同、填埋/安全处置、异位热解吸、原位热脱附、淋洗等技术的应用有显著提高。场地调查、检测、修复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修复药剂国产化取得一定进展。
(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提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法(GC+FID)技术在污染源和厂界监测应用趋向成熟;超低烟尘监测系统取得突破性技术进展,解决污染源烟尘低于5mg/m3测量下线问题,实现超低现场烟尘的有效监测;国产监测系统稳定性、精度、可靠性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大气源解析产品大幅进入国家监测站点,促进大气污染源解析、跨区域传输等方面研究的进步。此外,在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也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