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点击搜索

发布

京昆真的不分家吗

区域:
上海 > 松江 > 松江新城
类别:
表演培训
地址:
新松江路927弄
    在戏曲界,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这是由于四大徽班进京初时,还是以昆腔为主,杂糅了其他地方的唱腔之后才渐渐形成京剧皮黄体系,且会唱昆曲的伶人一般都会唱京戏。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豫剧、越剧)“”;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在2001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目录。可以说,昆曲是京剧的基石,学京剧之前学昆曲是基础。
    虽说戏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免不了彼此借鉴与交融,但其中的“纠葛”和区别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
    历史渊源
    当年徽班进京时,北京地区流行着很多戏曲,有昆曲、戈阳腔等。其中,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他备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睐,被称为“雅部”,而其他地方剧都被成为“花部”、“乱弹”。当时清廷的戏曲政策试扬“雅部”而抑“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徽班进京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它唱腔丰富生动,而高朗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演出时又融入进了北京语汇,使其表现力丰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随后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徽班进京之初,只应内廷供奉。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有了和其他剧种频繁交融的机会。此时流行于苏、浙、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调)许多戏班也相继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演艺,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徽、汉皮黄逐渐融合。

    为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徽班在演出剧目、人员组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姿态,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现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经过不断的融化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清末民初,陈彦衡《旧剧丛谈》对昆曲与京剧的关系作过如下分析:
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此其一证也。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此其二证也,……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陈彦衡列举的证据,都是昆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员采用这种形式的基础。可见,京剧的形成,同样是“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体现。如果说,徽调的形成是“宗吴门”的结果,那么,京剧的形成就是昆曲的回归,标志着昆、徽、京三个发展阶段的终止。从此,新剧种的诞生,不再是原来剧种的形式衍变,而是直接衍变于本地曲艺,中国戏曲发展也进入近、现代地方戏曲阶段。
    昆曲与京剧明显的区别在于武戏。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传统戏曲重放光芒
    曾经,“京昆不分家”代表着传统戏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但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社会风气的变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逐渐没落。相比之下,京剧以更为通俗、“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累积了雄厚的观众基础,在不断丰富壮大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终在传统戏曲艺术中摘得头筹,昆曲和京剧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而今,“京昆不分家”似乎又有了新的意义。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的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再次提高,传统戏曲艺术不再局限于城市某个角落的小剧场,不论是昆曲还是京剧,抑或其他剧种,都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孩子们的课堂,被群众所欣赏和推崇。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不分地域、不分剧种,当我们观赏京剧,会因为追溯其历史源头而了解昆曲,当我们沉浸于昆曲世界,又会联想到由其孕育的中国百戏,这,便是戏曲重放光芒的好时候。
    秦汉胡同·昆曲,采用小班授课,点对点教学,分级教学的制度,手把手教你亲近戏曲,学唱戏曲,学演戏曲,看懂戏曲。
    预约电话:021-62085127
    适合年龄:所有戏曲爱好者

查看更多上海文艺/体育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388893)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