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工具无法替代降准?节后降准预期再起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货币工具来提供流动性,但不少经济学家指出,短期工具无法替代降准,且人民币汇率走势与降准关系不大,在资本流出压力空前的情况下,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对冲是必要的。
央行短期操作代替降准
从去年降准的节奏看,基本上是每逢双月就降准。但12月份没有降准,引发不少人的困惑。
尤其在近网传上周人民银行举办的“关于春节前后流动性管理座谈会”中,张晓慧行长助理提出,“补充流动性的工具选择,不轻易实施降准。”表明市场期待已久的近期降准愿望彻底落空了。
不过与此同时,资本外流的压力却并未明显减小,同时春节临近,市场出现资金需求的高峰。
进入1月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大幅增加。在上周净投放超过3千亿之后,本周净投放资金规模接近6千亿。如果把包括MLF在内的其他工具也考虑在内,央行近期向银行间市场投放的资金已超万亿。
华创债券报告曾指出,如果剔除包括非银存款不缴纳准备金的影响,按照一次降准0.5%计算,大约等于释放流动性6300亿元。所以央行这短期间的中短期资金投放基本相当于降准一次。
短期流动性投放无法代替降准
但是央行近采取投放资金的工具期限长不过12个月而已,且存在资金成本,与降准这种一次性的投放在期限上的差距较大。
“虽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差别,但反映了央行担心降息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会对汇率造成更大的压力,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依然受困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上证报援引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昨日表示,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期叠加”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不能一直使用短期工具来替代长期工具。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尽管近期央行通过逆回购、SLO、SLF、MLF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避免了市场利率大幅上涨,但占款持续大幅减少加上春节临近,现金需求增加、税收上缴带来财政存款上升以及1月信贷投放较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市场流动性仍有趋紧的压力。鉴于占款下降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且SLF等工具对准备金率并不是完全替代的,未来准备金率仍有适度下调的需要。
据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的分析,央行近期不降准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目前人民币正面临较大贬值压力。从稳定汇率的角度来说不宜采取降准这样宽松意味比较浓的政策工具。第二,数据显示,今年1月上半月信贷投放达到1.7万亿。而去年1月全月人民币信贷投放还不到1.5万亿。显然信贷增长的势头有些太猛,因而在投放流动性方面应该有所保留,不宜再降准。
“这些考虑当然是有道理的。”徐高在经济参考报上撰文称,“但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短期流动性投放还是无法替代降准。春节之后仍然有降准的必要。”
徐高给出了节后有必要降准的三大理由:
首先,资本的持续流出需要通过降准来对冲。在去年12月,随着人民币汇率走贬,我国资本流出压力再次大幅攀升,当月占款下降6290亿。尽管当前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但其效果要体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今年1季度占款预计仍然会大幅减少,降幅保守估计在1万亿元以上。同时,信贷投放所创造的存款也会带来存款准备金的锁定。总的算起来,今年1季度基础货币的缺口应当在2万亿元左右。如果不降准,而仅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工具,很难保证金融市场资金面的平稳。
其次,经济稳定增长也需要降准来扶持。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供给侧改革。这些改革举措真正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今年经济增长仍会面临很大下行压力。因此,为了维持增长的稳定,防止经济硬着陆,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宽松态势来托底增长。这也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要求。因此,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降准来促进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多取决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以及汇率调控政策本身,而与是否降准关系不大。事实上,去年10月之后我国一直没有降准,但人民币贬值预期却大幅上升。如果因为要稳汇率而在国内货币政策调控方面束缚手脚,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反过来也容易伤及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基于以上理由,目前我国仍然有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在春节过后,随着近期投放的短期流动性大量到期,降准的必要性还会进一步上升。
(来源于包钢股份股吧http://www.gub***/list-349-1.html)
央行短期操作代替降准
从去年降准的节奏看,基本上是每逢双月就降准。但12月份没有降准,引发不少人的困惑。
尤其在近网传上周人民银行举办的“关于春节前后流动性管理座谈会”中,张晓慧行长助理提出,“补充流动性的工具选择,不轻易实施降准。”表明市场期待已久的近期降准愿望彻底落空了。
不过与此同时,资本外流的压力却并未明显减小,同时春节临近,市场出现资金需求的高峰。
进入1月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大幅增加。在上周净投放超过3千亿之后,本周净投放资金规模接近6千亿。如果把包括MLF在内的其他工具也考虑在内,央行近期向银行间市场投放的资金已超万亿。
华创债券报告曾指出,如果剔除包括非银存款不缴纳准备金的影响,按照一次降准0.5%计算,大约等于释放流动性6300亿元。所以央行这短期间的中短期资金投放基本相当于降准一次。
短期流动性投放无法代替降准
但是央行近采取投放资金的工具期限长不过12个月而已,且存在资金成本,与降准这种一次性的投放在期限上的差距较大。
“虽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差别,但反映了央行担心降息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会对汇率造成更大的压力,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依然受困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上证报援引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昨日表示,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期叠加”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不能一直使用短期工具来替代长期工具。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尽管近期央行通过逆回购、SLO、SLF、MLF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避免了市场利率大幅上涨,但占款持续大幅减少加上春节临近,现金需求增加、税收上缴带来财政存款上升以及1月信贷投放较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市场流动性仍有趋紧的压力。鉴于占款下降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且SLF等工具对准备金率并不是完全替代的,未来准备金率仍有适度下调的需要。
据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的分析,央行近期不降准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目前人民币正面临较大贬值压力。从稳定汇率的角度来说不宜采取降准这样宽松意味比较浓的政策工具。第二,数据显示,今年1月上半月信贷投放达到1.7万亿。而去年1月全月人民币信贷投放还不到1.5万亿。显然信贷增长的势头有些太猛,因而在投放流动性方面应该有所保留,不宜再降准。
“这些考虑当然是有道理的。”徐高在经济参考报上撰文称,“但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短期流动性投放还是无法替代降准。春节之后仍然有降准的必要。”
徐高给出了节后有必要降准的三大理由:
首先,资本的持续流出需要通过降准来对冲。在去年12月,随着人民币汇率走贬,我国资本流出压力再次大幅攀升,当月占款下降6290亿。尽管当前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但其效果要体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今年1季度占款预计仍然会大幅减少,降幅保守估计在1万亿元以上。同时,信贷投放所创造的存款也会带来存款准备金的锁定。总的算起来,今年1季度基础货币的缺口应当在2万亿元左右。如果不降准,而仅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工具,很难保证金融市场资金面的平稳。
其次,经济稳定增长也需要降准来扶持。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供给侧改革。这些改革举措真正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今年经济增长仍会面临很大下行压力。因此,为了维持增长的稳定,防止经济硬着陆,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宽松态势来托底增长。这也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要求。因此,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降准来促进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多取决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以及汇率调控政策本身,而与是否降准关系不大。事实上,去年10月之后我国一直没有降准,但人民币贬值预期却大幅上升。如果因为要稳汇率而在国内货币政策调控方面束缚手脚,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反过来也容易伤及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基于以上理由,目前我国仍然有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在春节过后,随着近期投放的短期流动性大量到期,降准的必要性还会进一步上升。
(来源于包钢股份股吧http://www.gub***/list-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