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5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1.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2. 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 分析方法
B. 综合方法
C. 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满分:1 分
3.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终动力
D. 动力
满分:1 分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满分:1 分
6.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 分
7.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一切知识的总汇
C. 智慧
D. 各门科学
满分:1 分
8.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 分
9.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 分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满分:1 分
1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1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满分:1 分
14.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 分
15.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
满分:1 分
1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技革命以后
满分:1 分
17.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主义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1 分
1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满分:1 分
19.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1 分
20.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满分:1 分
21. 社会改革实质上是()
A.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B.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满分:1 分
22.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2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满分:1 分
24.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 分
25. 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 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满分:1 分
2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 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满分:1 分
27. 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满分:1 分
2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 分
29.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风气
满分:1 分
30.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 分
3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 分
32.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物辩证法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33.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A. 的一致
B. 完全的平衡
C. 无差别的统一
D.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满分:1 分
34.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满分:1 分
35.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满分:1 分
36. 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 分
37.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D.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
满分:1 分
38.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满分:1 分
3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满分:1 分
40. 在劳动资料中,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满分:1 分
41.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42.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 分
43.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1 分
44.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 分
45.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和相对的关系
满分:1 分
46.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满分:1 分
47. 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 分
48. 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A. 普遍矛盾
B. 内部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满分:1 分
49.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1 分
50.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满分:1 分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
A. 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满分:1 分
2.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 分
3.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4.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满分:1 分
5. 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A.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1 分
6.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 感觉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满分:1 分
7.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 分
8.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满分:1 分
9. 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 分
10.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 分
11.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 分
12. 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满分:1 分
13.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潰蚁穴,君子慎其微
满分:1 分
14.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15.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16.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17.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的有()
A.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 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满分:1 分
18.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满分:1 分
19.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满分:1 分
20.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 分
2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满分:1 分
22.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 分
23.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满分:1 分
2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 分
25.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满分:1 分
2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 分
29.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 分
30.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1 分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满分:1 分
32. 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满分:1 分
33.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 分
34.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35.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 分
36.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 分
37.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38.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39.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 分
40.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