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美术培训学校 给学员营造一个温馨专业的画室
专业课程顾问干老师,qq:2290425711,课程咨询微信:ffeduhaha
美术初级素描:
透,视原理(一点\二点\三点透,视)、点线面构成元素、基础素描技法、设计构成、素描原理
美术初级水粉:
水粉技法、静物写生、水果组合、设计构成、色彩原理、配色能力、审美观念学习
美术中级素描:
复杂几何体、结构设计素描、石膏五官、快速写生和画图、复杂组合设计、快速给图设计
美术中级水粉:
复杂的配色能力、色彩构成要素、审美观、定 位的配色能力、复杂静物色彩、风景色彩等
美术高级素描:
针对人体、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快速写生的训练、现场临摹写真训练等
美术高级水粉:
复杂静物色彩、户外场景、室内场景、复杂组合体、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配色能力
.......................................................................
美术知识分享:徐悲鸿为什么不让儿子学美术?
晚年得子的徐悲鸿对儿子徐庆平十分喜爱。徐庆平3岁时,徐悲鸿就开始教他画马。1953年9月26日,58岁的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当时徐庆平只有7岁。而在徐悲鸿临终前,却告诉妻子廖静文:“对这个孩子要溺爱一点,不要让他学美术。”
不过,徐庆平并没有遵守父亲的“遗训”。从小喜欢画画的他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后来留学法国,成为徐家4个子女中惟一“子承父业”的后人。父亲临终前不让他学画这件事,徐庆平也是在30岁之后才开始慢慢理解的。
徐庆平刚出生的时候,徐悲鸿就请齐白石镌刻了一枚印章,准备在徐庆平长大后绘画使用。“后来我用上那方印时,发现正好用来在画作上落款,不大也不小。”徐庆平这才明白,父亲内心是希望他学画的,只是艺术之路太苦,徐悲鸿不希望儿子受苦。
徐庆平还透露了父亲在创作过程中的小“癖好”。“我记得父亲每次作画一画就是一天,我经常在旁边帮他研墨。父亲画画有两个‘从不’,一个是从不用过夜的宿墨,如果当天研好的墨有剩余,父亲便会用来写大幅对联,这样就不会浪费了。”徐庆平说,“另一个是父亲从不用新纸作画。那时父亲书房的壁柜里,装的都是有十几年历史的画纸。”
在徐庆平幼年记忆中,父亲每个星期都要去琉璃厂收藏历代字画。为了买画,徐庆平上小学时家里拿不出现钱,还是廖静文拿了件衣服去典当,才解了燃眉之急。
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生前收购的1200余件历代书画全部捐给了国家。“他也不是什么都收。”徐庆平回忆说,一次有人拿了几张名家的字上门,但是父亲却坚决不收。后来他才从母亲那了解到,那位名家曾给魏忠贤的碑题过字,所以徐悲鸿坚决不收。
美术生离画家有多远:
经常遇到家里有美术生的朋友,将我通过考美院成为画家的经历当作楷模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印象中,成为画家比其他的工作似乎容易很多,因为当他们来到画家的工作室时,看到的是画家没有时间约束,不用上班,不用任何人管理,画画像玩一样轻松,外出旅游乃至出国都是免费,还能赚钱,这份看似又干净又高雅的工作给了他们很多幻想,觉得只要孩子考上美院,就一定能成为画家,将来过上舒适又有社会地位的生活。岂不知现实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虽然作为朋友我真诚的劝勉他们尽可能去学好文化课,但是既然有“捷径”可走,谁又愿意出苦力学文化课呢?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喜欢画画,就把宝压在这个看似特长的“条件”上,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美术生的家长清楚地看到:成为画家,其实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被淘汰掉了,为了博取“画家”这个职业,无数人经历了唯有自己才知道的酸甜苦辣。
那么,美术生离画家究竟有多远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淘汰率如此之高?首先,美术生的培养方式完全背离了艺术家成长的规律。以我个人经验而言,从学画到大学毕业,从没有上过考前培训班。当然没有上并非出于家长刻意培养,而是实在没条件上。很庆幸我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在一群富有艺术理想的老师的指引下自由完成的,当别人都在练习素描色彩的时候,我们尝试了几乎所有创作形式:水墨的工笔的国画、油画的景物肖像、雕塑、设计、用沥粉技术制作工艺画、写美术字等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专生,是定向分配的,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当时所有学生都是边玩边学,zui后毕业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没有考学背景的学习下,实验性特别突出。对青少年来说,zui能激发想象力的就是实验性强的学习方式:重视过程的感受,而非对作业结果的追求。与之相反,现在的美术生完全是学习机器,在培训班和美术学校里,除了疯狂练习素描色彩速写,完全没有自由实践不同艺术材质的机会,这对艺术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而考前班所重视的素描色彩速写,因刻意强化考学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还不能摆脱这种“考学后遗症”,严重影响到他们日后选择不同专业时的判断能力,又由于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专业,导致专业学习兴趣不高,zui后草草毕业,而在面临择业和考研的抉择时,又必须再次遭遇同样的问题。
其次,美术生在考学的时候过分专注于专业课训练,疏忽了文化课学习,而在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缺乏文科学习的综合能力。要知道从学生成长为画家,除了要学好绘画技巧,还必须对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良好的文科基本功,否则,就没有能力欣赏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更没有能力学习和化为己用。一切文科学习的基础是语文,试想,一个不爱学语文,不愿意读书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画家呢?
zui后,也是zui重要的一点:画家不是由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北京、上海有很多自由职业的画家,他们中真正毕业于美术院校的寥寥无几。那么每年那么多考入艺术院校(系)的美术生都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通过考研或其他渠道进入大中专院校执教,幸运点的进入文化馆工作,此外的大多数都改行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先就业积累经验,再从中寻找发展机遇,所以要么选择继续学习来找到更合意的工作,要么迁就职业要求放下自己的专业。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不可能马上实现学生时代的梦想。因为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经历被社会认可的人生历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稳定下来,在拥有奋斗成果后博得一席之地,才能考虑自我需求。这个过程,往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在现实面前,在辛苦工作换来报酬和努力画画却可能一无所获的夹击中,大多数人败下阵来,屈服于生活的琐屑,满足于赚取物质利益,人变得愈发“现实”,也就离理想愈来愈远了。往往,大学毕业5到10年之内不再动笔画画的人,以后也基本上不大可能重新回到艺术家道路上了,这时个人取向已经完全改弦更张,而10年之后,事业婚姻稳定,就更不可能放下这些再追求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